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刚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突出症
  • 2篇椎间孔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镜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2篇内固定
  • 2篇固定术
  • 1篇单侧
  • 1篇单侧入路
  • 1篇蛋白
  • 1篇多裂肌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骨折
  • 1篇胸椎
  • 1篇严重胸腰椎骨...

机构

  • 6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华市人民医院

作者

  • 6篇刘刚
  • 5篇方向前
  • 4篇徐文斌
  • 3篇范顺武
  • 2篇赵兴
  • 2篇胡志军
  • 1篇张磊
  • 1篇马建军

传媒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浙江医学教育
  • 1篇2016年浙...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环状RNA在脊柱脊髓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具有环状结构的RNA。circRNA独特的结构赋予了其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与特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circRNA能通过微小RNA(microRNA,miRNA)海绵、RNA结合蛋白、肽段翻译以及调控基因转录等机制发挥作用。研究发现,circRNA与椎间盘退变、脊髓损伤、脊柱侧凸以及关节突关节炎存在一定的联系。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疾病组织的基因芯片或者高通量测序,预测并挖掘与疾病相关的circRNA,可以评估circRNA是否能够作为脊柱脊髓相关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标志。在明确circRNA作用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在实验动物体内进行验证,为脊柱脊髓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前,circRNA在脊柱脊髓相关疾病中的研究相比其他领域尚显不足,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circRNA的miRNA海绵机制。由于脊柱外科涉及的疾病类型多样,相应的circRNA研究进展也有所差异。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circRNA的研究,能否利用现有的公共数据库资源对研究脊柱脊髓相关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circRNA在脊柱脊髓相关疾病中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旨在帮助科研人员加深对circRNA在脊柱脊髓疾病中的作用的认识。
王建乐高骏黄奕臻刘刚倪维宇马建军马建军沈舒滢方向前
关键词:脊柱脊髓脊柱外科公共数据库RNA结合蛋白脊柱侧凸
椎间盘镜和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保守治疗无效(>6周)或存在进行性神经损害的病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椎间盘镜(MED)和椎间孔镜(TPED)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微创技术.但目前国内外尚...
胡志军方向前刘刚徐文斌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多裂肌
经椎间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和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入路双侧减压并行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以评估经椎间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4年7月—2015年6月,将符合选择标准的48例拟行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组(试验组,24例)和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入路双侧减压组(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累及节段、合并内科疾病及术前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水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3、7 d检查CPK水平;术后3、6、12个月定期随访,采用VAS评分及ODI评价临床疗效;随访期间行腰椎X线片或CT检查判断椎间是否达骨性融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5.547,P=0.000)。术后1 d试验组CP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3.129,P=0.005),术后3、7 d两组CPK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术后1例发生心脏衰竭;对照组术中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神经根损伤,术后1例发生肺部感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3,P=0.602)。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和2例未达椎间骨性融合,椎间融合率分别为95.8%(23/24)和91.7%(22/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6,P=0.551)。两组均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沉降,未出现断钉、断棒和内固定物松动现象;随访过程中亦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未出现脊柱侧凸及腰椎矢状曲
张磊方向前赵兴徐文斌刘刚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椎旁肌
基于问题学习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在慢性骨髓炎诊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教学方法在慢性骨髓炎诊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56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试验对照研究方法,将56名住培学员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名住培学员。试验组住培学员采用PBL结合SP教学方法,对照组住培学员采用传统教学方法。4周的培训结束后,对两组住培学员进行慢性骨髓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考核,以及有关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住培学员慢性骨髓炎综合诊治理论知识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和总成绩,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自我学习积极性、合作与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住培学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BL结合SP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试验组住培学员有关慢性骨髓炎综合诊治的各项考核成绩,提高其对教学效果的评分,值得在今后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进一步推广。
沈立锋朱海锋王海涛刘刚范顺武
关键词:基于问题学习标准化病人慢性骨髓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椎间盘镜和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目的椎间盘镜(MED)和椎间孔镜(TPED)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微创技术。但目前国内外尚无两种技术的对比研究。方法: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应用MED或TPE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胡志军方向前刘刚徐文斌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
文献传递
Ⅰ期后前路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Ⅰ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7~64岁[(38.7±11.4)岁]。损伤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6例,L2 8例。骨折按AO分型:A型4例,B型7例,C型10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度评分(TLICS)7~10分[(8.12±0.87)分]。神经功能采用Frankel分级:B级8例,C级11例,D级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观察神经功能改善、后凸畸形矫正、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80—360min[(234.5±57.3)min],术中出血量260~950ml[(387.4±124.4)ml]。患者均获随访14~25个月[(19.8±3.5)个月]。18例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1级。术前Cobb角为(-9.3±4.2)°,术后3d为(4.1±5.3)°,末次随访时为(4.0±4.9)°,术后3d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脑脊液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神经功能恶化等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I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后凸畸形矫正满意,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可作为严重胸腰椎骨折治疗的选择方案。
赵兴朱刃徐文斌刘刚方向前范顺武
关键词:胸椎腰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