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斌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海洋卡盾藻
  • 1篇氮源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入库河流
  • 1篇生物评价
  • 1篇水库
  • 1篇水质
  • 1篇水质生物
  • 1篇水质生物评价
  • 1篇酸酶
  • 1篇综合评价
  • 1篇硝酸还原酶
  • 1篇硝酸还原酶活...
  • 1篇磷酸酶
  • 1篇磷酸酶活性
  • 1篇磷源
  • 1篇酶活性
  • 1篇还原酶
  • 1篇活性
  • 1篇碱性磷酸酶

机构

  • 3篇暨南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3篇李斌
  • 2篇吕颂辉
  • 1篇庞勇
  • 1篇李良
  • 1篇欧林坚
  • 1篇乔永民
  • 1篇匡际霖
  • 1篇杨扬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广东省6座水库及其入库河流底栖动物调查与综合评价被引量:6
2012年
2010年8月对广东省6座水库及其入库河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采样调查,并分别利用Goodnight-Whitley指数和BPI指数对水库及入库河流的水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水库共检出底栖动物13种,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八斑多足摇蚊(Polypedilum masudai),种类丰富度变动范围为2~5种,平均密度为277 ind/m2,变动范围160~480 ind/m2。入库河流的种类丰富度和密度均高于水库,共检出底栖动物28种,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种类丰富度变动范围为2~7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82 ind/m2,变动范围192~816 ind/m2。水质评价结果表明,6座水库的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入库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较为严重的黄岗河和黄羌河,其水库汤溪水库和公平水库也产生了污染。
李斌杨扬乔永民李良匡际霖
关键词:水库底栖动物水质生物评价
不同氮源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09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源对海洋卡顿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和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可以有效利用无机氮源,如NH4Cl、NaNO3、NaNO2,对有机氮源如尿素、甘氨酸和1,4-丁二胺盐酸盐也有一定的利用能力,但不能有效利用丙氨酸。海洋卡顿藻的生长速率与营养盐的同化速率不一致,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最大比生长率可达到0.7 d-1。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在以NaNO3为氮源时,藻细胞酶活性(NRAmax)最大,为20.6 fmol/(min.cell)。
李斌欧林坚吕颂辉
关键词:海洋卡盾藻氮源硝酸还原酶
不同磷源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研究不同磷源对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和藻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的影响。[方法]磷源分别为无机磷(NaH2PO4.2H2O)及有机磷源葡萄糖-6-磷酸(G-6-P)、甘油磷酸钠(G-P)、三磷酸腺苷(ATP)和卵磷脂(LEC)。[结果]海洋卡盾藻可以有效利用NaH2PO4.2H2O,对G-6-P、G-P、ATP也有一定的利用能力,但不能有效利用LEC。以NaH2PO4.2H2O、G-6-P、G-P和ATP为磷源培养的海洋卡盾藻的APA分别从起始的5.86 pmol/(cell.h)下降至第6天的1.25、1.12、1.58和1.72 pmol/(cell.h),而后分别迅速上升至7.35、4.14、3.55和6.25 pmol/(cell.h)。[结论]该研究可为深入研究海洋卡盾的藻营养生理提供指导。
庞勇李斌吕颂辉
关键词:海洋卡盾藻磷源碱性磷酸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