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鼎
-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建筑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日本平城宫遗址第一次大极殿复原理念原则与社会评价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位于日本奈良的世界文化遗产——平城宫遗址具有高度的历史与学术价值。大极殿是奈良时代前半期平城宫举行国家级仪式的核心建筑。在纪念平城迁都1300周年的平成22年(2010年),完成"第一次大极殿"的复原。大极殿的复原试图尽可能再现奈良时代宫殿建筑的特征。在复原之前,奈文研通过考古发掘探明了台基规模、平面构成、台基材质等基本信息。同时,也对同时代的建造物、文献、绘画资料等遗存进行了精细而多样的调查。在工艺、技术和材质上尽可能恢复传统做法,所有的工序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实验,力图实践和展示古代建筑营造的工程技术方法。但是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建筑某些部位的材质选取与加工工艺,采用现代科技与材料进行补充。大极殿的复原使日本古代建筑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让公众得以体验奈良时代宫城的形制与面貌。但日本社会对于大极殿的复原是否应该进行存在诸多争议,对大极殿今后的维护管理方针也在探讨之中。
- 石鼎杜之岩杜晓帆
- 从“农业专用地区”到“故乡村”——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乡村景观保护实践解读被引量:1
- 2023年
- 乡村景观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续性文化景观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与此同时,乡村景观在现代化与城市化面前显得尤为脆弱,面对挑战与威胁,需要各国构建符合本国国情的保护策略。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神奈川县横滨市独创的“农业专用地区”“故乡村”保护制度,引领了20世纪中晚期日本大城市近郊乡村景观保护的潮流。基于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笔者发现:在横滨市乡村景观保护过程中,“农”始终是核心关键字。都市农业的存在与兴盛是核心社区安定存续的基本面,也是在城市化语境下维持传统土地利用形态、基本景观结构稳定不变的关键因素。通过构建综合性的阐释系统,深入挖掘乡村景观的环境教育与社会教育功能,将乡村景观有机整合进入更大范围的城市绿地系统,横滨市的乡村景观与城市建成区最终形成了稳固的共生关系。
- 石鼎
- 关键词:乡村景观文化景观
- 景观性格评价方法在乡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贵州石阡楼上村为例被引量:5
- 2018年
-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规划中,依据何种理论针对面积较大而内容同质的村落及周边环境进行分区规划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借用"景观性格评价"理论,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石阡楼上村的景观性格进行评价。基于识别自然形成的景观类型与区域,归纳不同层级的景观性格,指出脆弱易变的景观性格区域,为后期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也为中国乡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
- 石鼎赵殿红
- 关键词:文化景观
-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分区制定方法探讨——基于景观性格评价的方法论思考被引量:6
- 2018年
- 从保护规划的角度看,乡村地域并不是一张可以随意涂抹的白纸,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景观性格,便是其作为活态遗产的底色之一。本研究借鉴在英国广为实践的景观性格评价方法,提出了适合乡村文化景观的评价模式,为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依据。
- 石鼎
- 关键词:乡村文化景观方法论
- 必要性与可能性:关于都江堰及其灌区乡村遗产整体保护的评述被引量:2
- 2020年
- 堪称人类水利发展史上奇迹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代表了中国传统时代科学技术水平所达到的高度,且至今依然发挥着对于成都平原的灌溉与调水功能。然而,2000多年以来依托都江堰逐步完善的自流灌溉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广域乡村遗产,长期以来并不在遗产保护体系的视野之中。文章从都江堰的多重遗产身份切入,基于国际乡村遗产保护的前沿理论与相关保护体系,评述了都江堰及其灌区乡村遗产整体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石鼎
- 关键词:文化景观
- 日本文化景观保护制度的特征及其借鉴意义被引量:2
- 2022年
- 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类型,“文化景观”日益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受到重视。在文化景观有望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拥有法定的保护身份的当下,中国仍未建立文化景观保护制度与代表性文化景观名录。而邻国日本已经在近20年的探索中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化景观保护制度,成功地找到了国际保护经验的本土化路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基于日本乡土风景保护的视角,本文重新梳理了日本文化景观保护制度的建立过程;阐明了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中的文化景观与UNESCO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日本传统文化财类型在保护对象上的异同;分析了日本文化景观保护名录中70处遗产地的总体特征;总结了日本经验对建立中国文化景观保护制度的有益启示。
- 石鼎
- 关键词:文化景观文化遗产
- 基于文化景观理论的贵州石阡楼上村人地关系及景观变迁研究被引量:6
- 2018年
- 乡村遗产不仅是指乡村中的建筑遗产,它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因当地村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的风土共同形成的活态遗产,具有强烈的物质与非物质属性,是理解该族群存续历史的必要物证。对传统时代人地关系的构造与特征进行研究是乡村遗产价值评价的基础。贵州楼上村是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之上、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之下,在汉族传统耕读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长期互动、交融之中形成的景观生态聚落。楼上村文化景观遗产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机制充分说明,文化景观是人类与自然在漫长历史时期相互影响、相互适应中形成的共同作品。这种和谐稳定的人与自然共同体,包涵与之相关的所有可视的物质要素,以及虽不可视、但在景观塑造中发挥内在源动力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构成良性、互适的人地关系模型的基础,也是作为活态文化景观遗产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对于乡村遗产保护来说,关键是如何管控、引导各要素变化的方向——首先要明确乡村遗产的价值,其次要设定乡村遗产保护的目标,最后才能划定乡村景观变迁的可接受区间,以及划定景观变迁的底线。
- 石鼎赵殿红
- 关键词:文化景观人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