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定量构效关系理论和实验室内急性毒性试验相结合研究了六种有机磷农药对四尾栅藻(S.quadricanda)和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的生态毒性。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取决于磷原子的电正性,各取代基种类和构象对电荷分布作用显著。根据构效关系原理,磷氧双键(P=O)被磷硫双键(P=S)取代后毒性降低;羟基(-OH)被甲、乙、丙氧基(-CH3O、-CH3CH2O、-CH3CH2CH2O)取代后有机磷农药毒性依次增强;磷氧单键(P-O)毒性高于磷碳单键(P-C)。该实验中毒死蜱、辛硫磷(-CH3CH2O)毒性高于其它四种(-CH3O),敌敌畏和敌百虫(P=O)毒性高于乐果(P=S),敌敌畏(P-O)又高于敌百虫(P-C),甘氨酸异丙胺盐取代羟基(-OH)的草甘膦毒性最低。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辛硫磷、敌百虫、敌敌畏、乐果、草甘膦异丙胺盐对四尾栅藻的96 h EC50分别为6.34、6.62、59.53、82.12、141.37和7.25 mg.L-1。它们对多刺裸腹溞的48 h LC50分别为0.20、0.12、0.28、0.17、1.12和5.03 mg.L-1。六种有机磷农药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强度结果与QSAR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表征有机磷农药毒性特征的取代基团作用的毒性强弱顺序为:-OH>=O>-O;对四尾栅藻毒性试验结果中,由于草甘膦异丙胺盐作用于植物类靶位点的特殊性,导致其对四尾栅藻毒性显著增强。综合以上研究,以构效关系理论和浮游生物毒性试验相结合进行有机磷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将更加便捷和准确。
论文探讨了添加外源性有机碳葡萄糖和乙酸钠对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生长及胞内总脂百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葡萄糖和乙酸钠浓度的增加,湛江等鞕金藻的生长和产物积累均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现象。湛江等鞭金藻兼养利用葡萄糖和乙酸钠促进生长的浓度上限分别为50和30 g L-1。葡萄糖浓度仅15 g L-1时,对生物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乙酸钠浓度2.5~15 g L-1时,对生物量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葡萄糖对藻细胞内总脂百分含量的促进作用浓度范围是1.0~50 g L-1,而乙酸钠仅在1.0~15 g L-1时,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葡萄糖浓度为15 g L-1时,其生物量、总脂百分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0%、30%。乙酸钠浓度为7.5 g L-1时,其生物量、总脂百分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0%、30%。添加适量的葡萄糖和乙酸钠能够显著促进湛江等鞭金藻生物量及胞内总脂百分含量,葡萄糖和乙酸钠的最适浓度分别是15 g L-1和7.5 g L-1。湛江等鞭金藻利用葡萄糖和乙酸钠进行兼养生长的能力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