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学军

作品数:11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北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流行性
  • 6篇流行性出血热
  • 6篇出血热
  • 4篇心肌
  • 4篇心肌梗塞
  • 4篇异丙肾
  • 4篇异丙肾上腺素
  • 4篇阴离子隙
  • 4篇肾上腺
  • 4篇肾上腺素
  • 4篇梗塞
  • 2篇预后
  • 2篇激肽
  • 1篇电图
  • 1篇心电
  • 1篇心电描记
  • 1篇心电描记术
  • 1篇心电图
  • 1篇心肌梗塞范围
  • 1篇血管

机构

  • 11篇湖北医学院

作者

  • 11篇董传仁
  • 11篇汪学军
  • 5篇向近敏
  • 5篇凌宏
  • 2篇涂淑珍
  • 1篇欧阳静萍
  • 1篇刘金保

传媒

  • 7篇湖北医学院学...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起搏与心脏

年份

  • 1篇1992
  • 3篇1991
  • 4篇1990
  • 3篇198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血浆前激肽释放酶和抗凝血酶Ⅲ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1990年
本实验动态观察了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大鼠血浆前激肽释放酶(PKA)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了它们之间及其与心肌缺血、梗塞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首次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4小时,PKA已显著降低(P<0.05),AT-Ⅲ也有降低趋势;24小时两者均显著降低(P<0.01),且两者间呈正相关(r=0.59,P<0.05);48小时AT-Ⅲ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PKA则仍显著降低;24小时PKA与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及心电图Ⅱ导联J/R比值均呈负相关(r=-0.60,-0.78;P<0.05,0.01)。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在异丙肾上腺素导致大鼠心肌梗塞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心肌梗塞后血浆AT-Ⅲ的降低主要与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有关。
汪学军董传仁凌宏
关键词:心肌梗塞异丙肾上腺素PKA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DIC患者凝血、纤溶、激肽和补体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采用目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检测手段,从探讨流行性出血热时凝血、纤溶、激肽和补体系统的变化与并发DIC与否入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EHF时四大系统的同步变化,并阐明了各变化的机理。其中血浆纤溶酶原的定量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应用于EHF患者。
董传仁汪学军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凝血纤溶激肽补体
蝮蛇抗栓酶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的影响被引量:2
1990年
本课题以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不同时间的变化为指标,观察了蝮蛇抗栓酶(Svate)对大鼠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的影响。结果表明Svate能显著地限制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肌的损伤作用。同时,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和肌酐含量的检测结果也提示Svate能改善急性心肌梗塞大鼠肝、肾功能的暂时性障碍。
汪学军董传仁凌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蝮蛇抗栓酶乳酸脱氢酶异丙肾上腺素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的研究——Ⅲ.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降低的机理与临床意义
1991年
通过对9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阴离子隙(AG)和血清 Na^+、K^+、Cl^-、HCO_3^-、白蛋白和钙的含量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的同步动态监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本研究发现,EHF 中 AG 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低白蛋白血症和血液稀释所致的未测定阴离子减少.AG 降低的出现率依轻中型、重型、危重型而递减:病死者生前未见 AG 降低,且 AG 降低者无1例死亡;AG 降低时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低于 AG 正常时,且显著高于 AG 升高时,维持在正常的50%左右.提示在 EHF 中 AG 降低的出现标志着病情较轻、肾小球滤过率中等程度下降,预后良好.
汪学军董传仁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预后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的研究——Ⅳ阴离子隙与尿量、血钠的同步变化在估计EHF预后中的意义探讨
1991年
通过对97例 EHF 患者的预后与住院期间的 AG 变化的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本文发现高AG 型病死者血清 Na^+显著低于高 AG 型存活者,且前者伴少尿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EHF高 AG 型、高 AG 型伴少尿、高 AG 型伴少尿及低钠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6.19%、60.00%85.71%,病死的相对危险度为14.4、47.2、72.6,均呈进行性增高趋势.故认为,以 AG 与尿量及血清钠浓度的同步变化作 EHF 预后估计的方法既简单实用又准确率高(可达85.71%).
董传仁汪学军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预后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的研究 Ⅱ.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升高的机理与临床意义
1990年
通过对97例 EHF 患者的阴离子隙(AG)和血清 Na^+、K^+、Cl^-、HCO_3^-、白蛋白、钙含量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的同步动态监测,结合临床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发现,EHF 中 AG 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未测定阴离子(UA)增多和血液浓缩。而 UA 增多主要是由于严重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滤过率极度下降所致的 UA 排泄减少而潴留体内所引起的,重症患者和少尿期的 AG 升高尤为如此;UA 生成过多则为 UA 增多的次要原因,由血液浓缩所致的 AG 升高只见于存活患者。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 AG 升高对于 EHF 患者不仅提示可能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还能提示肾小球滤过率极度下降、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董传仁汪学军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酸碱平衡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的研究 Ⅰ.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的动态变化
1990年
通过对9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阴离子隙(AG)变化的动态观察发现,EHF 的 AG可呈升高、正常和降低三种类型的变化;在 EHF 病程中,少尿期 AG 显著高于正常和其他各期,其他各期间无显著性差异;EHF 的 AG 变化还与病型和预后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危重型患者的 AG>重型>中型=轻型的 AG,病死者 AG 显著高于存活者 AG。这些变化规律提示在 EHF 检测 AG 不仅对于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EHF 患者的病情和预后的判断与估计也可能有重要的价值。
汪学军董传仁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
大剂量病毒唑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出血倾向及病死率的影响
1989年
通过244例EHF患者的大剂量病毒唑双盲对照治疗的研究发现,早期(发热4天以内)大剂量病毒唑的应用能阻断或减轻EHF患者凝血-抗凝血系统的紊乱,促进其恢复,从而明显改善EHF的出血倾向,降低病死率(P<0.05)。进一步证实了大剂量病毒唑在EHF早期应用具有良好的疗效。
汪学军董传仁向近敏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唑
心电图在大鼠药物性心肌梗塞范围定量中的意义被引量:3
1989年
通过对大鼠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的常规心电图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对比研究发现,心电图上出现 Q 波的导联数和Ⅱ导联 J/R 比值以及各导联 J/R 比值之和均与梗塞范围的镜下 Rona's 计分呈正直线相关(r=0.67~0.86)。因此,认为在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梗塞的梗塞范围定量方面常规的心电图监视可以替代复杂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涂淑珍汪学军董传仁凌宏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电图心电描记术
异丙肾上腺素ISP致心肌微血管阻塞的机理探讨被引量:1
1992年
本实验通过对血浆凝固性的动态变化和自由基系统有关指标的变化的监测以及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ISP)(85mg/kg)后早期(4h以前)即有明显的血浆高凝状态、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和心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且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与血浆凝固性紊乱程度之间呈正直线相关;心、肝、肾和脑以及血清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心肌的SOD和GSH—Px活性均显著增高。提示ISP引起的膜脂质过氧化、血浆高凝状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血管内皮受损和微血栓形成是ISP致心肌微血管阻塞的重要机理。
汪学军欧阳静萍涂淑珍刘金保董传仁凌宏
关键词:异丙肾上腺素微血管阻塞ISP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血清MDA含量内皮受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