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亚威

作品数:1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北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HRP法
  • 4篇上丘
  • 4篇HRP
  • 3篇皮质
  • 3篇外侧隔核
  • 3篇隔核
  • 3篇P物质
  • 2篇间脑
  • 2篇海马
  • 2篇海马结构
  • 2篇大鼠海马
  • 2篇大鼠海马结构
  • 1篇地层
  • 1篇抑素
  • 1篇中缝背核
  • 1篇中缝核
  • 1篇扫描电镜
  • 1篇扫描电镜研究
  • 1篇神经干
  • 1篇神经降压肽

机构

  • 14篇湖北医学院

作者

  • 14篇王亚威
  • 10篇周兰仙
  • 6篇胡家荦
  • 2篇黄文铎
  • 1篇柯国平
  • 1篇李培春

传媒

  • 4篇解剖学报
  • 3篇解剖学杂志
  • 3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湖北医学院学...
  • 1篇解剖学通报

年份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 2篇1988
  • 1篇1987
  • 2篇1986
  • 2篇1984
  • 2篇1983
  • 1篇198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兔前肢主要神经干内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来源及其节段分布规律的研究—HRP法被引量:1
1984年
本实验采用HRP逆行追踪法,对15只成年家兔的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内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来源的节段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组动物的脊神经节和脊髓灰质中,标记细胞的节段分布似有一定规律。本文从功能和个体发生的角度对这些规律作了简要的讨论。
黄文铎管志信章祖陈王亚威
关键词:节段传出纤维前肢神经干家兔
大白鼠海马下托的皮质和皮质下核团的传入纤维联系——HRP法研究被引量:1
1987年
使用HRP逆行轴浆运输技术观察了大白鼠海马下托的皮质和皮质下核团传入纤维联系。向腹侧下托和背侧下托投射的皮质区包括:Brodmann’s 28、27、35、13、25、51b区前份和29区后份;向下托投射的皮质下核团包括:Broca’s斜角带、内侧隔核、上乳头体核,下乳头体丘脑束核、中缝背核、正中中缝核、蓝斑核、丘脑连合核,皮质杏仁核及对侧海马结构的CA_(3)、CA_(4)亚区。这些结果表明,大白鼠海马下托是皮质向海马结构投射的主要接受区。但是在实验中没有观察到新皮质区向下托的纤维投射。在啮齿类动物这个进化等极上,新皮质区似乎尚未与海马结构建立纤维联系。实验结果还说明,皮质下核团向海马下托和CA亚区均有纤维投射,但是向腹侧下托投射的皮质下核团数目更多。
戴冀斌王亚威管志信(指导)
关键词:皮质HRP法大白鼠
猫黑质外侧部和网状部至上丘的定位投射——HRP法逆行性研究被引量:1
1983年
关于黑质至顶盖的传出联系,Carpenter和McMaster曾用损毁黑质的方法进行过研究,近年来又有不少资料证实黑质顶盖路径源于黑质网状部,其传出纤维主要终止于同侧上丘中间灰层或深层。这些研究对黑质网状部至上丘的定位投射虽有描叙,但其结果不尽一致,而黑质外侧部至上丘的投射则报导甚少。本实验采用HRP逆行追踪法进一步证实了黑质外侧部和网状部至上丘的投射,并观察了其定位投射关系。
胡家荦周兰仙管志信章祖陈王亚威
关键词:腹侧黑质逆行性HRP
猫外侧膝状体腹核至上丘和顶盖前区的定位投射——HRP法被引量:1
1982年
本文采用HRP方法观察了猫外侧膝状体腹核至上丘和顶盖前区的定位投射,HRP注射在上丘深层后,可见同侧较吻端的外侧膝状体腹核内侧部腹侧半的许多细胞被标记,这些细胞成团分布,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注射在吻端顶盖前区以后,二侧较尾端的外侧膝状体腹核外侧部的细胞被标记,以对侧为主。注射至尾端顶盖前区(部分扩散至上丘)后,同侧较尾端的外侧膝状体腹核外侧部腹侧半的细胞被标记。与注射于上丘者相比,细胞密度较低,亦为圆形或卵圆形,提示外侧膝状体腹核至上丘或顶盖前区的投射具有较明显的局部组构关系。
周兰仙管志信胡家犖章祖陈黄文铎王亚威
关键词:外侧膝状体同侧上丘HRP
大鼠间脑至伏核的SP能纤维投射
1994年
采用HRP逆行追踪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白鼠间脑至伏核的投射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发现同侧丘脑带旁核、丘脑背内侧核和丘脑室旁核有少量神经元向伏核投射。
李培春王亚威周兰仙胡家荦
关键词:间脑伏核P物质PAP法
猫上丘至间脑和脑干的若干传出投射——HRP法顺行性研究
1984年
本文用顺行性轴浆运输技术,对猫上丘传出投射进行了研究。HRP注射至吻端上丘后,许多标记终末见于同侧外侧膝状体腹核的腹内侧区、未定带腹侧部、丘脑后外侧核内侧份、束旁核和中央正中核。丘脑的背内侧核和网状核内标记终末较少。同侧二叠体旁核尾侧区、桥核背外侧区以及对侧内侧副橄榄核背内侧区有最密集的标记终末。HRP注射至尾端上丘后,仅同侧桥核背外侧区有大量标记终末,二叠体旁核内标记终末较吻端上丘注射者大为减少,上述丘脑各核及内侧副橄榄核内均未观察到标记终末。这些结果表明,上丘至丘脑和脑干一些核团的传出投射,具有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
周兰仙胡家犖管志信章祖陈王亚威
关键词:上丘束旁核间脑顺行性脑干
大鼠海马结构至额前皮质和外侧隔核的侧支投射——逆行荧光双标记法被引量:1
1988年
本实验用大鼠24只,采用逆行荧光染料示踪法进行双标记研究。将荧光示踪物二盐酸4′-6-双脒基-2-苯吲哚(DAPI)、碘化丙啶(PI)和依文思蓝(EB)注射入额前皮质的边缘下区以及外侧隔核。结果表明用 DAPI 和 PI 配对注射入上述区破时,可见到海马结构的腹侧下托及其 CA_1区颞侧部有明显的双标记细胞,双标记细胞多位于锥体层,偶见于放射层和起层。提示腹侧下托和 CA_1区颞侧部有侧支投射到额前皮质的边缘下区和外侧隔核。
袁华王亚威管志信
关键词:吲哚类
P物质和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鼠中脑中缝核的分布被引量:3
1988年
本实验采用PAP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P物质和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鼠中脑中缝核的分布并作了计数。1.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神经元胞体仅见于中缝背核最尾侧部,含P物质阳性胞体数平均167个/只;而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几乎遍于中缝背核全长,其阳性胞体数平均132个/只。2.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主要定位于中缝背核中线区;而P物质样免疫反应胞体除分布于中缝背核中线区以外,也定位在其两侧的延伸。3.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胞体恒定地出现在中缝正中核内,平均199个/只;而P物质样免疫反应胞体仅见于2例动物。4.中缝背核内有些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阳性胞体或突起,紧邻血管壁排列,未观察到亮-脑啡肽样免疫反应神经元有类似现象。本实验观察到鼠中缝正中核内存在含P物质样免疫反应神经元胞体。
周兰仙胡家荦章祖陈王亚威
关键词:P物质亮-脑啡肽中缝背核
大鼠丘脑下部至外侧隔核的投射
1989年
本文用HRP逆行追踪法研究20例大白鼠丘脑下部至外侧隔核的投射关系。结果表明,乳头体上核:乳头体外侧核、丘脑下部背内侧核、丘脑下部腹内侧核、丘脑下部前区、丘脑下部外侧区投射至同侧外侧隔核;弓状核亦发少量纤维至同侧外侧隔核。
胡家荦周兰仙章祖陈管志信王亚威
关键词:丘脑外侧隔核
人小脑皮质颗粒细胞的发育——扫描电镜研究
1986年
本文用扫描电镜结合冷冻断裂技术探讨了人小脑半球皮质颗粒细胞的发育。胎龄20周时,在小脑皮质外颗粒层深部的一些细胞上可发现呈“Y”形分枝的细小突起和较粗大的短柱状突起。推测这些细胞是幼稚的颗粒细胞,它们在该层的集结标志着颗粒细胞迁移过程开始。至胎龄32周左右,小脑皮质断面在扫描电镜下呈分层结构,与此同时,发现某些断面上外颗粒层趋近消失。据此推测,此时颗粒细胞的迁移过程接近终止。颗粒细胞沿Bergmann纤维构成的隧道迁移,其形态主要受隧道制约。从胎龄20周至出生时,颗粒细胞大小改变不明显。20周时,颗粒细胞表面呈脑回样结构,而到27周其面较光滑,但形成由堤状隆起构成的多边形图案。颗粒细胞在外颗粒层时产生轴突,当它们迁移至颗粒层后,其轴突向分子层生长。颗粒细胞“T”形轴突部在紧邻其胞体时,二分枝上即已分布着许多小棘。颗粒细胞原始树突形态多样,有纤毛样、覃状、分枝状等,它们或游离或与苔藓纤维末梢膨体形成突触连接。本文并对颗粒细胞体、突起及其突触连接的某些发育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何真王亚威管志信(指导)
关键词:颗粒细胞发育小脑皮质扫描电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