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辉
-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4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腹部卒中二例被引量:1
- 2016年
- 例1 患者男,79岁,因突发左腹痛2h于2010年8月12日入院。患者人院前2h突发左腹持续性隐痛,无酗酒、外伤等诱因,无放射痛,呕吐胃内容物2次,解黄色糊便2次,排便后腹痛无缓解,无畏寒、发热,无胸闷、胸痛等。急诊测血压220/120mmHg(1mmHg=0.133kPa),予静脉注射硝酸甘油降血压治疗,同时收住入院。既往病史无特殊。
- 丁小云金晓辉宋皓军汪慧访吴安乐
- 关键词:腹部卒中降血压治疗胃内容物硝酸甘油既往病史放射痛
- 胆胰疾病的超声内镜诊断与介入治疗
- 2012年
- 临床上胆胰疾病的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常规B超、CT及MRI等检查已普遍应用。近年来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技术不断成熟,其中在胆胰疾病诊断中有独特的价值。而在此基础上EUS引导下的介入诊治也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就当前EUS在胆胰疾病诊治的进展作一概述。
- 刘志坚金晓辉
- 关键词:超声内镜诊断胆胰疾病ULTRASONOGRAPHY介入治疗介入诊治疾病诊治
-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分析99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以助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99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总淋巴结转移率为18.2%(18/99),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提示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增大及浸润加深而增加。结论依据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可以一定程度上初步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早期胃癌治疗方案的选择。
- 金晓辉丁小云
- 关键词: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新进展被引量:4
- 2009年
-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原癌基因c-kit突变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以CD117为代表的免疫织化学染色在其诊断中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手术完整切除仍然是其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是进展期GIST治疗上的一次飞跃,本文对GIST的诊治新进展进行综述。
- 金晓辉丁小云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D117伊马替尼分子靶向治疗
- pN0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pN0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61例pN0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后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pN0早期胃癌868颗HE染色阴性淋巴结细胞角蛋白CK8及CK18的联合抗原(CAM5.2)的表达情况,评估61例pN0早期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率;分析pN0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1例pN0早期胃癌有10例(16.4%)发现淋巴结微转移,868颗HE染色阴性淋巴结共有15颗(1.73%)发现微转移灶。黏膜下癌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黏膜内癌(P<0.05),脉管侵犯组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无侵犯组(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及癌灶大小、部位、大体分型、分化程度间淋巴结微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手段,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状态有助于早期胃癌的准确分期、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 金晓辉丁小云屠林波陈洁陈明
- 关键词: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 超声内镜检查评价早期胃癌黏膜下浸润的价值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鉴别早期胃癌病变中黏膜内癌与黏膜下层癌的价值。方法对61例早期胃癌病变进行EUS扫查,判断病变浸润深度,重点观察黏膜下浸润状况,并与手术和内镜治疗病理学诊断作对照。结果61例早期胃癌病变EUS浸润深度判断准确率75.4%,其中对病变局限于黏膜内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判断准确率为73.9%,黏膜下层癌准确率为8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EUS判断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93.3%。结论 EUS对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具有较好价值。对于EUS判断黏膜内病变者,可作为早期胃癌内镜治疗一个术前适应证评价依据。
- 谢双林俞杏平金晓辉王红卫丁小云
- 关键词:早期胃癌超声内镜
- 创伤弧菌感染6例临床分析
- 陈先汉邵利江钟惠萍胡炜科陈旭侠金晓辉宗建平
- 原发性创伤弧菌败血症一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09年
- 患者,男,50岁,农民。平素嗜酒,黄酒1000g/d,有“酒精性肝硬化”史5年。因腹泻伴发热、双下肢皮疹18h在当地就诊:当地医院血常规:WBC1.7×10^9/L,Hb116g/L,PLT41.0×10^9'/L,予以氟罗沙星抗感染、潘托拉唑制酸及甲基强龙治疗后病情无缓解。入院后体检:T37℃,P72次/min,R18次/min,BP80/50mmhg,神清,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8次/min,音调亢进,双下肢轻度肿胀,可见淤斑。
- 金晓辉丁小云郁敏敏楼春福
- 关键词:文献复习酒精性肝硬化移动性浊音氟罗沙星潘托拉唑双下肢
- pN0早期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及其受体-3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pN0早期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VEGF-D及VEGF受体(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61份pN0早期胃癌手术后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1份pN0早期胃癌和25份癌旁组织中VEGF-C、VEGF-D及VEGFR-3的表达及868个HE染色阴性淋巴结CAM5.2的表达。评估61份pN0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微转移发生率,采用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pN0早期胃癌VEGF-C、VEGF-D和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结果pN0早期胃癌中,各有3.4%(21/61)VEGF-C、VEGF-D呈高表达,44.3%(27/61)VEGFR-3呈高表达,分别高于癌旁组织[VEGF-C、VEGF-D和VEGFR-3高表达率分别12.0%(3/25)、8.0%(2/25)、16.0%(4/25),X^2=4.433、6.321、6.144,P均〈O.053;10例(16.4%)发现淋巴结微转移。pN0早期胃癌中VEGFR-3染色脉管侵犯(FVI)阴性者VEGF-C、VEGF-D、VEGFR-3低表达多于FVI阳性者(X^2=15.828、6.879、9.244,P均〈0.05);VEGF-C及VEGFR-3高表达与浸润深度(X^2=5.561、5.678,P均〈0.05)、VEGFR-3阳性染色脉管密度(FVD)(t=2.987、5.652,P均〈0.01)及淋巴结微转移(X^2=6.705、6.192,P均〈O.05)相关,与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而VEGF-D高表达与浸润深度、FVD及淋巴结微转移均无关(P均〉0.05),却与分化程度相关(X^2=8.472,P=0.004);VEGF-C、VEGF-D及VEGFR-3高表达均与性别、年龄及癌灶大小、部位、大体分型无关(P均〉0.05)。结论pN0早期胃癌VEGF-C与VEGFR-3高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相关,虽然VEGF-D高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无关,但仍可能通过VEGF-C-VEGFR-3信号轴间接影响pN0早期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 金晓辉丁小云屠林波陈洁陈明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淋巴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