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学军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肿瘤
  • 5篇腺肿瘤
  • 3篇端粒
  • 3篇端粒酶
  • 3篇颌下
  • 3篇颌下腺
  • 3篇颌下腺肿瘤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腮腺
  • 2篇腮腺区
  • 2篇腮腺区肿瘤
  • 2篇平阳霉素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端粒
  • 2篇涎腺
  • 2篇涎腺肿瘤
  • 2篇活性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机构

  • 8篇河南医科大学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9篇曹选平
  • 9篇刘学军
  • 4篇吴豪阳
  • 4篇张彦喜
  • 3篇刘学杰
  • 2篇何巍
  • 1篇张天夫
  • 1篇毛祖彝
  • 1篇周弘
  • 1篇张松涛

传媒

  • 2篇河南医科大学...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白求恩医科大...
  • 1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婴幼儿腮腺区肿瘤8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1999年
为了研究婴幼儿腮腺区肿瘤的发病及诊治情况,作者对85例婴幼儿腮腺区肿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6周岁以内的婴幼儿腮腺区肿瘤以先天性血管瘤多见(62.3%),其次为淋巴管瘤和其它类型肿瘤。诊断以病史和临床检查为主,少数情况下行细针吸病检。提示:婴幼儿腮腺区肿瘤以先天性血管瘤多见,采取以手术和缝扎后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曹选平刘学军刘学杰
关键词:婴幼儿腮腺区肿瘤平阳霉素注射疗法
大鼠颌下腺肿瘤形成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检测SD大鼠颌下腺肿瘤形成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SD大鼠 5 0只 ,麻醉后颈部切口暴露颌下腺 ,右侧腺体植入二甲基苯丙蒽 (DMBA)明胶海绵块 ,左侧为自身对照 ,每过 2周处死大鼠 2只 ,取颌下腺标本。用PCR TRAP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法分析PCR产物 ,检测颌下腺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共诱发肿瘤 2 1例 ,均为鳞状细胞癌 (早期 10例 ,晚期 11例 ) ,另有 3例导管上皮鳞状化生。 2 1例端粒酶活性均为阳性 ,实验侧明显高于自身对照侧 (P <0 .0 1)。鳞状上皮化生、鳞癌早期、鳞癌晚期 3组相比 ,端粒酶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曹选平刘学军周弘张彦喜张松涛吴豪阳
关键词:颌下腺肿瘤端粒酶活性
3-甲基胆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肿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建立涎腺肿瘤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化学致癌物3-甲基胆蒽对40只SD大鼠颌下腺腺体内进行直接注射的方法,观察诱发产生颌下腺肿瘤情况。结果:共诱发肿瘤32例,其中鳞癌4例,平滑肌肉瘤28例。并对所诱发的两种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探讨了3-甲基胆蒽对大鼠颌下腺的致癌作用及所诱发肿瘤的组织起源。结论:3-甲基胆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肿瘤能成功地建立颌下腺肿瘤的动物模型。
曹选平刘学军何巍刘学杰郝志芳赵庆夏
关键词:颌下腺肿瘤
He-Ne激光与化学药物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疗效比较被引量:2
1999年
刘学军曹选平
关键词:HE-NE激光牙本质过敏化学药物疗效
婴幼儿腮腺区肿瘤 85 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1999年
目的:对 85 例婴幼儿腮腺区肿瘤的发病情况及诊治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选取我院1987~1997 年 85 例 6 周岁以内婴幼儿腮腺区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了不同的诊治方法。结果:先天性血管瘤最多见(623% ),其次为淋巴管瘤和其它类型肿瘤;采取手术和/或缝扎后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的方法,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婴幼儿腮腺区肿瘤以先天性血管瘤多见,采取以手术和缝扎后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并发症少。其它类型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
刘学军曹选平刘学杰张天夫
关键词:婴幼儿腮腺区肿瘤平阳霉素药物疗法
颌下腺鳞状细胞癌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研究涎腺鳞状细胞癌 (鳞癌 )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建立涎腺鳞癌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化学致癌剂———二甲基苯丙蒽植入颌下腺体内的方法 ,对 50只SD大白鼠颌下腺进行诱癌实验 ,观察肿瘤诱发情况。结果 :共诱发肿瘤 2 1例 ,均为鳞状细胞癌。结论
曹选平刘学军郝志芳马长路毛祖彝
关键词:动物模型
人体涎腺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研究
<正>目的: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早期诊断和开展涎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利用PCR-TRAP法,聚丙烯酰胺凝脉电泳及银染色法分析PCR产物,对人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M和20例涎...
曹选平刘学军吴豪阳张彦喜
关键词:涎腺肿瘤端粒酶
文献传递
3-甲基胆蒽诱发大鼠颌下腺肿瘤的实验研究
<正>目的:本文采用3-甲基胆蒽(3-Methylcholanthrene,MCA)油液直接注入手术暴露的大鼠颌下腺内的方法,建立了 SGT的动物模型,并对所诱发的两种肿瘤——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和平滑肌肉瘤的组织...
刘学军曹选平何巍吴豪阳张彦喜刘学杰
文献传递
人体涎腺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为早期诊断和开展涎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用PCR TRAP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法分析PCR产物 ,对人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和 2 0例涎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与自身正常涎腺组织相对照。结果 :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的端粒酶活性为阳性 ,相对端粒酶活性为 82 % ,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最高 (14/ 15 ) ,瘤旁组织次之 (4/ 2 0 ) ,正常对照及良性肿瘤组织最低 (2 / 2 5 )。其相对端粒酶活性 ,涎腺鳞癌端粒酶活性值最高 (87% ) ,涎腺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和瘤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 (P <0 .0 1) ,而瘤旁组织也高于相邻的正常组织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分子指标 。
栗清朝曹选平刘学军吴豪阳张彦喜
关键词:涎腺肿瘤端粒酶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