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从生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咬合
  • 3篇咀嚼
  • 3篇咀嚼肌
  • 3篇肌电
  • 3篇嚼肌
  • 2篇电活动
  • 2篇咬合垂直距离
  • 2篇咬合力
  • 2篇咀嚼肌肌电
  • 2篇肌电活动
  • 1篇牙颌
  • 1篇咬合重建
  • 1篇无牙
  • 1篇面肌
  • 1篇表面肌电

机构

  • 2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3篇温从生
  • 2篇费雪芬
  • 2篇刘丽

传媒

  • 1篇口腔医学
  • 1篇口腔颌面修复...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老年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和咬合力、咀嚼肌肌电幅值的关系,为临床上确立正常垂直距离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10位老年无牙牙合患者,用常规法确定垂直距离,以正常咬合垂直距离为基准位(M位),间隔0.5 mm形成13个咬合垂直距离。应用咬合力计测量患者不同垂直距离的咬合力,同时用记录双侧颞肌前束、咬肌的肌电活动,对垂直距离、咬合力和肌电进行统计研究。结果 1无牙颌患者的咬合力与垂直距离呈正相关(P<0.05)。2标准化咬肌(NMM)和标准化颞肌前束肌电幅值(NATM)与垂直距离呈负相关(P<0.05)。3颞肌前束肌电/咬合力(ATM/BF)、咬肌肌电/咬合力(MM/BF)比值与着垂直距离呈负相关(P<0.05)。结论 1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加,最大咬合力增大,正常咬合垂直距离并非产生最大咬合力的区域。2随着咬合垂直距离的增加,咬肌的肌电活动明显下降,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变化则不及咬肌明显。3咬肌肌电/咬合力、颞肌前束肌电活动/咬合力比值均随着咬合垂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4在正常咬合垂直附近有一稳定区,该区内最大咬合力、咬肌以及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均不出现明显变化。
温从生刘丽费雪芬
关键词:咬合垂直距离
咬合支持丧失患者修复前后咀嚼肌表面肌电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咬合支持丧失患者修复前后咀嚼肌肌电的变化。方法:对24例咬合支持丧失患者进行常规修复,记录不同时期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在下颌姿势位及牙尖交错紧咬位时的肌电活动,分析肌电幅值、不对称指数及咬肌/颞肌活动指数的变化。结果:(1)修复前后下颌姿势位肌电变化,咬肌肌电幅值和不对称指数在不同时期无明显变化(P>0.05);颞肌肌电幅值和不对称指数在义齿戴用3个月以上后显著小于义齿早期(P<0.05);咬肌/颞肌前束活动指数在各时期均小于0。(2)修复后牙尖交错位紧咬时肌电变化,咬肌及颞肌前束肌电幅值在戴牙3个月后显著高于戴牙早期(P<0.05);不对称指数与初戴牙时接近(P>0.05),较戴牙1周及1个月显著减小(P<0.05)。咬肌/颞肌前束活动指数值在各时期均接近0。结论:咬合支持丧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过程中,咀嚼肌肌电活动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肌电测量可为咬合重建效果的评价提供参考。
费雪芬刘丽温从生柴璐毅
关键词:表面肌电咬合重建咀嚼肌
不同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和咬合力,咀嚼肌肌电幅值的关系,为临床上确立正常垂直距离提供参考。   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10位老年无牙颌患者,身体健康,无明显的口颌系统疾患。常规法确定正常的...
温从生
关键词:肌电活动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