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成俊

作品数:35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青海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经济管理
  • 16篇社会学
  • 9篇政治法律
  • 7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生态
  • 6篇民族
  • 4篇撒拉族
  • 4篇文化
  • 4篇交融
  • 4篇藏族
  • 3篇生态文化
  • 3篇丝绸之路
  • 3篇田野调查
  • 2篇多民族
  • 2篇学术
  • 2篇中华民族
  • 2篇宗教
  • 2篇族群
  • 2篇晚清
  • 2篇先秦
  • 2篇先秦时期
  • 2篇伦理
  • 2篇牧区
  • 2篇经济带

机构

  • 35篇青海民族大学
  • 9篇天津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 35篇马成俊
  • 9篇刘子平
  • 2篇傅利平
  • 1篇康逸
  • 1篇李建新
  • 1篇杨德亮
  • 1篇赵利生
  • 1篇马伟
  • 1篇张海云
  • 1篇王雪
  • 1篇王含章

传媒

  • 6篇西北民族研究
  • 6篇青藏高原论坛
  • 3篇青海民族大学...
  • 2篇青海民族研究
  • 2篇中国边疆史地...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2篇湖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穆斯林
  • 1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西藏研究
  • 1篇西藏大学学报...
  • 1篇青海民族学院...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边疆经济与文...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 1篇文化遗产
  • 1篇中华民族共同...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09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格萨尔王传》中藏族先民的生态意识被引量:2
2021年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通过英雄的视角描绘藏族先民对自然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认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其中,安宁、平等和敬畏是藏族先民生态意识表达的原元素。它以文学创造为载体承载了藏族先民的生存智慧,反映了系统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万物有灵的生态观念通过禁忌规则达到环保目的;山水崇拜的生态意识塑造相对完整的小型生态系统;而众生平等的生态理念从客观上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藏族先民的生态意识对当今生态文明观念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方玮蓉马成俊
关键词:万物有灵《格萨尔王传》地方性知识生态意识
费孝通对甘青民族社会发展的考察与构想——谨以此文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被引量:4
2011年
从1984年以来,费孝通12次到甘肃考察,2次到青海考察。在西部大开发的适当时机,他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西部民族社会的发展路径,通过对甘青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详细考察和理性认识与思考,提出了有别于苏南、温州、珠江等内地社会发展模式的多种甘青民族社会发展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费孝通对甘青民族社会发展的考察与构想的理论基石,探讨其对甘青民族社会的研究理路,从而整理出费孝通研究甘青民族社会发展的思想脉络和学术贡献。
马成俊张海云
三江源人兽冲突与生态保护研究——以曲麻莱县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在藏文化中,狼、熊等都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义,但当下却跌落神坛成威胁人畜安全的野兽。通过调研发现,曲麻莱县先后制定的打狼保畜、扶贫建房、野生动物保护等政策使人兽冲突从“人强”转为“兽强”,以致牧民不得不改变当前游牧生活方式,三江源区人兽冲突由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生态保护推进过程中,三江源人兽冲突反映出的实质是人兽生存空间的激烈碰撞,而这种碰撞则是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的统一体。因而,在讨论三江源人兽冲突的解决办法中要从三江源具体实际为出发点,只有始终坚持人的发展方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刘子平马成俊
关键词:生态保护
三江源牧区洁净观念与生态伦理研究——以青海省曲麻莱县为例
2022年
洁净观念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其形成与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三江源牧区的洁净观念是牧人为适应严酷的高寒生态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特有本土文化(知识),主要体现在饮食选择、牛粪使用、生产劳动、疾病和职业划分等方面。其中,牧区洁净观二元对立统一的性质为牧人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而由此折射出的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一直是牧人战胜困难、获得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同时对维护三江源牧区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加大对三江源牧区洁净观念的挖掘和研究并引导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中发挥牧区的智慧,这对我国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也能贡献民族文化的力量。
刘子平马成俊
关键词:生态伦理
晚清循化厅藏族部落纠纷的解决形态被引量:2
2020年
乡老讲息与官府断结相结合是晚清循化厅藏族部落纠纷解决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一纠纷解决方式的基本形态为:部落纠纷发生后,两造或其中之一告诉到官;官府进行查处,乡老或受命或主动居中调解;两造或其中之一对乡老调解与官府查处或抗拒不遵,或翻案滋闹,甚或武力反抗;最后官府以兵威慑服两造接受审判。在官府判决过程中,乡老讲息两造纷争,形成评议,官府以此为基础断结纠纷。这一纠纷解决形态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当地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决定的,反映了传统藏族聚居区部落纠纷解决方式与秩序形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马成俊
论撒拉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5年
以撒拉族为视角,讨论历史上的撒拉族与丝绸之路的关联,特别是撒拉族与土库曼人在历史记忆、共同语言等方面的相同性与相似性,可以成为中国与中亚各国实现"民心相通"的潜在条件。充分发挥撒拉族的优势,疏通与中亚各国沟通的心理和民间渠道,使之为国家战略服务。
马成俊于晓陆王雪
关键词:丝绸之路撒拉族历史记忆
弗雷德里克·巴斯与族群边界理论(代序言)被引量:9
2014年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族群(ethnic group)及族群研究(ethnicity study)理论开始从港台学术界传入大陆。于是,包括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概念在内的相关理论便大量出现在国内的学术论著中,相关争论也一直成为近二十多年来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焦点问题。问题大都聚焦于族群概念的辨析与界定、族群关系、国内外族群理论以及政策等领域。这种持续性的讨论也反映出,在多族群国家中,有关族群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马成俊
关键词:学术论著族群认同族群性ETHNIC帕坦人
学刊发展与学科建设圆桌论坛发言择要
2019年
很高兴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非常感谢中国民族学会、西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邀请,借此机会向郝苏民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一个是回顾民族学70年的学科建设,再一个就是关于学术刊物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马成俊马成俊李建新赵利生赵利生杨德亮王洪芳(整理)
关键词:学科建设学刊学术刊物
晚清循化厅藏族部落解纷机制再探被引量:3
2023年
在晚清循化厅藏族部落的纠纷解决机制中,乡老、部落头人等群体是重要参与者,并与纠纷两造同时组成解纷机制的基本构造。清代藏族部落纠纷有“细故”和“重情”二类,民间力量在其中分别承担着“调解人”和“承保人”的不同角色,部落冲突类型也因其存在于独立部落及部落联盟间而有所不同。通过对晚清部落解纷机制的类型化分析,可知大国治理中心和边疆地区的不同。
方玮蓉马成俊
关键词:解纷机制边疆治理
民族地区女童教育观念变迁与教育选择——以循化县撒拉族女童教育研究为例被引量:3
2021年
研究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田野点,通过25年的时间跨度,呈现撒拉族女性谋生方式对子代女童教育观念的影响,描绘一幅撒拉女童教育变迁的文化图景。基于教育选择理论,文章引入"变迁"与"选择"的分析视角,在民族地区教育政策不断供给的大背景下,通过平衡教育资源的持续获得与子代教育观念选择的间断改变,呈现教育观念变迁与教育选择之间的关系,以期完善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变迁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在以家庭为教育实践的场域中,撒拉族女性走出田园改变原有的生计方式,致使子代女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被重新审视。研究认为,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引起受教育状况变迁的重要力量,但这种力量是微弱且渐进的;与此同时,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教育选择呈现出由"自在"向"自为"的模式变迁;在未来,面向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将为民族地区教育选择由"自为"向"自主"模式改变提供新动力。
马成俊方玮蓉
关键词:撒拉族女童教育教育观念教育选择田野调查法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