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宝雄

作品数:9 被引量:17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东南
  • 3篇藏东南
  • 2篇色季拉山
  • 2篇土壤
  • 2篇气候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冷杉
  • 2篇林区
  • 2篇高寒草原
  • 2篇草原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比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指数
  • 1篇日进程
  • 1篇生理特征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风险评估
  • 1篇碳氮

机构

  • 7篇中国人民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9篇陈宝雄
  • 5篇王景升
  • 3篇张宪洲
  • 3篇沈振西
  • 2篇任青山
  • 2篇大次卓嘎
  • 2篇张俊龙
  • 2篇胡兴祥
  • 2篇普穷
  • 2篇杨小林
  • 2篇王忠红
  • 2篇钟志明
  • 2篇王建林
  • 2篇冉琮千
  • 2篇张振磊
  • 2篇刘佳宁
  • 1篇傅泽强
  • 1篇武建双
  • 1篇朱源
  • 1篇石培礼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Causes and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Alpine Grassland in Northern Tibet被引量:8
2013年
Grassland in northern Tibe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security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restoration of deserte@and degraded grassland is now a focus for governments. We used remote sensing, simulations and field survey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trends and causes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across northern Tibet. We develop several recovery models for degraded grassland based on field experiments in the region. We found that slightly degraded grassland covers 62% and that moderate to severely degraded grassland occupied 15.1% in the Chang Tang Plateau. The amount of degraded alpine steppe increased from 1991, and the amount of area classified as severely degraded increased sharply from 2000. The cause of degraded steppe in northwestern Tibet may be the result of warming and an arid climate; the cause of severe degradation in mid and eastern regions was mainly from overgrazing. Three restoration models are proposed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degradation: "enclosures" for slightly degraded areas, "enclosures with fertilization" for moderately degraded areas, and "enclosure with oversowing and fertilization" for severely degraded areas.
王景升张宪洲陈宝雄石培礼张俊龙沈振西陶建武建双
西藏色季拉山林线植被群落数量特征被引量:11
2011年
为揭示藏东南高山林线的植被空间分布及林线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应用TWINSPAN和DCA多元分析方法,以调查样地中草本、灌木和乔木层的重要值总和为指标,对色季拉山林线植被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以样地和物种为单位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调查样地为色季拉山林线研究区域(林线及附近垂直高度1000m)的森林及灌木植被类型,共26个。TWINSPAN分析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林线研究区域共分布着7个群落(群丛)类型,林线区域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分明,过渡带狭窄。2)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较为一致,各群落类型都有自己的范围和分界线。3)样地DCA第一排序轴反映了研究区海拔梯度的影响,即植被随海拔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分带;DCA第二排序轴反映了研究区土壤水分状况,即土壤水分含量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对角线上各群落的排列顺序综合反映了植被群落的环境异质性。
杨小林王景升陈宝雄普穷
关键词:TWINSPAN分类DCA排序
基于MODIS-NDVI的西藏林芝地区植被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在对西藏林芝地区进行垂直带划分的基础上,运用MODIS-NDVI数据对2000-2009年四季不同垂直带的植被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带的NDVI年内变化特征不同,随着海拔下降,植被生长旺盛期由秋季变为冬季;2)10年内,海拔3 000 m以下垂直带的NDVI平均值除秋季增长外,其它季节都表现为降低,而海拔3 000 m以上垂直带植被四季都表现为增长;3)10年来研究区春季、夏季和冬季低于海拔3 000 m的区域,植被退化的面积大于趋好的面积,而海拔3 000 m以上区域,植被趋好的面积大于等于退化的面积,但秋季所有海拔带中植被趋好的面积都大于退化的面积。总之,作为低海拔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植被与高海拔寒温带和寒带植被分界线的海拔3 000 m,是一条重要的生态分界线,分界线上下的植被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而气温升高是导致植被变化的因素之一,人类活动也有一定的作用。
朱源彭光雄王志冉琮千张振磊李丹刘佳宁陈宝雄任青山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垂直带
藏东南色季拉山高山林线小气候特征与冷杉更新研究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其气候变化和全球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藏东南林区则代表了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区,保留着全球海拔最高的天然林线。是研究气候变化与林线之间关系的首选区域。本研究利用藏东南林区的近56年来的气候...
陈宝雄
关键词:高山林线小气候特征冷杉
藏东南高山林线树种冷杉光合生理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采用L i—Cor—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藏东南色季拉山高山林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的光合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急尖长苞冷杉光合日进程表现为双峰型曲线,在9:30左右达到最高峰,次高峰出现在15:30,其光合作用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胞间CO2摩尔分数值随着净光合速率的下降而下降,气孔因素是导致"午休"的主导因素;叶片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进程均呈双峰曲线,并且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净光合速率三者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同一地区其他针叶树种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相比较,急尖长苞冷杉的净光合速率较大,最大值为6.0μmol.m-2.s-1,高于林芝云杉的3.0μmol.m-2.s-1。
任青山赵锦一王景升杨小林普穷孙彦慧陈宝雄
关键词: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净光合速率日进程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比的分布特征被引量:85
2014年
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氮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碳氮比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山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碳氮比差异显著;(2)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不同草地型碳氮比可分为低-高-低型、由高到低型、由低到高型、高-低-高-低型和高-低-高型等5个类型。表土层(0—20 cm)与底土层(30—40 cm)土壤碳氮比差异显著;(3)土壤碳氮比与与最冷月均气温、年均蒸发量、年均相对湿度和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年均日照时数、年均气温、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环境因素对土壤碳氮比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年均相对湿度>年均日照时数>最冷月均气温>年均气温>年均蒸发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
王建林钟志明王忠红陈宝雄余成群胡兴祥沈振西大次卓嘎张宪洲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氮比
宁夏东部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产业生态风险评估被引量:12
2013年
能源化工产业因关系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而备受学者们和相关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其中潜在生态风险的评估是指导生态风险管理的必要途径。本文采用风险度量公式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炭产业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宁东煤炭产业存在5种主要生态风险源、4种生态受体和8个生态终点;生态风险概率处于高度风险等级,生态损失度处于中度-高度风险等级之间,至2020年煤炭产业的生态风险值为0.4557,处于中度风险级,属生态风险黄色预警管理状态;开采规模、建设速度是生态风险发生概率的重要影响因子,对生态损失度贡献最大的因子为土地破坏度,其次为水体破坏度。在综合分析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化工基地生态风险管理措施,为生态风险预防、降低生态损失和生态恢复重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王景升李佳陈宝雄傅泽强刘佳宁张振磊
关键词:能源基地生态风险风险管理
1954—2009年藏东南林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12年
选取西藏东南部原始林区9个典型气象站资料,分析林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4—2009年,藏东南林区年平均气温升高0.9℃,其中冬季升温高达1.47℃,升温突变点出现在2001年;林区年降水量增加了185 mm,其中春、秋季节分别增加83 mm、55 mm;藏东南林区气候趋于暖湿化;藏东南林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比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显著,且海拔越高越显著。
陈宝雄王景升冉琮千张俊龙左小龙
关键词:林区气温降水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氮磷比的分布特征被引量:31
2013年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N/P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N/P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N/P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稚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类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N/P差异显著.不同草地类型土壤N/P自上而下可分为低.高.低.高型、低.高.低型、低.高型、高-低-高-低型和高-低-高型等5个类型,表土层与底土层N/P差异显著.土壤N/P与0~20cm土壤容重、20~30cm土壤含水量、速效钾、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20~30cm土壤容重、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
王建林钟志明王忠红陈宝雄张宪洲沈振西胡兴祥大次卓嘎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NP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