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浆
  • 1篇血浆VEGF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血小板减少性...
  • 1篇一线治疗
  • 1篇异位症
  • 1篇早期宫颈癌
  • 1篇妊娠
  • 1篇妊娠合并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前
  • 1篇术后
  • 1篇术前
  • 1篇盆腔
  • 1篇盆腔淋巴
  • 1篇紫癜

机构

  • 4篇常州市第一人...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浦东新区人民...

作者

  • 4篇顾乔
  • 2篇薛春燕
  • 1篇奚玲
  • 1篇顾伟英
  • 1篇侯文杰
  • 1篇陈友国
  • 1篇马晶晶
  • 1篇毛可人
  • 1篇徐云
  • 1篇李道云

传媒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常州实用医学
  • 1篇实用检验医师...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妊娠合并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2022年
目的报告1例妊娠合并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处理过程,探讨难治性ITP的多学科治疗方法。方法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2月17日收治1例妊娠合并难治性ITP患者,提示机体处于低凝状态,经治疗无明显效果,于孕28周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后血小板自行逐渐回升。结果患者为36岁妊娠女性,有血小板减少史10年未用药,怀孕以来血小板计数(PLT)逐渐降低,遂入院治疗。凝血功能检测提示患者处于低凝状态,给予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地塞米松治疗血小板减少、补铁治疗贫血,给予血浆置换,去除血液中抗体物质和炎症因子,以及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环孢素等,均无明显治疗效果。患者于孕28周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血小板自行逐渐回升;术后3个月PLT恢复为孕前水平。结论ITP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难治性ITP的治疗需多学科联合,必要时考虑选择终止妊娠的最佳时机。
叶文凤顾乔王超萍朱丽华薛春燕史丽娟顾伟英
关键词: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线治疗
补佳乐联合生化益母汤治疗稽留流产疗效观察
2012年
目的探讨补佳乐联合生化益母汤治疗稽留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确诊为稽留流产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术前口服补佳乐联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后行清宫术,术后口服生化益母汤;对照组术前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后行清PKK术。观察两组的术中阴道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和2次清宫率。结果术中阴道出血量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8.0±18.50ml和60.98±14.6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阴道出血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16±1.98天和7.37±2.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清宫率观察组为4.0%,对照组为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佳乐联合生化益母汤、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与单纯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出血时间短、2次清宫率低的优点,是治疗稽留流产的一种安全、可靠、有效方法。
顾乔毛可人薛春燕
关键词:补佳乐稽留流产疗效
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手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64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根治术后的病历资料,47例术后发生盆腔淋巴囊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因素。结果 164例宫颈癌患者中术后共47例发生淋巴囊肿(28. 66%),发生时间为术后7~336天(中位时间为54天)。淋巴囊肿位于右侧盆腔15例,左侧盆腔11例,双侧盆腔21例。淋巴囊肿直径为2. 6~12. 4 cm。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手术方式、使用器械、盆腔淋巴结切除范围、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是否放疗与盆腔淋巴囊肿发生有关(P<0. 05)。Logisi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OR=0. 415)和术中使用超声刀(OR=0. 394)在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的保护因素(P<0. 0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OR=2. 696)、引流管拔出时间(OR=1. 902)与术后放疗(OR=3. 245)为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盆腔淋巴囊肿为宫颈癌根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通过采取个体化的合理治疗措施有助于使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降低。
顾乔迟池奚玲奚玲陈友国马晶晶
关键词:宫颈癌淋巴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前、后血浆VEGF、H_2S水平的临床研究
2018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硫化氢(H_2S)水平的变化及其与EMs临床分期和复发的关系。方法:以经手术确诊的120例EM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留取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VEGF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H_2S水平。结果:患者手术后VEGF、H_2S水平均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手术后3个月VEGF、H_2S水平均低于手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MsⅢ、Ⅳ期患者手术前VEGF、H_2S水平均高于EMs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MsⅣ期患者手术前VEGF、H_2S水平均高于EMsⅢ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复发患者VEGF、H_2S水平均高于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Ms患者手术后血浆VEGF、H_2S水平显著下降,重度EMs患者较轻度EMs患者VEGF、H_2S水平高,复发患者VEGF、H_2S水平明显升高。VEGF、H_2S可用于评价EMs的治疗效果,可作为监测复发的指标。
顾乔史丽娟李道云徐云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硫化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