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运
- 作品数:11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近期危险预测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对比研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传统预测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预测价值。方法:ACS患者于发作12h内入院者152例入选研究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7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77例。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the Cox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Cox模型)对H-FABP和传统预测指标(年龄;性别;收缩压高于140mmHg;有无糖尿病史;既往有无心肌梗死病史;Killip分级>Ⅱ与否;ST段抬高与否;吸烟)进行多因素危险分析,并计算各危险因素对ACS患者近期(30d)发生心血管事件(心源性猝死、再发ACS、充血性心衰)的相对危险度。结果:H-FABP阳性者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6.186(95%CI1.246~30.717),P值为0.026,远高于其他传统预测指标。结论:H-FABP阳性是ACS短期内心血管危险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比传统指标更具预测价值,对高危ACS患者接受适当的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 陈东运彭跃华朱继人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冠脉综合征COX比例风险模型
- 电刺激小脑顶核、低频电刺激和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窒息等并发症,甚至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因此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意义重大。我科自2009-10-2011-10应用电刺激小脑顶核、低频电刺激和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 朱继人许燕范波胜陈东运汤永新娄季宇
- 关键词:吞咽障碍电刺激小脑顶核低频电刺激康复训练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超早期诊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超早期诊断中的准确度及其应用价值。方法:75例发病12h内入院的AMI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发病在4h内29例,4-12h46例;25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入选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测定待测血清H-FABP和肌钙蛋白(cTnI)值,并分别绘制两指标在AMI发病4h内、4-12h两组的特征曲线(ROC),比较曲线下面积(AUC)。并按推荐CUTOFF值计算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阴性预测值(NPV)、阳性预测值(PPV)。结果:4h内H-FABP和cTnI比较,AUC、敏感性、约登指数、N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2h内H-FABP和cTnI比较,AUC、敏感性、约登指数、N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在AMI早期准确度高,在发病4-12h内,与cTnI一样是优秀的AMI诊断指标;而在4h以内诊断准确度及预测价值明显高于cTnI,非常有利于AMI尽早诊断与排除。
- 陈东运高大胜李丽张恒史晓俊
- 关键词:心肌梗死脂肪酸结合蛋白生化标志物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I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cTnI)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ACS患者于发作12h内入院,1周内行冠脉造影者98例入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77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cTnI;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范围进行定量评定;用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cTnI与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采用二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cTnI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H-FABP≥8.0mg/L组与H-FABP<8.0mg/L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0.01);cTnI≥1.0mg/L组与cTnI<1.0mg/L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0.01);血清H-FABP、cTnI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Y=15.664+2.833x1+1.034x2(Y为Gensini积分,x1血中H-FABP浓度,x2为cTnI浓度);标准回归系数r为0.518和0.253(P<0.01)。结论H-FABP、cTnI与近期发作ACS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FABP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程度更高。血清H-FABP、cTnI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急性加重的直接结果,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升高推断冠脉病变的危险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 陈东运高大胜王洪巨史晓俊马宾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心肌生化标志物
- 肌氨肽苷改善AMI患者预后及血管内皮功能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肌氨肽苷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肌氨肽苷治疗组62例,常规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对比3个月后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来评价对近期预后的影响,以及检测血浆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以判断血管内皮功能。结果治疗后肌氨肽苷组的ET与治疗前比较呈显著性回降,NO则呈显著性回升。常规治疗组的ET、NO较治疗前有变化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3个月后再发ACS、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功能衰竭例数肌氨酞苷组12例,常规治疗组21例。结论肌氨酞苷治疗AMI有效且能改善近期预后,再发ACS、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充血性心衰的发生均能明显减少,并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陈东运高大胜王云芝
- 关键词:肌氨肽苷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血管内皮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被引量:20
- 2007年
-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方法:ACS患者于发作12h内入院,1周内行冠脉造影者98例入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7例。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范围进行定量评定;用H检验分析H-FABP是否大于8.0ng/mL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与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采用一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程度。结果:H-FABP>8.0ng/mL组与H-FABP<8.0ng/mL组冠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0.001);血清H-FABP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标准回归系数为0.658,P<0.00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3.177+3.597x(y为Gensini积分,x为血中H-FABP浓度)。结论:H-FABP与近期发作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H-FABP升高是冠脉病变急性加重的直接结果,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升高推断冠脉病变的危险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 高大胜陈东运包宗明马宾史晓俊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不稳定心绞痛生化标志物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10
- 2007年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诊断指标,受骨骼肌损害的影响极小,对心肌损伤的诊断有显著的特异性;敏感性高,能灵敏的反映心肌损伤;分子量小,是目前常用心肌标志物中最小,心肌损伤后入血早;血中浓度与梗死面积相关性好,可用以估测梗死面积;发病后血中清除快(24h),比其他标志物更适合用于再梗死的诊断。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3h)的诊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且对再灌注的判定也有肯定的意义,是一个优秀的心肌损伤指标。
- 陈东运高大胜
- 关键词: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标志物
- 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应用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分析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氨氯地平治疗,实验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比较2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疗效确切,生活质量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陈东运徐亮王芸芝
-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氨氯地平依那普利
- 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危险分析
- 2008年
- 目的:对比研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传统预测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预测价值。方法:AMI患者于发作12h内入院者75例入选研究组。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血清H-FABP;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Cox模型)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阳性和传统预测指标进行多因素危险分析,并计算各危险因素对AMI患者近期(30d)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结果:H-FABP阳性者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7.264(95%CI1.246-32.517),P=0.021,远高于其他传统预测指标。结论:H-FABP阳性是AMI短期内心血管危险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比传统指标更具预测价值;对高危AMI患者接受适当的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 陈东运彭跃华贾百全王云芝
- 关键词:H-FABPAMICOX比例风险模型相对危险度
- 床旁漂浮电极心脏临时起搏38例报告
- 2002年
- 吉小利赵小爱陈东运
- 关键词:心脏起搏技术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