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华
- 作品数:24 被引量:108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及不同干预措施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并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其的影响。方法(1)检测30例正常人和3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L/M)和血清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并加以比较。(2)将9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乳果糖组及谷氨酰胺组(GLN)3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而乳果糖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乳果糖10gtid,GLN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谷氨酰胺颗粒10gtid,疗程均为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3组患者的肝功能、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DAO、白介素-2(IL-2)、白介素-8(IL-8)、T淋巴细胞亚群、L/M等,并采用协方差分析法加以比较。结果(1)与正常人相比,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患者L/M、DAO水平明显升高(P=0.007及P<0.0001)。(2)2周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乳果糖组治疗后TBIL、ET、TNF-α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GLN组治疗后ALT、TBIL、TNF-α、ET、IL-2、L/M、DAO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乳果糖组与GLN组相比,治疗后ALT、TBIL、TNF-α、IL-2、L/M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的早期损伤。(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对减轻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反应,降低总胆红素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无法改善肠道屏障损伤。而加用谷氨酰胺则能纠正肠道屏障损伤,减轻内毒素血症与炎症反应,加速肝功能恢复。
- 宋怀宇姜春华杨建荣陈秋虹黄钧黄云花梁列新
- 关键词:肠黏膜屏障内毒素血症
- 谷氨酰胺颗粒干预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11年
-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颗粒干预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抗病毒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颗粒10 g,3次/d,疗程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内毒素、肝功能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优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谷氨酰胺颗粒治疗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 高勐杨建荣宋怀宇姜春华
- 关键词:谷氨酰胺颗粒内毒素血症肝功能
- 无创肝纤维化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无创肝纤维化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25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12例患者采用恩替卡韦与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413例患者单用恩替卡韦治疗,并采用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以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肝脏硬度值、脂肪衰减数水平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脂肪衰减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的肝功能、肝脏硬度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恩替卡韦与扶正化瘀胶囊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效果显著,同时采取无创肝纤维化检测动态评估抗肝纤维化治疗效果,为临床大样本、长期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转归提供了一种有着良好应用前景的检测方法。
- 姜春华傅小凡李良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肝纤维化治疗
- 艾滋病合并马尼菲青霉病12例被引量:1
- 2005年
- 姜春华黄绍标张联庆
- 关键词:马尼菲青霉病艾滋病
-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乙肝肝硬化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及HBV-DNA转阴情况。结果治疗3年后,研究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为93.3%,对照组为9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LB、AST、PTA、TBIL等指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抗病毒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与恩替卡韦治疗的效果相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姜春华
-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
-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人肠黏膜通透性的方法学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人肠黏膜通透性的方法学研究,同时应用此方法研究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检测30例健康人(正常组)和90例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L/M)的变化,同时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以此两项指标来反映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并将两组加以比较。(2)将90例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乳果糖组,谷氨酰胺组3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乳果糖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10g,3次/d;谷氨酰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颗粒10g,3次/d。疗程均为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3组患者的肝功能、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DAO、白介素-2(IL-2)、白介素-8(IL-8)、T淋巴细胞亚群、L/M等,并采用协方差分析法加以比较。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L/M的变化,甘露醇和乳果糖能得到很好地分离,乳果糖的线性范围为0.65~13.0μg/L(r=0.9980),甘露醇的线性范围为0.74~14.7μg/L(r=0.9983)。乳果糖和甘露醇日内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56%、0.65%(n=6),日间精密度的RSD分别为1.77%、0.99%(n=6)。乳果糖的加样回收率为98.68%~100.4%,平均值为99.51%;甘露醇的加样回收率为99.52%~100.5%,平均值为99.94%。乳果糖在尿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94.2μg/L,甘露醇在尿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29.9μg/L。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L/M、DAO水平明显升高(P<0.01)。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乳果糖组TBIL、ET、TNF-α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谷氨酰胺组治疗后ALT、TBIL、TNF-α、ET、IL-2、L/M、DAO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果糖组与谷氨酰胺组相比,治疗后ALT、TBIL、TNF-α�
- 杨建荣宋怀宇姜春华陈秋虹黄钧黄云花梁列新邓永青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肠道屏障乳果糖谷氨酰胺
- 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肠粘膜通透性的变化及其干预的研究
- 杨建荣宋怀宇姜春华黄钧邓永青黄云花
- 该课题来源于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回国项目(桂科回0639013)。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测定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来反映人肠粘膜通透性的变化,研究这一新方...
- 关键词:
- 关键词: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
- 人工肝联合中药灌肠治疗乙肝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人工肝联合中药灌肠治疗乙肝肝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8例乙肝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与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乳果糖灌肠,治疗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中药灌肠。观察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并判定临床疗效,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血氨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肝联合中药灌肠治疗乙肝肝衰竭安全且有效。
- 雷任国苏春雄程万里韦贞伟李芬姜春华傅小凡陈薪宇黄志忠
- 关键词:血浆置换中药灌肠
- 38例晚期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
- 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首发于1988年,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的流行而日见增多。广西是马尔尼菲青霉菌流行区域,随着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广西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然而由于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易造成误诊漏诊。现将某院于...
- 黄绍标张联庆姜春华钟莉
-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
- 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经验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有效抗HBV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109例接受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另101例未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肝损伤和终止抗结核治疗发生率以及抗结核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清HBV DNA的变化情况。结果抗病毒组肝损伤和终止抗结核发生率分别为2.8%和2.8%,均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的57.4%和36.6%(P<0.01);抗病毒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LT和AST分别为(33.1±6.5)U/L和(27.2±5.2)U/L,血清HBV DNA为(7.0±0.9)lgcopies/ml,治疗后血清ALT和AST无明显变化,血清HBV DNA阴转为(2.6±1.0)lgcopies/ml,而未抗病毒组患者血清ALT和AST略有上升,血清HBV DNA无变化。结论在HBV DNA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中,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血清病毒载量,减少抗痨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率,使抗结核治疗方案能顺利完成。
- 韦贞伟刘燕芬林艳荣覃亚勤雷任国鲁文清姜春华李芬谢周华程万里
- 关键词:肺结核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抗结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