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华

作品数:86 被引量:376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缺损
  • 13篇术后
  • 12篇脊柱
  • 10篇融合术
  • 10篇口腔
  • 9篇颌骨
  • 9篇细胞
  • 8篇腰椎
  • 8篇下颌
  • 8篇下颌骨
  • 8篇脊柱融合
  • 8篇脊柱融合术
  • 7篇皮瓣
  • 7篇颌面
  • 6篇手术
  • 6篇切除
  • 6篇肿瘤
  • 6篇椎弓
  • 6篇椎弓根
  • 6篇外科

机构

  • 46篇首都医科大学...
  • 3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3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潍坊医学院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枣庄市立医院
  • 1篇潍坊市人民医...
  • 1篇中国食品药品...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86篇李华
  • 30篇韩正学
  • 17篇李金忠
  • 13篇邢汝东
  • 13篇苏明
  • 12篇李建华
  • 12篇赵杰
  • 11篇杨彬
  • 9篇赵长清
  • 9篇秦力铮
  • 9篇朱振安
  • 9篇孙月华
  • 8篇张陈平
  • 8篇黄欣
  • 7篇李青峰
  • 7篇冯芝恩
  • 6篇孙晓江
  • 6篇潘巨利
  • 5篇张蒲
  • 5篇俞超

传媒

  • 8篇北京口腔医学
  • 6篇脊柱外科杂志
  • 5篇中华整形外科...
  • 4篇口腔颌面外科...
  • 4篇组织工程与重...
  • 3篇临床骨科杂志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医用生物力学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国外医学(骨...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第十四次中国...
  • 2篇2017全国...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大众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17
  • 13篇2016
  • 9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8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膜成骨与腓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比较研究
<正>实验目的:将骨膜原位成骨术与传统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术相比较,通过计算两种修复方式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后下颌骨形态、高度、厚度、体积、密度等方面的恢复程度,比较骨膜原位成骨术与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术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
潘巨利梁磊王峰黄欣李华
文献传递
血管内皮祖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作用的比较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比较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作用上的差异,探讨EPCs移植提高预构皮瓣存活面积的可行性。方法分离雄性Wistar大鼠(45只)一侧股血管束,转位植入腹部皮下,建立预构皮瓣实验模型。将体外诱导分化的EPCs(组Ⅰ,n=15)和VEGF(组Ⅱ,n=15)分别注射于皮瓣局部,对照组仅注射PBS溶液(组Ⅲ,n=15)。4周后形成以植入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原位缝合;术后7d对皮瓣存活率、血管密度计数进行检测。结果组Ⅰ、组Ⅱ、组Ⅲ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87.26±10.13)%、(66.13±9.9)%、(55.59±13.06)%,组1分别与组Ⅱ和组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血管密度分别为:(38.67±9.52)个/mm^2、(25.83±6.33)个/mm^2、(26.5±5.61)个/mm^2(P〈0.05)。结论EPCs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的作用优于VEGF,局部应用骨髓来源的EPCs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构皮瓣存活面积。
昝涛董继英李华翁瑞杨湄谢芸李青峰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外科皮瓣新生血管化
计算机导航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为骨折内固定提供一个新的手术技术。方法8例股骨颈骨折,术前Garden分型为Ⅰ型3例,Ⅱ型4例,Ⅲ型1例。术中牵引复位后,通过一次C臂机透视正侧位,即可在计算机导航下完成内固定。术后常规透视复查。结果8例病例全部在导航下完成空心钉的内固定,平均透视时间为15s,远远少于常规内固定所须的时间。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成功应用于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有效减少了手术中X射线的辐射,同时提高了手术的精度,可避免机械引导器的误差,随时反映操作的过程,使手术过程更方便、直观。
俞超孙月华李华戴克戎王伟
关键词:计算机导航空心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
下腰痛影像诊断的临床综合评估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索下腰痛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合理选择,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病人支出,使其发挥互补作用。[方法]对61例下腰痛患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椎管狭窄(4例)、滑脱(10例)、感染(4例)和肿瘤(5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引导正确诊断的基础,影像学检查结果只有建立于其上才有意义。常规X线摄片对骨性结构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为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提供依据。脊髓造影根据硬膜囊及神经根管的影像学改变来判断下腰段的病变,对较小的L5S1椎间盘突出和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不易诊断。计算机体层摄影(CT)从横断面观察脊柱的病变,但较局限,不易观察椎管内CT值相似的软组织病变。脊髓造影后CT扫描(CTM)则提高了诊断的阳性率。磁共振成像(MRI)从多平面显示多节段的病变,对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但对骨性结构的分辨率较CT差。[结论]常规X线摄片是最基础且重要的常规检查方法,脊髓造影、CT、CTM、MRI对下腰痛的诊断各有其特点,不能相互替代,而是起相互补充的作用。
谢幼专侯筱魁朱振安张蒲史定伟李华
关键词:下腰痛脊髓造影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SCCA、Cyfra21-1、EGFR、CyclinD1含量的检测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检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 21-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的含量,探讨它们的联合检测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以及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观察手术前后这四种物质的含量变化。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92例,正常对照组72例,肿瘤患者于术前取空腹静脉血2ml,对其中20例患者于术后1周再次取空腹静脉血2ml,正常对照组于常规体检时取空腹静脉血2ml。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标本血清中SCCA、Cyfra 21-1、EGFR、Cyclin D1的含量。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SCCA、EGFR、Cyclin D1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yfra21-1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患者术后1周血清中SCCA的含量明显降低,而Cyfra 21-1、EGFR、Cyclin D1的含量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SCCA、Cyfra 21-1、EGFR、Cyclin D1的含量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转移无关。单独检测SCCA、EGFR、Cyclin D1时,EGFR对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最高;SCCA、EGFR、Cyclin D1任意两种联合检测时,EGFR与Cyclin D1联合对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最高,其次是SCCA与EGFR联合;SCCA、EGFR和Cyclin D1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与EGFR、Cyclin D1联合检测相同。结论EGFR与Cyclin D1联合检测可提高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有辅助诊断价值。SCCA可能对治疗效果的监测有参考意义。
冯晓宇邢汝东鲁大鹏李建华李金忠李华韩正学
关键词:SCCACYFRAEGFRCYCLIN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腓骨瓣联合小腿外侧皮瓣修复颌面缺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腓骨瓣联合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硬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腓动、静脉为血管蒂腓骨瓣联合小腿外侧皮瓣进行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修复,腓骨用于修复颌骨缺损,小腿外侧皮瓣主要用于修复口底、牙龈、咽侧、颊以及腭部的软组织缺损。结果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共治疗26例,其中修复恶性肿瘤术后缺损25例,双侧上颌骨缺失1例。术中组织瓣制备顺利,没有出现伤及腓骨血管以及小腿外侧皮瓣的穿支血管的现象。所有移植组织瓣全部成活。其中有1例术后12h出现吻合动脉危象,经抢救成活;1例术后24h出现静脉吻合危象,静脉血栓形成,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静脉后,抢救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修复区外形满意,患者能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结论腓骨瓣联合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复合组织缺损效果较好,可作为首选方法。
韩正学李华李金忠邢汝东
关键词:外科皮瓣腓骨瓣颌面缺损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疑似急性肺栓塞病例的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疑似急性肺栓塞病例发作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和急救经验,加强对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围术期突发急性肺栓塞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3—2011-05在我院颌面外科住院手术后5例突发疑似急性肺栓塞病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等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以突发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后血清D-二聚体显著升高,早期积极抗凝治疗有效。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出现呼吸困难应警惕肺栓塞的可能性,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参考指标之一,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是治疗成功、改善预后的关键。
黄欣李华李建华潘巨利韩正学刘谊石立新张晓彤
关键词:肺栓塞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并发症
腰椎小关节的生物力学被引量:7
1998年
李华
关键词:腰椎小关节稳定性生物力学
单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单边和双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2009年5月~2011年12月,回顾性研究84例单节段腰椎退变并接受单边或双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的患者。分别统计比较2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内置物费用。术前和术后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来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腰椎侧凸角用来评估2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5个月。2组患者之间的植骨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边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内置物费用明显少于双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术后VAS评分、ODI和下腰痛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与术后12个月的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高度和腰椎前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腰椎侧凸角则无明显变化(P>0.05)。2组共有2例硬膜囊破裂,3例术后浅表伤口感染。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钉棒断裂及融合器脱出情况。结论单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患者可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徐波赵杰孙晓江李华赵长清杨维杰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单枚Z-Cage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影像及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估单枚Z-Cage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的影像结果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0年4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单枚Z-cage单侧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手术治疗获得随访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39例,双节段7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手术并发症的情况。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 scale ,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36项简明健康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评价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X线和/或CT)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随访时间24~39个月,平均29.6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24.8 min(100~18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85 mL(150~560 mL),住院时间平均7.5 d(4~15 d)。术中1例出现硬膜囊撕裂,术后3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术后无严重神经并发症。术后VAS、ODI、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42例(91.3%)获得可靠椎间融合,无螺钉断裂及松动发生。结论单枚Z-Cage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单枚Z-Cage能有效地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和节段的稳定,手术时需注意置入螺钉的位置及融合器规格。
张凯赵长清马振江孙晓江李华孙伟赵杰
关键词:腰椎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