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文彦

作品数:30 被引量:145H指数:7
供职机构:常州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气候
  • 7篇暴雨
  • 5篇气候模式
  • 5篇区域气候
  • 5篇区域气候模式
  • 5篇边界层
  • 4篇气旋
  • 3篇湍流
  • 3篇梅雨
  • 3篇梅雨锋
  • 3篇季风
  • 3篇边界层参数化
  • 3篇边界层参数化...
  • 3篇参数化方案
  • 2篇影响因子分析
  • 2篇统计分析
  • 2篇湍流混合
  • 2篇逆温
  • 2篇气候特征
  • 2篇气溶胶

机构

  • 20篇常州市气象局
  • 15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江苏省气象局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江苏省气象科...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苏州市气象局
  • 1篇广西气象局
  • 1篇教育部
  • 1篇夏威夷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 1篇沈阳中心气象...
  • 1篇天津市气象局
  • 1篇连云港市气象...
  • 1篇学研究院
  • 1篇常州市环境监...

作者

  • 30篇黄文彦
  • 12篇沈新勇
  • 11篇雷正翠
  • 9篇吴建秋
  • 6篇姚丽娜
  • 4篇黄伟
  • 3篇刘银峰
  • 3篇韩桂荣
  • 3篇董芹
  • 3篇蒋骏
  • 2篇黄明策
  • 2篇卢楚翰
  • 2篇陈明诚
  • 2篇夏文梅
  • 2篇李小凡
  • 2篇庆涛
  • 2篇陈渤黎
  • 1篇吴海英
  • 1篇周顺武
  • 1篇梅海霞

传媒

  • 4篇气象科学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气象科技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河南科技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32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被引量:29
2014年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多组试验,评估该模式对美国北部森林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了五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出的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结果表明:除个别方案外,配合不同边界层方案的WRF模式都能成功模拟出白天对流边界层强湍流混合特征和夜间稳定边界层内强逆温、逆湿和低空急流等热力和动力结构.非局地YSU、ACM2方案在白天表现出强的湍流混合和卷夹,相比于局地MYJ、UW方案,模拟的对流边界层温度更高、湿度更低、混合层高度更高、感热通量更大,更接近实际观测,这表明在不稳定层结下考虑非局地大涡输送更为合理,但局地方案在风速和风向的预报上存在一定优势.TEMF方案得到的白天局地湍流混合强度为所有方案中最弱,混合层难以发展,无法体现对流边界层内气象要素垂直分布均匀的特点.对于夜间稳定边界层的模拟,不同参数化方案之间的差异较小,但是YSU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机械湍流,导致局地湍流混合偏强,从而影响了其对稳定边界层的模拟能力.
黄文彦沈新勇王卫国黄伟
关键词:边界层混合层高度
亚洲地区碳气溶胶的时空特征及其直接气候效应被引量:9
2015年
利用耦合了陆面和化学过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0,对2000—2008年亚洲地区碳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直接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碳气溶胶在冬夏两季主要分布于印度半岛和我国中东部地区,其中印度半岛东北部和四川盆地地区为主要的大值区。夏季随着亚洲季风的爆发和雨季的到来,碳气溶胶的含量和分布范围较冬季有明显的减弱和北移。冬季碳气溶胶对整个亚洲地区的地表主要起冷却作用,而夏季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华北和华南等地则出现了升温现象,这种局部升温现象与黑碳的"半直接效应"密切相关。碳气溶胶对降水影响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不一致性,对南亚夏季风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东亚和南亚地区对碳气溶胶的气候响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夏季南亚地区低层降温、中高层增温,而东亚地区的增温却主要集中在低层。
黄文彦沈新勇王勇黄明策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碳气溶胶云水含量夏季风
TWP-ICE试验期间一次热带深对流过程的拉格朗日输送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使用高分辨率WRFV3.4.1模式对TWP-ICE试验期间的一次热带深对流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第四重嵌套每五分钟输出一次的模拟资料对对流系统的上升气流质量通量廓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FLEXPART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对热带深对流系统进行拉格朗日轨迹分析.质量通量廓线特征及拉格朗日轨迹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条件不稳定层顶附近便有部分水凝物被输送出深对流系统.深对流系统中的水凝物主要沿环境引导气流向深对流下游方向输送.由于受低层风场扰动的影响,少量的水凝物被输送到深对流系统的上游.深对流系统中的水凝物向其下游方向输送的最远距离为200-300 km,并约有10%-20%的水凝物对对流系统下游50-150 km附近卷云砧的形成产生影响,其影响的时间尺度约为4-6 h.
庆涛沈新勇王卫国黄文彦
江苏省冰粒过程的天气特征和预报着眼点探讨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3月8日和2015年2月27日江苏省两次冰粒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是在后倾槽系统和东路冷空气的影响下产生的,环流形势为冰粒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条件;(2)在临近冰粒形成前,融化层和冻结层形成,而干层的形成时间要明显早于融化层和冻结层;(3)偏北的冷气流与偏南的暖气流随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同导致温度平流分布不同,进而导致融化层和冻结层产生;(4)干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湿度平流随高度的分布差异造成的,水滴在干层中的蒸发吸热作用促进冻结层产生和维持。
马晨晨韩桂荣黄文彦史达伟马乐
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及其对南亚冬季风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运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0(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on 4.0)耦合入一个化学过程,对硫酸盐、黑碳、有机碳这3种人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直接辐射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而研究了气溶胶对南亚冬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学厚度和地表短波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可能主要受硫酸盐气溶胶的影响。在南亚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时期和南亚冬季风盛行时期,大气层顶和地表的负短波辐射强迫分布与气溶胶分布基本一致,地表辐射强迫强度绝对值比大气层顶辐射强迫强度绝对值大得多。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表明:在南亚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时期和南亚冬季风盛行时期,南亚人为气溶胶主要分布区中的气溶胶柱浓度含量与南亚冬季风的建立和强度有反相关关系。这与气溶胶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引起气温和位势高度的变化有关。
沈新勇黄伟陈明诚黄文彦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
一次寒潮降温过程的等熵位涡和热力学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通过等熵位涡和热力学能量方程的各项诊断对2018年1月上旬我国东部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重点给出垂直运动在寒潮降温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主要受蒙古国南部的横槽转竖影响,巴尔喀什湖东部和西伯利亚地区及其北部为引起这次寒潮的主要冷空气源地。欧亚大陆北部和极区对流层高层和平流层低层的高位涡强冷空气沿着等熵面向南向下平流,引导强冷空气侵袭我国东部。等熵位涡大值区的东侧对应上升运动区,有利于降水的产生。寒潮期间风场平流引起的850 hPa强降温区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降温幅度最高可达6×10-4 K·s-1,而东北地区在整个寒潮期间冷平流强度较弱,最大降温幅度仅约为1×10-4 K·s-1。通过计算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区域平均风场平流和垂直运动引起850 hPa温度变化,得出寒潮期间两地的温度总降幅约为1×10-4 K·s-1。东南沿海地区的寒潮主要由风场的冷平流引起,而东北地区则是由冷平流和垂直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引起。垂直方向上,东北地区冷空气能影响的高度要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
黄文彦董伟沈新勇郭春燕李小凡李小凡
关键词:寒潮等熵位涡冷平流
春季江淮气旋及影响的统计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以Lu[1]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方法为基础,结合江苏省73个人工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5年来春季江淮气旋及其与江苏春季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5年来,春季江淮气旋发生的次数呈现趋势性递减的变化,其源地主要集中在安徽西南部的大别山东侧和西北部的淮河上游平原。江淮气旋对沿江苏南的春季暴雨有重要影响,而对淮北地区暴雨的影响最弱,给江苏春季带来区域性暴雨的江淮气旋主要是介于中尺度和天气尺度之间的次天气尺度系统。引起淮北和江淮之间两个区域暴雨的江淮气旋源于皖、豫、鲁三省交界处的比例较高。春季江淮气旋造成的暴雨区主要位于气旋中心附近和气旋的南部。其中,淮北地区雨区主要位于气旋中心附近,沿江苏南的雨区在气旋中心和南部均有分布。气旋中心涡度和风速大小、低空西南急流的位置和水汽通量辐合的位置是暴雨落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黄文彦孙燕卢楚翰姚丽娜雷正翠
关键词:江淮气旋暴雨源地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模拟影响的比较研究
本文首先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多组试验,评估该模式对美国北部森林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了5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出的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结果表明:对于森林下垫面的边...
黄文彦
关键词:边界层湍流边界层高度
文献传递
双参数微物理方案的冰相过程模拟及冰核数浓度的影响试验1被引量:14
2015年
利用耦合Morrison 2-mon(MOR)双参数微物理方案的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中的单气柱模式,对热带暖池国际云试验(TWP-ICE)期间的个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观测资料和云分辨率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检验MOR方案对热带对流云系的微物理特征的模拟能力。模拟结果显示:MOR方案能够较好地模拟出热带云系中液相和冰相水凝物的垂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地表向下长波辐射和大气顶向外长波辐射的量级和时间演变趋势同观测也非常接近。对与冰晶和雪有关的云微物理特征分析之后发现:季风活跃期,冰晶主要的源汇项有凝华增长过程、沉降过程、冰晶向雪的自动转化以及冰晶被雪碰并的过程。由于冰晶主体位于温度低于―20°C的高空,因而它对雨水的形成主要是间接贡献。同时期雪的主要源汇项中,凝华增长和沉降过程占据着主导地位。雪的凝华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水汽,可能抑制了冰晶的增长。另外雪的融化过程非常强盛,是产生降水的重要因子。季风抑制期,冰相的微物理过程变得相对简单且整体削弱,以凝华升华和沉降过程为主。凝华凝冻核的数浓度(Ndep)的气溶胶敏感性试验表明:季风抑制期,高空的冰晶云的宏观和微观性质对凝华凝冻核数浓度的响应情况呈现显著的线性特征。冰晶的含量随着Ndep的增加而增加,反之降低。该时期微物理过程主要同冰晶有关,水分的分配较为简单,Ndep增加时,高空冰云中小冰晶粒子数目增多且云顶升高,使得大气顶部向外长波辐射(OLR)值减小,反之冰云主体中冰晶有效半径增加,高空的冰云更加透明,云顶更低,对OLR值增加起促进作用。而季风活跃期,微物理过程复杂,冰晶云的宏微观特征对Ndep的响应表现出一定的不规律特征。
沈新勇梅海霞王卫国黄文彦
关键词:MORRISON微物理
台风“菲特”和“丹娜丝”对东南沿海强降水作用的判别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2013年10月6—7日台风"菲特"和台风"丹娜丝"影响中国东部,造成区域性大暴雨。利用客观分离方法及数值模拟两种方法辨别两个台风在不同阶段各自的作用。结果表明,对于10月6日区域性大暴雨,客观分离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一致,被识别为主要由台风"菲特"造成的降水。对于10月7日江苏东南部、浙江东北部的区域性大暴雨,客观分离结果表明,两个台风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强降水与台风"菲特"有直接关联,而与台风"丹娜丝"作用不大。锋生函数也表明,冷空气对强降水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姚丽娜韩桂荣黄文彦韦晋张静曹舒雅
关键词:台风锋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