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良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电渗
  • 2篇堆载
  • 2篇阴极
  • 2篇软黏土
  • 2篇土体
  • 2篇土体固结
  • 2篇黏土
  • 2篇囊袋
  • 2篇固结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胶质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 1篇张力带
  • 1篇手部
  • 1篇手部创伤
  • 1篇七叶皂甙
  • 1篇七叶皂甙钠
  • 1篇肿胀
  • 1篇髌骨
  • 1篇髌骨骨折

机构

  • 5篇南通大学

作者

  • 5篇徐良
  • 2篇朱立帆
  • 2篇蒋富贵
  • 2篇孙召花
  • 2篇汪洋
  • 2篇余潇
  • 2篇陆纯
  • 2篇韦悦
  • 2篇段鹏
  • 1篇刘璠
  • 1篇吴卫东
  • 1篇曾金才
  • 1篇朱建炜
  • 1篇翁峰标
  • 1篇朱晓东
  • 1篇田志刚
  • 1篇周建新

传媒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用于收集电渗排水的装置以及软黏土地基处理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收集电渗排水的装置以及软黏土地基处理装置和方法,其中所述用于收集电渗排水的装置包括沿纵向设有若干通孔的预压板、固定于所述预压板上表面并可调节内部水量的水囊袋,以及连通各通孔及抽水泵的管体。通过该装置收...
孙召花段鹏余潇陆纯徐良汪洋韦悦
文献传递
钢丝环扎+双重髌前“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骨折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钢丝环扎+双重髌前"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013年3月~2015年11月收治的22例髌骨下极粉碎骨折患者,采用钢丝环扎+双重髌前"8"字张力带的手术方式,术后观察膝关节最大屈曲度、髌骨长度、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情况,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2例患者术后至取出内固定物均获得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3.59±2.56)个月。术后即刻髌骨长度分别与术后3、6个月及取内固定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95±1.00)个月,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术后3个月(126.27±8.58)°、术后6个月(127.00±8.04)°、取内固定物时(127.73±6.57)°。Bostman髌骨功能评分(27.23±2.16)分,其中优13例,良好9例,优良率100%。[结论]钢丝环扎+双重髌前"8"字张力带钢丝固定的手术方式操作简单,扩大了传统钢丝环扎+张力带固定的适用范围,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骨折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吴卫东朱立帆曾金才周建新徐良
关键词:髌骨骨折张力带
用于收集电渗排水的装置以及软黏土地基处理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收集电渗排水的装置以及软黏土地基处理装置和方法,其中所述用于收集电渗排水的装置包括沿纵向设有若干通孔的预压板、固定于所述预压板上表面并可调节内部水量的水囊袋,以及连通各通孔及抽水泵的管体。通过该装置收...
孙召花段鹏余潇陆纯徐良汪洋韦悦
文献传递
胞浆泛素蛋白连接酶2在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胞浆泛素蛋白连接酶2(Kip1 ubiquitylation-promoting complex 2,KPC2)在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过程中的蛋白表达及细胞定位情况,探讨其在SCI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只仅行单纯T9椎板全切除术,实验组49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T9节段脊髓撞击损伤模型,实验组于伤后6、12 h及1、3、5、7、14 d分别取7只大鼠进行以下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27kip1、KPC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在SCI前后的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KPC2在SCI后的大体定位及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观察KPC2在SCI过程中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al nuclei,Neu 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PCNA的共定位情况。细胞水平采用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模型,Western blot检测KPC2、P27kip1、PCNA表达;免疫共沉淀分析KPC2、KPC1和p27kip1之间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示SCI后3 d,p27kip1显著下调,伴随KPC2、Cyclin A、PCNA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KPC2阳性信号广泛分布,包括脊髓灰质和白质,实验组KPC2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t=10.982,P=0.000)。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示在脊髓灰质,对照组和实验组KPC2与Neu N双标记阳性细胞数分别为(0.43±0.53)、(0.57±0.53)个/视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8,P=0.604);在脊髓白质,对照组和实验组KPC2与GFAP双标记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86±0.90)、(0.71±0.49)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78,P=0.000);对照组和实验组KPC2与PCNA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定位明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0.57±0.53)、(5.57±1.13)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01,P=0.000)。体外培养并模拟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提取细胞蛋白行Western blot示PCNA和KPC2蛋白表达在血清刺激增殖后即�
徐良刘璠朱建炜朱立帆蒋富贵
关键词:P27KIP1脊髓损伤星形胶质细胞
不同方案治疗手部创伤后早期肿胀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治疗手外伤后肢体肿胀的疗效,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96例手外伤患者以受伤时间为序随机分为3组:单纯甘露醇组(A组),单纯七叶皂甙钠组(B组),小剂量甘露醇和七叶皂甙钠联合应用组(C组),每组32例。观察不同组别患者的消肿时间及疗效。结果 A、B、C三组患者手部肿胀平均消退时间分别为5.56d,5.44 d和4.10 d,显效率A组84.38%、B组90.63%、C组96.88%。统计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在手部消肿时间及疗效上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显示C组患者的手部消肿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1),疗效明显优于A、B组(P<0.05)。但A、B组之间比较消肿时间和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甘露醇与七叶皂甙钠治疗手部创伤后早期肿胀均具有良好的消肿作用,两者联合应用时其疗效更为明显。本研究三种治疗方案中,我们更为推荐联合应用方案。
朱晓东蒋富贵翁峰标徐良田志刚
关键词:手部创伤肿胀甘露醇七叶皂甙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