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
-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粮棉结合:千年关中农区的最优种植业结构选择被引量:3
- 2017年
- 农无不宜,关键是要选择好适合于本区域务作的作物品种。关中地区有着千年种植的优良传统,以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曾经与粮食作物相结合,构成关中最优种植业结构,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曾经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粮棉密切结合是陕棉发展的基本保障;战备物资紧缺是陕棉快速发展的动力;植棉与棉纺织业的层级发展带来国民互利共赢,棉花曾在陕西经济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给予了农民种植自由,使陕棉发展由盛至衰。从理性角度来讲,棉花在陕西农业发展史上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曾为陕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巨大贡献。本文深入剖析以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在关中的发展历程,从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出发,为关中现代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提供历史借鉴。
- 刘媛樊志民
- 关键词:棉花棉纺织业种植业结构
- 1840年以前清代关中棉桑关系探析——以杨屾农桑观点为例被引量:4
- 2013年
- 1840年以前的清代是农业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关中农学家杨屾是蚕桑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对关中农业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其农桑并存的观点并未持续发展。以杨屾的农桑俱全的种植思想为切入点,总结了这一时期陕西关中主要副业发展的特点,即由蚕桑业发展为植棉业。试图分别从棉与桑发展的条件着手,用多个角度全面的分析清代棉桑关系变更的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杨屾农桑观点在当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可行性,后未发展下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 刘媛樊志民
- 近代关中种植业结构的商品化选择与隐性危机应对被引量:2
- 2017年
- 陕西关中是旱作农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近代以来关中种植业从小农经济逐步过渡到商品化经济,在种植业结构商品化选择的过程中,既体现出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也存在着农业种植形势严峻、粮食供求失衡、农业生产风险递增、种植业结构优化延缓等一系列的隐性危机,分析其成因,主要源于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农民忽视粮食作物种植、种植结构存在盲目性以及劳动力外流等因素。针对关中区域化农业种植特点,提出应发挥关中有机旱作优势、加强粮价保护机制、提高农地征用价格,有效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建立粮食品种精细化产业结构等有效应对隐性危机的解决方案,以达到关中地区种植业良性发展的目标。
- 刘媛樊志民
- 关键词: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