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競芳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儿童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 2篇胃镜
  • 2篇螺杆菌
  • 2篇镜检
  • 2篇患儿
  • 2篇病毒
  • 1篇代谢
  • 1篇代谢通路
  • 1篇蛋白
  • 1篇导丝
  • 1篇低蛋白
  • 1篇低蛋白血症
  • 1篇电子胃镜
  • 1篇毒性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学龄
  • 1篇学龄期
  • 1篇学龄期儿童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深圳市儿童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湖南省儿童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成都市妇女儿...

作者

  • 9篇陈競芳
  • 2篇卓志强
  • 1篇罗优优
  • 1篇肖园
  • 1篇陈洁
  • 1篇郭红梅
  • 1篇金玉
  • 1篇黄瑛
  • 1篇李在玲
  • 1篇周颖
  • 1篇吴捷
  • 1篇许春娣
  • 1篇钟雪梅
  • 1篇李中跃
  • 1篇游洁玉
  • 1篇梅红
  • 1篇黄育坤
  • 1篇张晶

传媒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福建厦门地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与健康儿童间肠道菌群结构和分布的差异分析
2024年
目的不同地区人群肠道菌群分布具有较大差异,本研究旨在探究福建厦门地区牛奶蛋白过敏(CMPA)患儿和健康儿童间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分布,揭示肠道菌群与CMPA发生发展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确诊的30例CMPA患儿的粪便样本,同时收集30例同龄健康儿童粪便样本,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和分布差异。结果CMPA患儿和健康儿童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分布具有较大差异。组间α多样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NOSIM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样本间肠道菌群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37,P<0.05)。β多样性指数PCA分析表明,两组间的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儿童相比,CMPA患儿中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属丰度显著降低,棒状杆菌属丰度显著升高。LEfSe分析显示,变形菌门主要在CMPA患儿中富集,而毛螺菌科主要富集于健康儿童组。此外,KEGG分析表明,CMPA患儿中20条通路的富集度显著降低(P<0.05),如果糖和甘露糖代谢。COG分析显示CMPA患儿中半乳糖变位旋转酶及其相关酶等通路富集度显著降低(P<0.05),而预测的金属硫簇生物合成酶等2条通路富集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CMPA患儿和健康儿童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提示CMPA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一定相关性。
苏莹吴冠虹李明珍黄小妹陈競芳
关键词:牛奶蛋白过敏儿童肠道菌群菌群结构代谢通路
胃镜下食管内夹闭小儿食管气管瘘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胃镜下食管内夹闭小儿食管气管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收治的4例胃镜下食管内夹闭瘘口的食管气管瘘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1,男,食道异物引起食管气管瘘,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1岁9个月,初次瘘口直径为10 mm。患儿2,男,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食管造影及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3个月,初次瘘口直径为3 mm。患儿3,女,先天性食管闭锁(Ⅲ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术中纤支镜结合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7个月。患儿4,男,Ⅱ型食管闭锁误诊为Ⅰ型食管闭锁,胃镜检查确诊并行瘘口夹闭,初次夹闭年龄为2岁,初次瘘口直径为1 mm。所有患儿持续随访,记录患儿夹闭瘘口所用的时间、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的总夹闭次数。结果所有患儿均在胃镜下食管内应用夹子装置夹闭食管气管瘘。平均夹闭瘘口的时间为18 min,范围在10~30 min;手术出血量均<1 ml。患儿1共夹闭6次,末次夹闭后随访4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患儿2共夹闭3次,末次夹闭后随访15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患儿3共夹闭2次,在本院夹闭为第2次夹闭,夹闭时瘘口直径为2 mm,夹闭后随访8个月仍间断呛咳、呼吸道感染症状反复发作。患儿4夹闭1次,随访1个月临床症状消失。结论胃镜下食管内夹闭瘘口治疗小儿食管气管瘘是可行的,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值得推广,但需要进一步改进器械及夹闭方法降低复发率。
张中喜陈競芳邹加良张清池刘云钦陈青林江俊学
关键词:胃镜检查食管气管瘘
厦门地区学龄期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调查研究厦门地区6~12岁学龄期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状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在本院消化科就诊的6~12岁学龄期儿童498例,采用13 C-尿素呼气试验(13 C-UBT)及胃镜检查检测幽门螺杆菌,分析Hp感染率及对其生活习惯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98例受检儿童中,Hp检测阳性率为40.2%(200/498)。男女儿童Hp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家庭收入、人均居住面积、共用餐具、父母胃病史及父母卫生习惯是儿童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厦门地区6~12岁学龄期儿童Hp感染率较高,感染Hp的原因与人均居住面积、家庭收入、父母卫生习惯及胃病史、共用餐具相关,对于这些危险因素,应该加强干预和管理,以便有效控制儿童Hp的感染率。
陈競芳洪少贤苏莹卓志强李明珍苏艺灵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儿童C-尿素呼气试验
胶囊内镜的辅助推进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胶囊内镜的辅助推进装置,包括:基块以及用于将胶囊内镜推进患者胃内的辅助推进组件。其中,基块的前端内部设有用于放置胶囊内镜的放置槽,后端内部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与放置槽之间具有隔板,隔板的中心位置处具有通...
陈競芳王晓冬苏莹吴冠虹李明珍黄小妹
炎症性肠病患儿维持治疗期延迟使用英夫利昔单抗3周未改变疾病活动指数
2020年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流行期间,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延迟使用英夫利昔单抗(IFX)对炎症性肠病(IBD)患儿疾病活动指数的影响。方法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3月20日(疫情中)国内19家医院使用IFX的IBD连续病例,疫情中较疫情前(2020年1月20日前)儿童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PCDAI)或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PUCAI)评分疾病分期加重为病例组,未加重为对照组。考察年龄、性别、延期治疗时间、WBC、Hb、PLT和CRP对疾病分期加重的影响。结果 19家医院参加了本次调查,232例应该接受IFX治疗的IBD患儿中,67例(28.9%)因疫情因素未按时使用IFX。暂停使用2例,疫情中失访;延迟使用65例,其中9例疫情中失访。56例延迟使用IFX[(17.9±9.9) d]并采集到疫情前和中数据的IBD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27例,女29例,平均年龄(11.3±4.1)岁。病例组11例(诱导阶段3例,维持阶段8例),对照组45例(诱导阶段2例,维持阶段43例)。疫情中与疫情前相比,延迟使用IFX的患儿WBC、Hb、PLT、CRP和疾病活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4、0.60、0.80、0.34和0.33)。11例疾病分期加重,其中6例需要住院,无因为延迟治疗而需要外科手术或死亡的病例。结论维持治疗阶段延迟3周使用IFX未改变IBD患儿疾病活动指数。
周颖黄瑛罗优优陈洁耿岚岚龚四堂游洁玉房永利张晶李中跃王朝霞吴捷肖园许春娣方莹钟雪梅李小芹陈競芳李在玲徐樨巍郭红梅金玉商丽红谢晓丽梅红朱莉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炎症性肠病儿童英夫利昔单抗
四种治疗方案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观察4种治疗方案对根除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疗效。方法200例H.pylori感染患儿随机分到4组,疗程均为14 d。A组(52例):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混悬液;B组(51例):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C组(45例):奥美拉唑、甲硝唑联合克拉霉素混悬液;D组(52例):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混悬液联合枸橼酸铋剂。结果四组治疗方案对H.pylori感染根除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D组的根除率均大于90%。结论这些方案均有较高的根除率(≥80%),青霉素过敏患儿推荐C方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混悬液组为最佳儿童H.pylori感染根除疗法。
苏莹陈競芳卓志强洪少贤李明珍苏艺灵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儿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1例先天性主气管狭窄救治报告
洪少贤陈競芳黄育坤李金藩
布拉酵母菌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作用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补充布拉酵母菌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6个月~5岁的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补液盐和/或静脉补液、思密达和甘草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布拉酵母菌口服。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脱水纠正时间、热退时间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最终308例患儿纳入本次研究,其中实验组148例,对照组160例。实验组显效率为87.2%,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61.3%、8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脱水纠正时间为(1.08±0.51)d,热退时间为(0.77±0.35)d,对照组分别为(2.51±0.84)d和(1.20±0.6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础治疗联合布拉酵母菌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各项症状消除速度更快、腹泻治愈用时短,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陈競芳杨晓庆林宝花沈彤
关键词:布拉酵母菌轮状病毒性肠炎益生菌腹泻
婴儿隐匿性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一例
2020年
为提高对婴儿隐匿性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我们对厦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婴儿的临床表现和诊疗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该例患儿以支气管肺炎收住入院,轻度腹泻和水肿,未见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呈现低蛋白血症。输注白蛋白未能缓解低蛋白血症,随后胃镜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段可见大小不等密集的白色粟粒样颗粒状隆起,黏膜呈广泛白斑样病变,病理检查显示明显的小肠淋巴管扩张,进而确诊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确诊后每两日输注白蛋白,连续输注两个疗程并予portagen中链脂肪酸奶粉喂养。经处理后血浆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基本升至正常水平,腹部及胸部彩超显示双胸腔及双肺积液均已被吸收。对该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有血浆白蛋白及球蛋白下降而导致浮肿的婴儿,排除肝肾疾患及肿瘤、结核等慢性疾病所致蛋白消耗过多的可能性,均应考虑小肠淋巴扩张症,需尽可能尽早行胃镜检查,进一步完善病理活检,实现早日确诊、尽早进行对症治疗及饮食干预治疗,避免处理不及时导致的严重后果。
修阳艳刘秀华李明珍陈競芳
关键词: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婴儿电子胃镜低蛋白血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