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明昌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3
供职机构:海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登革热
  • 2篇输入病例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特征
  • 2篇病例
  • 2篇传染
  • 1篇疫情
  • 1篇疫情分析
  • 1篇社区为基础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输入性
  • 1篇输入性登革热
  • 1篇突发公共
  • 1篇突发公共卫生
  • 1篇突发公共卫生...
  • 1篇潜伏期
  • 1篇确诊

机构

  • 7篇海口市疾病预...
  • 4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海南医学院
  • 1篇海南省疾病预...

作者

  • 7篇王明昌
  • 5篇曾小平
  • 4篇林春燕
  • 4篇陈琴
  • 3篇李永武
  • 3篇陈琴
  • 1篇吴维学
  • 1篇黄海溶
  • 1篇孙早喜
  • 1篇朱庆
  • 1篇邝仕壮
  • 1篇王艳燕

传媒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海口市2004—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2004—2020年海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收集2004—2020年海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4—2020年海口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4起,发病5297人,总罹患率为0.74%,罹患率呈现下降趋势(χ_(趋势)^(2)=4307.85,P<0.001);共死亡11人,死因均为化学性中毒;时间分布呈现双峰型特征,报告高峰在3—5月和9月;74.14%的事件发生在城区;72.99%的事件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事件占78.16%,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73.53%),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占20.59%)和虫媒传染病(占5.88%);食源性疾病占20.11%,以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为主(占71.43%),其次是食源性化学性中毒(占11.43%)、植物性毒素中毒(占8.57%)和未检出致病因子(占8.57%);建筑工地罹患率较高(23.79%);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罹患率为6.70%,高于传染病事件和食源性疾病;介入处置时间越长,罹患率越高(χ_(趋势)^(2)=2233.61,P<0.001);报告时已有病例数>14例的罹患率较高(2.87%);事件持续时间≤7.10 d的罹患率较高(1.21%)。结论海口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事件和食源性疾病为主,加强学校及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场所的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卫生管理,提高监测报告敏感性,及早介入处置,可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危害。
陈琴陈琴曾小平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以社区为基础联防联控新冠肺炎调查及机制优化探讨
2022年
目的调查新冠疫情背景下社区联防联控情况,探讨以社区为基础应对新发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的优化机制。方法选取典型社区,采用咨询访谈结合定量调查收集资料,运用主题框架法及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2021年1—2月共调查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居委会、10个物业公司、28名社区机构负责人、1979名工作人员和常住居民。结果显示有4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发热门诊,公共卫生人员中位数为4/万。90%以上工作人员及常住居民支持传染病宣教;居民获取传染病信息主要途径有官方媒体报道、居委会和疾控中心宣传;居民针对发热症状前三位处理是去医院(34.7%)、去药店买药(18.2%)、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7%);居民报告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渠道主要通过居委会、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承担防控职责最多,各机构均有重复承担多种职责,参与度有差异。调查对象认为新冠肺炎重症以下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隔离可行的占51.9%。访谈结果表明联防联控中存在多头领导、职责不明、缺乏专业人才、居民不太理解支持、无疫情防控专项经费预算等问题。结论社区联防联控现状存在主要共性问题是职责分工不明确、方案落实未精准到位。建议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成立基层联防联控领导组,明确相关基层机构责权利,加强督导,做好年度专项预算,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演练,协调保障物资供应,理顺信息互通共享路径,落实家庭医生负责制及医联体建设,建立区域微方舱医院,以改善“五早”,有效遏制疫情。
张友平庄小敏朱庆王明昌孙早喜黄海溶
关键词:联防联控
海口市2019年登革热本地和输入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比较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对2019年海口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本地和输入疫情特点,为海口市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海口市、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特征、感染来源和病原学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9年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91例,发病率为12.64/10万。其中本地病例共报告251例(占86.3%),输入病例共报告40例(占13.7%)。输入病例中境外输入病例32例,均来自东南亚柬埔寨和泰国等国家,国内输入病例8例,主要来自广西和云南。输入病例集中在5—11月,本地病例集中在8—11月;本地病例40~<50岁人群占29.5%,民工(47.4%)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商业服务(9.6%)和工人(8.4%);输入病例30~<40岁人群占40.0%,以商业服务(47.5%)、其他职业(12.5%)和工人(10.0%)为主;本地病例主要发生在建筑工地和城中村,而输入病例则集中在城区和城中村;病例从发病到诊断中位数为3.29 d,其中本地病例中位数为2.75 d,输入病例中位数为3.71 d;本地和输入病例就诊前自行购药的比例分别是7.6%和27.5%;77.3%的本地病例初次就诊选择省级或卫生院/社区及以下医疗机构,82.4%的输入病例初次就诊选择省级或市区级医疗机构;本地确诊病例均为登革病毒Ⅰ型,而输入病例中Ⅰ、Ⅱ、Ⅲ和Ⅳ型均有报告。结论2019年海口市登革热疫情以输入病例引起本地暴发为主,本地和输入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差异明显,应根据本地和输入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制定相应的登革热防控策略。
曾小平陈琴陈琴王明昌李永武林春燕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
海口市2008--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 分析2008-2015年海口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5年海口市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病原学检测情况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5年海口市共报告手足口病71 611例,其中报告重症病例728例,重症百分比为1.02%。年平均发病率为 458.89/10万,年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死亡11例,年均死亡率为0.07/10万。发病高峰在4-7月和9-11月。病例以≤5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5.78%;1~岁组发病率(12 881.24/10万)最高;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全市4个区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为散居儿童,占报告总病例数的79.89%。引起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及其他肠道病毒,2011年后呈现交替流行态势。结论 海口市是我国手足口病高发地区,近年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监测、传染源管理、健康教育以及重点人群的综合防控。
林春燕王明昌曾小平邝仕壮林先博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监测
海口市2010-2020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了解海口市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海口市输入性登革热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2010-2020年海口市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10-2020年海口市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72例,其中广东、云南和广西占国内输入病例的89.47%(17/19),东南亚国家占境外输入病例的94.34%(50/53)。所有病例的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3.7 d,四分位数间距为2.9 d,70.83%的病例集中在2.0~5.0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地点、诊前自行服药、首诊使用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和首次就诊医疗机构等4个因素与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市以外地区发病、诊前自行服药、首诊未使用NS1抗原筛查、首次就诊为国内其他地区医疗机构和首次就诊为境外医疗机构是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晚发现的风险因素(P<0.05),其OR值(95%CI)分别为14.090(2.394~82.935)、25.011(1.667~375.273)、37.356(5.621~248.240)、10.556(1.070~104.114)和10.556(1.904~58.528)。结论加强广东、云南和广西等登革热高发省份来海口的病人以及东南亚等境外高发地区入境人员检验检疫和医学排查,提高群众防病就诊的意识;医疗机构早期使用NS1抗原筛查,可及时发现识别输入病例,降低输入或因输入导致本地登革热疫情发生的风险。
曾小平陈琴陈琴王明昌李永武
关键词:登革热输入病例
一起学校感染性腹泻事件病原溯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对海口某私立中学一起突发感染性腹泻事件进行病原溯源分析,为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疫情进行调查,采集相关样本共191份进行细菌学检测。对其中125份样本提取核酸,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胞杆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核酸;对其中143和88份样本提取核酸,用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和轮状病毒核酸。对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本起疫情累计报告符合其它感染性腹泻定义的病例87例。其中采集23份学生患者和65份食堂从业人员病毒样本,仅1份学生病毒样本检出诺如病毒;采集12份患者肛拭子,检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6份,其余均未检出致病菌。采集桶装矿泉水、饮水机涂抹拭子、食堂环境涂抹拭子和食堂留样食品共97份,检出22株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28株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的指纹图谱带型呈多态性,相似系数为54.1%。结论该事件可能是一起由不同型别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污染桶装矿泉水,同时混有食品及食品加工环节过程受到污染引起的其它感染性腹泻。应加强对学校饮水和食堂卫生的监督。
王艳燕林春燕朱婓莉王明昌唐潆芳
关键词:腹泻疾病暴发流行
海口市一起潜伏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调查海口市一起潜伏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引起的聚集性疫情,为COVID-19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发病和诊疗经过、临床特征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疫情传播链和病例间传播代际关系。结果该起疫情暴露39人,报告确诊病例5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例,罹患率为17.95%。7例病例年龄为40~65岁,均居住在东山镇某农场宿舍区。病例1于2020年1月28日—2月10日与澄迈县1例COVID-19确诊病例(1月28日发病)密切接触,2月13日被隔离,2月16日发病。病例2~7于1月28日—2月13日(病例1潜伏期内)与病例1共用同一水源,且每次用水前均经病例1房间外打开水井开关及1号洗手间内的水管总阀,可能接触病例1接触过的门把手、水管总阀开关,或被病例1使用过洗手间后形成的气溶胶感染,病例间通过共同生活(同住、同餐)互相传播。病例2~7发病时间均早于病例1,但发病前14 d内均无湖北省旅居史,也未接触过除病例1以外的其他确诊病例,故推断病例1为一代病例,潜伏期传播引起该起疫情。结论这是一起潜伏期COVID-19病例引起的聚集性疫情,主要通过共同生活并间接多次触摸同一物品传播,提示COVID-19潜伏期存在传染性。
吴群曾小平王明昌陈琴李永武郑志敬吴维学
关键词:聚集性疫情潜伏期传染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