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L-IQ序列在冈上肌腱损伤后肩袖肌群脂肪浸润定量评估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采用非对称采集与迭代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itera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quantitation,IDEAL-IQ)方法定量评估冈上肌腱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肩袖肌群脂肪浸润程度及受试者特征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4年6月本院经肩关节镜证实的33例冈上肌腱部分撕裂患者及89例完全撕裂患者,均进行了常规MRI扫描及IDEAL-IQ序列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分别对所有受试者的MRI图像进行独立评估,根据常规MRI图像的冈上肌腱损伤表现,将完全撕裂组的冈上肌腱按照Patte分型分为Patte 1型(Ⅱ级)、Patte 2型(Ⅲ级)、Patte 3型(Ⅳ级),将部分撕裂组定义为Ⅰ级。同时在斜矢状位上进行Goutallier分级及Thomazeau萎缩分级,并通过GE ADW 4.7工作站后处理软件在IDEAL-IQ序列生成的脂肪分数图像上测量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圆肌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及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的一致性。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ANOVA检验分析FF值在不同分组之间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用Bonferroni检验。采用Pear_(s)on相关性分析肩袖肌肉FF值与年龄、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Spearman相关性分析冈上肌腱损伤分级与肩袖肌群FF值、Goutallier分级及Thomazeau萎缩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_(s))。结果(1)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的FF值在冈上肌腱损伤Ⅳ级中显著高于Ⅲ级,高于Ⅱ级和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05);小圆肌的FF值在不同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组内比较Ⅰ级和Ⅱ级的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102);Ⅲ级和Ⅳ级的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冈上肌、冈下肌、小 徐奋玲 田兆荣 田博 龚瑞 马芳芳 胡靖波 王志军关键词:冈上肌腱 MR集成序列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诊断及其活动性定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MR集成(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ilation,MAGiC)序列的定量参数对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活动性的诊断价值,分析定量参数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6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DM/PM患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并根据肌电图及肌炎疾病活动性评价工具分为活动组(28例)及非活动组(40例)。另收集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病例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24例。采用SIGNA Architect 3.0 T MRI扫描仪对所有受试者行双大腿轴位MAGiC序列及常规T1WI、T2WI、T2Flex序列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生于MAGiC序列上分别测量两次大腿三个肌群的T2值及T1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组T2值及T1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T2值对DM及其活动性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DM/PM患者定量参数与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值的相关性。结果(1)DM/PM活动组中前外侧肌群、内侧肌群及后侧肌群肌肉的T2值均分别高于非活动组、对照组相应三组肌群肌肉的T2值(F值分别为48.17、94.60、79.11,P均<0.05)。活动组前外侧肌群的T1值高于非活动组的T1值,高于对照组的T1值(F=16.13,P<0.05);内侧肌群及后侧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与对照组三组肌群T2值的AUC为0.939;约登指数、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6、81.5%、91.0%。活动期与非活动期肌肉T2值的AUC为0.722,约登指数、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389、57.1%和81.8%。(3)后侧肌群的T2值与CK呈显著正相关(r=0.48,P<0.05)。结论MAGiC定量图谱技术的T2值能定量分析DM/PM患者的肌肉受累情况,与临床指标CK高度相关。 王玉琪 田兆荣 张莉萍 田博 倪亚博 王志军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活动性 磁共振集合序列与T2mapping序列在慢性冈上肌腱炎定量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集合序列(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ilation,MAGiC)与T2mapping序列在慢性冈上肌腱炎中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两者在冈上肌腱扫描中的图像质量,以及两序列的T2值在冈上肌腱不同亚区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0月至2024年1月本院慢性冈上肌腱炎的患者30例(肌腱炎组)及健康体检者26例(对照组),均进行了常规MRI、T2mapping序列和MAGiC序列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生根据冈上肌腱走行将其分为外侧、中间、内侧亚区,并在MAGiC序列及T2mapping序列上测量不同亚区定量值。对比T2mapping序列第一回波图像与MAGiC T2WI的图像质量,并测量信号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肌腱炎组与对照组在不同亚区各定量参数的差异以及两序列的图像质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其对慢性冈上肌腱炎的诊断效能。对T2mapping序列与MAGiC序列测得的不同亚区T2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相关性。结果MAGiC序列重建图像MAGiC T2WI与T2mapping序列第一回波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35,P>0.05);MAGiC T2WI图像的CNR高于T2mapping序列第一回波图像[15.45(12.76,20.46)vs.9.94(8.74,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3,P<0.001),而MAGiC T2WI图像的SNR低于T2mapping序列第一回波图像[2.49(2.16,2.71)vs.5.82(5.16,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609,P<0.001);MAGiC序列与T2mapping序列的T2值在肌腱炎组外侧亚区、内侧亚区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iC序列的T1值在肌腱炎组外侧亚区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亚区T2mapping T2值、MAGiC T1、T2值诊断冈上肌腱炎的AUC分别为0.822、0.663、0.799;内侧亚区T2mapping T2值、MAGiC T2值诊断冈上肌腱炎的AUC分别为0.711、0.762。MAGi 徐奋玲 田兆荣 田博 龚瑞 马芳芳 胡靖波 王志军关键词:冈上肌腱炎 磁共振成像 信号噪声比 对比噪声比 磁共振T2mapping序列在盂肱关节早期软骨损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T2mapping序列定量评估盂肱关节早期软骨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因肩关节疼痛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肩关节磁共振常规序列及T2mapping序列扫描的患者92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冈上肌腱损伤程度将患者分为肌腱炎组、部分撕裂组、完全撕裂组。另选择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25位, 作为对照组。两名医师分别在磁共振T2mapping序列上将盂肱关节软骨分为上、中、下亚区, 并测量各亚区的T2值。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对照组与病例组不同亚区T2值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不同亚区T2值的差异, Spearman相关分析观察关节软骨不同亚区T2值与冈上肌腱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男44例, 女48例, 年龄38~60(51.4±5.8)岁;肌腱炎组32例, 部分撕裂组33例, 完全撕裂组27例。对照组男11位, 女14位, 年龄40~54(49.1±3.9)岁。病例组盂肱关节软骨上、中、下亚区的T2值分别为(37.8±4.9)、(39.1±5.9)、(42.1±5.1)ms, 均高于对照组的(29.4±3.3)、(31.7±5.0)、(36.3±6.2)ms(均P<0.001)。冈上肌腱完全撕裂组盂肱关节软骨的上、中、下亚区T2值(40.2±5.7)、(41.2±5.4)、(43.4±4.1)ms, 均高于部分撕裂组[(38.2±4.3)、(38.9±6.5)、(43.1±5.1)ms], 亦高于肌腱炎组[(35.0±3.2)、(37.7±5.0)、(40.1±4.5)ms]和健康对照组[(29.4±3.3)、(31.7±5.0)、(36.3±6.2)ms](均P<0.001)。肌腱炎组、部分撕裂组关节软骨不同亚区之间T2值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而完全撕裂组上、中、下亚区之间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关节软骨上、中、下亚区T2值与冈上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693、0.515、0.449, 均P<0.001)。结论磁共振T2mapping序列能定量评估关节软骨损伤程度, 冈上肌腱损伤程度与盂肱关节软骨损伤呈正相关。 徐奋玲 田兆荣 田博 龚瑞 董磊 马芳芳 胡靖波 王志军关键词:冈上肌腱 磁共振 基于IDEAL-IQ技术定量评估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下肢肌肉脂肪浸润的研究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水和脂肪成像(IDEAL-IQ)序列定量评估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患者大腿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分析脂肪分数(FF)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2例IIM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2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双侧大腿T1WI、T2WI及IDEAL-IQ序列横轴位扫描,于IDEAL-IQ序列生成的FF图上测量双侧大腿前外侧肌群、内侧肌群及后侧肌群各组肌肉的FF值。比较IIM组与对照组间、不同肌群间肌肉FF值的差异,分析大腿肌肉FF值与IIM患者体重指数、病程、肌力的相关性。结果IIM组大腿前外侧肌群、内侧肌群及后侧肌群FF值分别为16.60±3.67、6.77±4.92、17.32±4.01,显著高于对照组各肌肉FF值(2.58±2.57、1.40±0.64、1.57±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9、-6.91、-4.85,P均<0.05)。IIM组大腿肌肉平均FF值与病程呈正相关(r=0.587,P<0.001),前外侧肌群、后侧肌群及内侧肌群FF值均与肌力呈负相关(r=-0.885、-0.761、-0.594,P<0.001)。结论基于IDEAL-IQ技术的FF值能量化和客观分析IIM患者大腿肌肉脂肪浸润程度,且与肌力呈负相关,FF值是监测IIM患者大腿肌肉功能障碍的影像学标志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田兆荣 田博 王玉琪 贾晶 陈兵 王志军 龚瑞关键词:肌炎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肌肉 MAGiC联合IDEAL IQ技术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定量诊断中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MR集成(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ilation,MAGiC)序列联合非对称采集技术和迭代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算法(IDEAL-IQ)在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患者大腿肌肉定量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PM/DM的患者67例(病例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相匹配志愿者23例(对照组),采用SIGNA Architect 3.0T扫描仪行双大腿MAGiC序列、IDEAL IQ序列及常规T_(1)WI、T_(2)WI、T_(2)Flex序列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生以独立双盲法于各序列上测量12块肌肉(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四头肌,大收肌,长收肌,股薄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的T_(2)值、T_(1)值、PD值、FF值及R_(2)*值。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T_(2)值、T_1值、PD值、FF值及R_(2)*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_(2)值、PD值、FF值及R_(2)*值、T_(2)值与FF值两者联合及EMG对DM/PM的诊断效能。结果:(1)DM/PM病例组T_(2)值高于对照组(Z=-19.818,P<0.05);病例组FF值高于对照组(Z=-14.586,P<0.05);病例组PD值低于对照组(Z=-6.803,P<0.05);病例组R_(2)*值低于对照组(Z=-5.475,P<0.05);病例组T_1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36,P=0.349)。(2)T_(2)值的AUC为0.902(0.880~0.925),FF值的AUC为0.817(0.786~0.848),PD值的AUC为0.653(0.613~0.694),R_(2)*值的AUC为0.712(0.674~0.750);P<0.05;(3)T_(2)值联合FF值的AUC为0.934(0.917~0.951),P<0.05。结论:MAGiC定量图谱技术可定量DM/PM患者大腿肌肉水肿程度,IDEAL IQ序列能定量大腿脂肪浸润情况,两者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了DM/PM的诊断效能。 王玉琪 田兆荣 龚瑞 田博 徐奋玲 马芳芳 王志军关键词:皮肌炎 磁共振成像 集成MRI技术在冈上肌肌腱损伤分级中的定量价值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集成MRI(SyMRI)技术在冈上肌肌腱损伤分级中的定量价值。方法前瞻性招募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确诊冈上肌肌腱损伤的97例患者(病例组),男54例,女43例,年龄29~56(37.4±9.6)岁。病例组患者根据肩关节镜结果分为3个亚组:肌腱病组(37例,Ⅱ级)、部分撕裂组(34例,Ⅲ级)及完全撕裂组(26例,Ⅳ级)。同期招募无冈上肌肌腱损伤的正常肩袖志愿者28名(对照组),男16名,女12名,年龄23~49(36.1±7.2)岁,分级为Ⅰ级。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肩关节MRI轴位T_(1)加权像(T_(1)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轴位T_(2)加权像(T_(2)WI)脂肪抑制(FS)序列、斜冠状位T_(2)WI FS及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PDW)序列扫描,同时行SyMRI序列斜冠状位扫描。于T_(2)WI斜冠状位图像上根据冈上肌肌腱走形将其分为外侧、内侧及中间亚区,由2名放射科医生测量3个亚区的T_(1)、T_(2)及PD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分级各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冈上肌肌腱损伤分级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定量值与损伤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冈上肌肌腱3个亚区T_(1)、T_(2)及PD值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ICC值均>0.700。外侧亚区的T_(1)值、外侧及中间亚区的T_(2)值在冈上肌肌腱损伤不同分级中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中间及内侧亚区的T_(1)值、内侧亚区的T_(2)值及外侧、中间及内侧亚区的PD值在冈上肌肌腱损伤不同分级中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外侧及中间亚区的T_(2)值是冈上肌肌腱损伤分级的相关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123(1.037~1.216)、0.122(1.151~1.197);均P<0.001]。外� 倪亚博 田兆荣 杨建平 王玉琪 田博 龚瑞 赵薇 王志军关键词:放射学 肩袖损伤 基于MRI和临床特征建立特发性炎性肌病活动性的预测模型 2024年 目的分析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活动性的MRI和临床特征,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26例IIM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其中男112例,女214例,年龄(53.7±15.3)岁,根据组织病理学及肌电图检查结果确认是否为活动期,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86)和非活动期组(n=240),两组中分别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单因素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及随机森林算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IIM活动性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对预测模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T_(1)值、T_(2)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so及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5个变量可用于分析,分别为年龄(λ=-0.009)、T_(2)值(λ=-2.564)、CKMB(λ=-0.256)、CK(λ=-0.492)、LDH(λ=-2.7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提示:年龄(OR=1.603,95%CI:1.030~1.096),T_(2)值(OR=352.269,95%CI:13.303~9328.053),CKMB(OR=2.470,95%CI:1.497~4.075),CK(OR=4.973,95%CI:2.583~9.575),LDH(OR=1155.247,95%CI:152.387~8757.954)为IIM患者活动性的危险因素。纳入以上危险因素,绘制预测模型列线图。训练集MRI联合临床指标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单纯临床指标模型[0.914(95%CI:0.873~0.955)比0.901(95%CI:0.858~0.945),P<0.001],灵敏度分别为88.3%和90.7%,特异度分别为81.7%和75.0%。验证集数据MRI联合临床指标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AUC高于单纯临床指标模型[0.982(95%CI:0.873~0.955)比0.934(95%CI:0.858~0.945),P<0.001],灵敏度分别为97.2%和88.5%,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2.3%。分别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绘制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较好。结论MRI联合临床指标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IIM活动性。 王志军 田兆荣 王玉琪 田博 龚瑞 池淑红关键词:皮肌炎 特发性炎性肌病 炎性肌病 活动期 列线图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多层螺旋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 探究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联合多层螺旋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检测方式将其分为WB-DWI组(n=25)、多层螺旋CT组(n=25)、联合组(n=30)。分析WB-DWI、多层螺旋CT单一及联合对患者累及部位的检出率,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单一及联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检出情况,通过ROC曲线分析WB-DWI、多层螺旋CT联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价值。结果 检测结果主要与Durie-Salmon分期、国际骨髓瘤分期相关(P<0.05)。与WB-DWI、多层螺旋CT单一检测对比,联合检测患者累及部位的检出率较高(P<0.05)。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WB-DWI、多层螺旋CT联合检测高于单一检测(P<0.05)。与WB-DWI、多层螺旋CT单项诊断对比,两项联合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P<0.05)。结论 相较于WB-DWI、多层螺旋CT单项检测,联合检测可有效提升患者病理检出情况,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黄雪莹 党佩 杨瑞 田博 王晓东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多层螺旋CT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组织上皮型钙黏附蛋白和β-连环素的表达及超微结构改变 2011年 目的探讨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β-连环素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2例pSS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唇腺组织E-cad、β-连环素检测,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Marmwhitnev U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①E-cad在Dss组的表达面积[(2513+1086)/,Lm^2],吸光度(0.212±0.041)、累积吸光度(566±297)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随淋巴细胞浸润灶数的增加,表达呈递减趋势。②β-连环素在pSS组的表达面积[(12324±7883)μm^2],吸光度(0.113±0.031)、累积吸光度(1666±1361)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随淋巴细胞浸润灶数的增加,表达呈递减趋势。③E-cad与β-连环素在pSS组唇腺组织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④超微结构:细胞连接疏松。⑤E-cad、β-连环素在抗SSMSSB抗体(+)与(-)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①E-cad、β-连环素参与了pss的发病过程。②抗SSA/SSB抗体在pSS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竺红 王莉 王雪梅 朱蓉 朱彩侠 田博 宫怡关键词:干燥综合征 唇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