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样
  • 2篇胰岛素样生长...
  • 2篇直肠
  • 2篇直肠腺瘤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组织化学
  • 2篇腺癌
  • 2篇腺瘤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腺瘤
  • 2篇IGF
  • 2篇肠腺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ABO...

机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刘祥玉
  • 4篇米贤军
  • 2篇施为建
  • 2篇谢彩虹
  • 2篇尹泉
  • 2篇陈冬妹
  • 2篇赵超
  • 2篇钟守军
  • 2篇肖文
  • 2篇谭晓林
  • 1篇李丽莲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右江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医学检验与临...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IL-32在子痫前期孕产妇胎盘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分布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通过研究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孕产妇胎盘中IL-32含量的变化与来源,为临床上PE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更多的依据和策略。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2020年-2021年期间住院并诊断为PE的孕产妇胎盘作为实验组,以正常孕产妇胎盘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印迹技术、RT-PCR和免疫组化等检测胎盘中IL-32水平改变以及在胎盘不同细胞的定位表达。结果:在PE孕产妇的胎盘中,IL-32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一步发现PE孕产妇中胎盘IL-32的mRNA转录水平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发现PE孕产妇的胎盘切片中的IL-32呈现高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2在绒毛的滋养层细胞胞浆中表达明显升高,而在血管内皮细胞等其他细胞中表达有轻度升高。结论:PE孕产妇中胎盘滋养层细胞生成IL-32增加,可能参与了PE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胎盘功能和免疫失衡,这为PE的疾病预测、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疾病预后评估以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
黄军刘祥玉童辉纯陈燕斐陈晓媚卢娅萍李国爱
关键词:子痫前期胎盘
IHC与FISH检测乳腺癌HER2表达的差异性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乳腺癌HER2表达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38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IHC与FISH检测HER2表达,分为IHC组和FISH检测组,对比两组的阳性率及一致性。结果:387例乳腺癌患者中,IHC检测HER2表达(0)74例、(1+)113例、(2+)128例、(3+)72例,阳性率为51.68%(200/387),阴性率为48.32%(187/387);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166例(42.89%),HER2基因非扩增221例(57.10%);200例HER2表达阳性的患者,HER2基因扩增161例,符合率为80.50%;187例HER2表达阴性的患者,HER2基因非扩增182例,符合率为97.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HC与FISH检测乳腺癌HER2表达的一致性较高,临床可结合两者检查结果指导乳腺癌治疗及评估预后。
刘祥玉米贤军钟守军陈莹莹
关键词: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Twist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与乳腺癌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性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Twist介导的EMT与VM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山市博爱医院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病理科存档的乳腺癌手术后石蜡标本,将其分为浸润性癌组50例、导管内癌(原位癌)组50例、转移淋巴结组30例,另选取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3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组Twist、E-cad、Vim、VEGF表达情况,并分析和VM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wist、Vim、VEGF和CD34阳性表达率均升高,E-cad阳性表达率均降低(P<0.05);其中转移淋巴结组患者Twist、Vim、VEGF和CD34阳性表达率高于导管内癌组、浸润性癌组,E-cad低于导管内癌组、浸润性癌组(P<0.05);Twist、Vim、VEGF表达水平与VM表达正相关(r=0.986,0.794,0.623,P<0.05),E-cad与VM表达负相关(r=-0.852,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中Twist、E-cad、Vim、VEGF各标志物表达与VM表达密切相关,Twist可能通过介导调节E-cad、Vim、VEGF等标志物表达诱导EMT,促进VM的形成。
刘祥玉米贤军钟守军黄永霞
关键词:乳腺癌TWIST上皮-间质转化血管生成拟态
结直肠腺瘤中IGF-Ⅰ、IGF-ⅠR、IGF-Ⅱ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Ⅰ、IGF-ⅠR、IGF-Ⅱ在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入选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经活检病理确诊的CRA 100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30例、炎性息肉30例,另选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者作为阴性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入选者IGF-Ⅰ、IGF-IR、IGF-Ⅱ的表达。[结果]阴性对照组IGF-Ⅰ、IGF-ⅠR、IGF-Ⅱ的阳性表达分别为5.0%、10.0%、10.0%,与炎性息肉组(分别为6.7%、10.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A组(分别为36.0%、48.0%、44.0%)、CRC组(分别为63.3%、80.0%、73.3%)较阴性对照组、炎性息肉组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A组IGF-Ⅰ、IGF-ⅠR、IGF-Ⅱ的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数量、部位均无明显关系(P>0.05),与腺瘤大小、增生程度、组织学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A组IGF-Ⅰ、IGF-ⅠR、IGF-Ⅱ的表达相互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正常人群的结直肠黏膜向腺瘤的转化,以及腺瘤的增长和转化过程中,IGFs和IGFs-R轴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IGF-Ⅰ、IGF-ⅠR、IGF-Ⅱ有可能作为CRA癌变的预测指标,对临床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谭晓林米贤军刘祥玉尹泉谢彩虹赵超陈冬妹肖文施为建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免疫组织化学
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指数和球形红细胞计数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指数和球形红细胞计数对新生儿ABO溶血病(ABO 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ABO-HDN)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对ABO-HDN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临床诊断为ABO-HDN的患儿375例,非ABO-HDN患儿407例,使用迈瑞BC-6900血液分析仪和AU5800生化分析仪分别进行血细胞检测和血清学指标检测,同时制作外周血涂片快速染色并计数球形红细胞比例。结果375例ABO-HDN患儿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90例(24.00%),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344例(91.73%),抗体释放试验374例(99.73%)。ABO-HDN组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水平比非ABO-HD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31,P<0.001)。ABO-HDN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hrocyte,NRBC)和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均高于非ABO-H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01~-3.769,均P<0.001)。该研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把破碎红细胞指数≥11表示为外周血破碎红细胞阳性,球形红细胞计数≥5%表示为球形红细胞阳性。分析后得到非ABO-HDN组和ABO-HDN组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指数阳性率分别为24.80%和87.73%,两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15,P<0.001)。非ABO-HDN组和ABO-HDN组的球形红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9.73%和73.87%,两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13,P<0.001)。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指数诊断ABO-HDN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73%和75.18%。球形红细胞计数诊断ABO-HDN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3.87%和70.27%。对这两个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两个指标具有高度相关性(r=0.746,P<0.001)。结论ABO-HDN的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指数和球形红细胞计数升高,对ABO-HDN的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结合HGB,RDW,NRBC和TBIL等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ABO-HDN提供参考依据。
黄军李丽莲刘祥玉童辉纯
关键词:新生儿ABO溶血病
IGF-Ⅰ、IGF-ⅠR、IGF-Ⅱ在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I、IGF-IR、IGF-II在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01/2013—06在我院内镜中心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经活检病理确诊的100例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30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30例炎性息肉,同期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作为阴性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GF—I、IGF—IR、IGF—II的表达.结果:IGF—I、IGF.IR、IGF—II的阳性表达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5.0%、10.0%、10.0%)与炎性息肉组f6.7%、10.0%、10.0%)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结直肠黏膜组和炎性息肉组与CRA组(36.0%、48.0%、44.0%、、CRC组(63.3%、80.0%、73.3%)比较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在CRA组,IGF—I、IGF—IR、IGF—II的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数量、部位均无明显关系(P〉0.05),与腺瘤大小、增生程度、组织学分类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在CRA组,IGF—I、IGF—IR、IGF—II的表达相互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正常人群的结、直肠黏膜向腺瘤的转化,以及腺瘤的增长和转化过程中,IGFs和IGFs—R轴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因CLIGF-I、IGF-IR、IGF-II有可能作为结肠腺瘤癌变的预测指标,对临床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谭晓林刘祥玉米贤军谢彩虹赵超陈冬妹肖文尹泉施为建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
中山地区70例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病原学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中山地区儿童脑脊液分离培养的不同病原体构成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对儿童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PM)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至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住院的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且脑脊液培养阳性的7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病原体培养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析患儿一般资料、脑脊液和血液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70例患儿检出70株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52/70,74.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为多见(19/70,27.1%);革兰氏阴性杆菌18株(18/70,25.7%),主要为大肠埃希菌(9/70,12.9%)。75.7%的菌株分离均来自1岁以内的患儿。新生儿组和婴儿组分离的主要病原菌均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儿童组分离的病原菌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脑膜炎外周血CRP、PCT以及脑脊液蛋白、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比例分别为92.9%、70.0%、87.1%、78.6%。其中,肺炎链球菌脑脊液培养阳性患儿的外周血CRP水平中位数为149.59(50.69~194.26)mg/L,脑脊液蛋白水平中位数为2613.00(1420.00~3075.00)mg/L,两者均明显高于其他病原菌感染组外周血CRP水平[39.27(5.50~100.17)mg/L]和脑脊液蛋白水平[1113.00(606.50~1783.00)mg/L]。共有29例患儿出现并发症(29/70,41.4%),并发症总频数为46例次。脑室扩张(15例)最为常见,其次为脑积水(11例)和硬膜下积液(10例)。出现并发症的病例主要集中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例)、无乳链球菌(7例)、肺炎链球菌(6例)脑脊液培养阳性患儿,最容易出现并发症的是无乳链球菌(7/7,100%)和肺炎链球菌(6/10,60%)感染。患儿积极治疗后达到治愈标准有31例,好转22例,未愈16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75.7%。结论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的患儿,致病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
黄军刘祥玉童辉纯
关键词: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病原学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