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茜
- 作品数:24 被引量:11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不同血液透析预冲方法中洁净度的观察与比较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全自动预冲与手动生理盐水密闭式预冲法在血液透析管路预冲中洁净度的效果观察。方法使用3种进口品牌的透析器在两种不同型号血液透析机上进行管路安装及预冲,观察组采用全自动超纯透析液预冲法,对照组采用手动生理盐水密闭式预冲法,两组分别预冲至500 ml、800 ml、1000 ml、1500 ml、2000 ml、2500 ml、3000 ml、3500 ml、4000 ml时用无热源试管采集预冲废液,采用酶标仪来检测预冲废液中的吸光度值和甘油残余量比较两种方法预冲中的洁净度。结果两组预冲废液吸光度值与甘油残余量在预冲至500 ml时下降不明显,预冲至800 ml时,手动预冲法甘油残余量为326 mg/dl,全自动预冲甘油残留量为32 mg/dl,两组洁净度比值有明显差异(P <0.05)。结论全自动预冲法相比手动生理盐水密闭式预冲法有更大的优越性,中央透析液供应系统(central dialysis delivery system,CDDS)中全自动预冲方式不仅洁净度高,而且可减轻医务人员负担,缩短准备预冲的操作时间,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 任琴琴赵小淋马志芳赵晓晓于茜
- 关键词:血液透析吸光度洁净度
- 2种不同消毒方式对CDDS系统消毒效果的对比研究
- 2022年
- 目的对比分别使用高浓度次氯酸钠与过氧乙酸消毒、每日夜间无消毒液浸泡,与低浓度次氯酸钠与过氧乙酸夜间浸泡消毒,2种不同消毒方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夜间低浓度消毒液浸泡法用于中央透析液供应系统(central dialysis fluid delivery system,CDDS)消毒的优势。方法2017年11月~201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CDDS系统分别使用2种不同消毒方式各12个月。对比2种消毒方式下,中央透析液供应系统不同采样点细菌、内毒素水平以及消毒液夜间浸泡中浓度变化情况,评价有效性。检测2种低浓度消毒剂冲洗至安全残留浓度的时间,评价该消毒方式的安全性。结果与高浓度冲洗消毒相比,夜间低浓度浸泡消毒后透析液供给装置出口细菌菌落数(Z=-2.041,P=0.041)、内毒素(t=4.761,P=0.032)、系统管道末端细菌菌落数(Z=-2.178,P=0.029)、内毒素(t=5.405,P=0.027)均明显降低。2种消毒方式下透析机出口细菌水平(Z=-1.069,P=0.285)、内毒素水平(t=2.621,P=0.086)无统计学差异。经过夜间管道滞留,次氯酸酸钠有效浓度下降15.78%,过氧乙酸下降5.88%,浓度保持43mg/L,160mg/L;2种消毒液分别冲洗14min、16min后,残留浓度达安全水平。结论夜间低浓度消毒液浸泡法用于中央透析液供应系统消毒安全、有效,可应用于临床。
- 赵小淋龙玲玲于茜朱晗玉马志芳
- 关键词:浸泡消毒细菌培养内毒素检测
- 单支架和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单支架与双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455例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被分为单支架组(235例)和双支架组(220例)。观察比较两组病变分布情况,近端、远端及分支病变特征,支架置入,术式选择,术后即刻血流,临床不良事件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冠脉造影显示的病变分布,近端、远端及分支病变特征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单支架组全部采用Cross-over技术,双支架组采用Crush术式(46.81%)、Culotte术式(37.73%)、T支架术式和V支架术式,以前两种为主。两组术后即刻主支、分支TIMI血流3级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住院期间,双支架组非致死性心梗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支架组(7.27%比2.98%),P=0.037。随访12个月,与单支架组比较,双支架组再狭窄率(5.53%比1.36%)显著降低,非致死性心梗(2.55%比6.82%)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6,0.030。结论:单支架和双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疗效无显著差异,双支架组再狭窄率显著降低,但非致死性心梗率显著升高。
- 孙美珠刘宏斌黄党生于茜肖湖南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药物洗脱支架
- 血液净化膜材料的临床发展被引量:4
- 2021年
- 血液净化技术在不断发展,影响透析质量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透析器膜材料。膜材料以及制备工艺的探索,是临床血液净化技术发展的重要部分。本文介绍了血液净化膜材料的历史及临床需求,概括了目前主要发展方向:以增加大分子量毒素清除来改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结局、提高生物相容性、减少凝血,列举了多项新型膜材料及其优势。
- 于茜周建辉赵小淋谢大洋曹雪莹
- 关键词:膜材料生物相容性高通量
- 血栓弹力图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的方法评价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自愿完成TEG测定的年龄≥60岁军队老年男性955例,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分4组,阿司匹林组368例,氯吡格雷组115例,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双抗组)43例,无抗血小板药物组429例。用TEG指标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并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阿司匹林组花生四烯酸(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为(48.0±19.3)%,氯吡格雷组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为(63.0±18.2)%,双抗组AA抑制率为(51.0±16.5)%,ADP抑制率为(46.0±15.3)%,均在起效范围内。AA途径中,阿司匹林组与双抗组有效率无差异(45.80%vs 51.16%,P>0.05),ADP途径中,氯吡格雷组与双抗组有效率无差异(76.52%vs67.44%,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示,白细胞计数(OR=0.891,P=0.001),肾小球滤过率(OR=1.016,P=0.013)是增加出血的危险因素;血小板计数(OR=1.026,P=0.000),糖化血红蛋白(OR=1.358,P=0.011)是血栓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质量控制的TEG测定可以作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的评估手段之一。
- 王曦于茜陈永增王娟白永怿王凡刘宏斌
- 关键词:血栓弹力描记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 紫杉醇涂层球囊与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再置入与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治疗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IRS)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8月~2017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DES治疗的IRS患者共171例,分别接受紫杉醇涂层球囊(PCB)治疗(PCB group,n=75)和第二代DES(G2-DES)治疗(G2-DES group,n=96),对两组临床基线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并随访一年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AG)资料(病变血管、支架特征、平均扩张压、扩张时间、支架内与节段内再狭窄率、最小管腔支架等)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晚期管腔丢失、二次再狭窄率、全因死亡、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术前冠脉造影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使用器械上(支架长度、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后,PCB组的平均扩张压力更低(P<0.001),扩张时间更长(P<0.001),另外PCI后,PCB组支架内管腔狭窄率更高(P=0.001),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更低(P=0.035);且术后节段内管腔狭窄率更高(P=0.002),但是节段内最小管腔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86)。随访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CAG特征及MACE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IRS安全有效,与第二代DES治疗IRS无显著差异。
- 孙美珠刘宏斌黄党生于茜肖湖南
-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药物洗脱支架
- JMS新型血液透析管路在无肝素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JMS一种新型血液透析管路在无肝素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 王丽龙玲玲赵小淋李银霞于茜马志芳
- 关键词:无肝素血液透析凝血
- 不同尿激酶溶栓方式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不同的尿激酶溶栓方式治疗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方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于我院使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曾发生功能不良(≥1次/周,且2次以上)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规律透析3次/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共三组,每组10例。另选取10例导管功能良好者,收集一般资料。A组采取尿激酶10万单位(wu)入生理盐水10 ml以1 ml/h分别用2个微量泵从导管的动脉和静脉端持续尿激酶泵入,余量2 ml静推入导管,每周1次,于透析前1日进行;B组尿激酶10 wu入生理盐水100 ml连接2个输液器,分别从导管的动脉和静脉端静滴,调整滴速以20 min输注完毕,每周1次,可于透析当日进行;C组尿激酶10 wu入生理盐水4 ml中分别连接导管动脉和静脉端封管式溶栓,20 min后抽吸,每周1次,可于透析当日进行。1个月后观察透析过程中各组血流量及压力值变化以及有无出血事件。结果经溶栓治疗后三组导管功能均有改善,A组较B组和C组血流量更高(P<0.01),且该组动静脉压力符合临床需求。结论微量尿激酶持续泵入治疗导管功能不良的效果较佳。
- 于茜任琴琴赵晓晓马志芳朱晗玉
-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治疗
- 探讨CDDS中央透析液透析液供应系统的应用
- 目的:我院于2012年率先在国内引入日本JMS公司CDDS中央透析液供应系统,现结合近年的应用体验并基于CDDS中央透析液供应的基本原理,从透析液洁净度,透析机故障率两个方面分析该新型透析设备的临床优势。
- 赵小淋于茜马志芳王远大
- 血液净化吸附材料的临床发展被引量:2
- 2021年
- 吸附技术是血液净化的工作原理之一,既可独立应用,也可作为血液净化常用材料的复合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肾脏疾病,肾脏病领域以外的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毒等其他方面的辅助治疗。本文简要综述了吸附材料的制备要求、目前常用的吸附材料及相关技术。
- 于茜周建辉赵小淋谢大洋曹雪莹
- 关键词:血液吸附吸附柱树脂多糖免疫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