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
- 作品数:11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矿业工程更多>>
- 卵巢甲状腺肿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分析卵巢甲状腺肿的CT与MRI特点。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卵巢甲状腺肿患者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卵巢甲状腺肿中,发生在左侧附件2例,右侧附件6例。其中5例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2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行全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在T1WI、T2WI均呈等信号,不同的囊腔信号不同,2例可见T2WI极低信号,在T1WI上呈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液未见明显强化。结论:CT上出现"高密度囊"和MRI出现T2WI极低信号,是卵巢甲状腺肿的特征性表现。
- 张力强唐尧张竹曾丹妮廖蕤堃文明
- 关键词:卵巢甲状腺肿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 瘤周水肿区不同区域DTI定量参数相对值在胶质瘤高低级别鉴别中的价值
- 龚军伟罗天友吴少平张竹程润田蒋佩伶
- 鞍旁颈内动脉狭窄在侵袭性垂体瘤与侵袭性脑膜瘤中的鉴别价值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评估鞍旁颈内动脉狭窄在侵袭性垂体瘤与侵袭性脑膜瘤中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的28例侵袭性垂体瘤及15例侵袭性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常见的影像学特征;测量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图像上被包绕颈内动脉最狭窄处的直径(Dstenosis)、面积(Astenosis),计算狭窄分数(%stenosi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项测量指标的诊断效度。结果侵袭性垂体瘤患者的中位Ki-67为3%(2%~5%),明显高于侵袭性脑膜瘤的1%(1%~2%)(Z=-3.983,P=0.000);两组患者的肿瘤质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结果显示,侵袭性垂体瘤直径平均为(39.63±13.15)mm,侵袭性脑膜瘤为(37.09±16.1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8,P=0.607);两组患者在肿瘤形状(P=0.010)、T1WI(P=0.000)、信号均匀性(P=0.000)、强化程度(P=0.000)、与正常垂体分界(P=0.001)、脑膜尾征(P=0.000)及颅骨改变(P=0.001)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stenosis的AUC为0.725,P=0.006,界值为3.45 mm,灵敏度为62.50%,特异度为76.47%;Astenosis的AUC为0.737,P=0.003,界值为11.00 mm2,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64.71%;%stenosis的AUC为0.711,P=0.013,界值为0.306,灵敏度为43.75%,特异度为97.06%。结论除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外,鞍旁颈内动脉狭窄可作为侵袭性垂体瘤及侵袭性脑膜瘤的重要鉴别手段,被包绕颈内动脉的Dstenosis、Astenosis及%stenosis3项指标具有一定的诊断效度。
- 张竹龚军伟文明张力强
- 关键词:脑膜瘤垂体瘤颈内动脉狭窄侵袭性
- 鞍旁颈内动脉狭窄在侵袭性垂体瘤与侵袭性脑膜瘤中的鉴别价值
- 目的 探究鞍旁颈内动脉狭窄在侵袭性垂体瘤与侵袭性脑膜瘤中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1 月~2016 年12 月确诊的28 例侵袭性垂体瘤及15 例侵袭性脑膜瘤患者资料,除总结其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外,还在CTA...
- 张竹龚军伟文明张力强
- SPIO-shRNA分子探针用于荷瘤裸鼠MR检查的最佳扫描浓度探讨
- 2017年
- 目的:探讨SPIO-shRNA分子探针在活体荷瘤裸鼠肿瘤区域组织信号的变化情况,阐明分子探针用于荷瘤裸鼠的最佳扫描浓度。方法:将30只BALB/c荷瘤裸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在既定扫描时间(探针注射前及注射后27 h)分别以含铁量为6、12、18、24、30 mg·kg^(-1)尾静脉注射并同步行MR检查,测量肿瘤组织及对侧对应区域肌肉组织在各浓度组的信号强度变化。每次检查完成后立即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及肌肉组织行HE及普鲁士蓝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结果:6、12、18 mg·kg^(-1)组裸鼠探针注射后均存活,24、30 mg·kg^(-1)组探针注射后及扫描过程中出现部分裸鼠死亡;各浓度组间肿瘤组织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各扫描序列以T_2WI及T_2*序列的信号改变最明显;各浓度组比较,肿瘤组织信号强度在18、24、30 mg·kg^(-1)组较其余组差异明显(P<0.05),而18、24、30 mg·kg^(-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肿瘤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核异型性较多;普鲁士蓝染色表明不同浓度组肿瘤组织中均存在蓝染的铁颗粒,其中18、24、30 mg·kg^(-1)组蓝染颗粒分布密集。结论:SPIO-shRNA分子探针能成功靶向于肿瘤组织,且最佳扫描浓度(含铁量)为18 mg·kg^(-1)。
- 廖蕤堃曾丹妮张竹张力强SAGAR Thapa文明
- 关键词:超顺磁性氧化铁分子探针裸鼠
- 脾脏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CT鉴别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经临床确诊为脾脏病变的CT影像学资料,总结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灶影像特征及伴随征象,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69例脾脏病变中,肿瘤性病变44例,边界不清者31.8%,出现包膜下积液者4.5%,出现腹膜增厚者2.3%;非肿瘤性病变25例,边界不清者56.0%,出现包膜下积液者60.0%,出现腹膜增厚者24.0%,脾脏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在三者的影像表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可较清晰地显示脾脏病灶,通过对病灶的边界及伴随征象的分析,有利于对脾脏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
- 何双冯晴张竹文明
- 关键词:脾脏肿瘤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瘤周水肿区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参数在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探讨胶质瘤瘤周水肿区近、中、远不同区域扩散张量成像(DTI)中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值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鉴别诊断胶质瘤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8例胶质瘤患者的DTI资料,其中高级别组30例,低级别组18例。取轴位水肿径线最大层面,测量瘤周水肿区近、中、远不同区域FA值和ADC值及对侧半球镜像正常白质区的FA值和ADC值,然后计算瘤周水肿区不同区域rFA值(rFA1、rFA2、rFA3)和rADC值(rADC1、rADC2、rADC3),比较其变化情况及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中的差异。结果高级别组胶质瘤瘤周水肿区rFA1、rFA2、rFA3低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组胶质瘤瘤周水肿区rADC1、rADC2、rADC3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FA1、rFA2、rFA3、rADC1、rADC2和rADC3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2、0.893、0.854、0.743、0.761、0.694,rFA1与rFA2、rFA3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A2与rFA3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DC1、rADC2和rADC3的ROC曲线下面积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1或rFA2与rADC1、rADC2、rADC3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A3与rADC1、rADC2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瘤周水肿区近、中、远不同区域DTI定量参数rFA值和rADC值鉴别诊断胶质瘤高、低级别均有一定的价值,但rFA值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rADC值。
- 龚军伟罗天友吴少平张竹程润田蒋佩伶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
- 不同病理亚型WHO Ⅱ级胶质瘤ADC、EADC及其相对值的定量研究
- 龚军伟吴少平罗天友张竹程润田蒋佩伶
- ADC、EADC及其相对值在WHO Ⅱ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及其相对值对不同病理类型脑内WHOⅡ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确诊的51例脑内WHOⅡ级胶质瘤,包括30例星形细胞瘤(AC)、1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OD)、6例少突-星形细胞瘤(OA),分别测量其实质区ADC值和EADC值,计算rADC值、rEADC值,比较3组肿瘤各参数的差异,再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AC与OD+OA的鉴别诊断截断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ADC值、EADC值、rADC值和rEADC值在AC与OD、AC与OA瘤体实质区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OD与O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ADC、EADC、rADC和rEAD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以1.150×10-3 mm2/s、0.311、1.512、0.691为截断值时,鉴别AC与OD+OA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80%。结论 ADC值、EADC值、rADC值和rEADC值对脑内AC与OD、OA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鉴别OD和OA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鉴别AC与OD+OA时各参数均有较高且相仿的诊断效能。
- 龚军伟张竹程润田蒋佩伶罗天友吴少平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低级别胶质瘤
- 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在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
- 2020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在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5日经病理证实的位于颈Ⅱ~Ⅳ区的淋巴结源性(26例,其中淋巴结结核7例,淋巴结转移8例,淋巴瘤7例,淋巴结炎4例)及神经源性(7例,其中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病变共33例,除了观察病灶大小、边界、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等直接征象外,还重点观察颈动脉间隙血管受压移位的方向。结果:2组病灶的大小(Z=-1.456,P=0.145)、边界(χ2=0.480,P=0.652)、形态(χ2=2.257,P=0.190)、密度(χ2=1.451,P=0.378)、强化方式(χ2=1.188,P=0.664)、强化程度(χ2=5.579,P=0.084)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淋巴结源性病变的颈动脉间隙血管向内移位为26例(100%),神经源性病变的颈动脉间隙血管向外移位6例(85.7%),向内移位1例(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238,P=0.000)。结论: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可作为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的重要鉴别指标。
- 廖鸿帆文明张竹刘丹徐婧梅
- 关键词:颈部肿块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