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杰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疗效
  • 2篇新生儿
  • 1篇蛋白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未闭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导管
  • 1篇动脉导管未闭
  • 1篇新生儿筛查
  • 1篇血红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分型
  • 1篇鸦胆子
  • 1篇厌食
  • 1篇厌食症
  • 1篇氧化应激
  • 1篇药房
  • 1篇药物
  • 1篇药物名称

机构

  • 8篇宁波市妇女儿...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海南医学院
  • 1篇宁波市医疗中...
  • 1篇宁波市鄞州区...

作者

  • 8篇张杰
  • 3篇叶朝辉
  • 1篇吕勤
  • 1篇余颀
  • 1篇陈杨福
  • 1篇庄丹燕
  • 1篇王飞
  • 1篇陆晓东
  • 1篇吴军华
  • 1篇董卓亚

传媒

  • 3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鸦胆子油注射液对ⅠB期子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抗肿瘤免疫应答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注射液治疗对ⅠB期子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抗肿瘤免疫应答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ⅠB期子宫颈癌患者80例,按照单盲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接受术后单纯放疗的对照组40例、接受术后鸦胆子油注射液联合放疗的观察组40例,持续治疗30 d。治疗前、治疗30 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免疫,B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等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外周血中Th1/Th2免疫指标含量。结果治疗前,两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免疫比较,B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比较,Th1/Th2免疫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0 d后,观察组外周血中CD4^+和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16^+CD56^+、CD20^+和CD6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外周血中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含量均高于对照组,IL-4和IL-10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鸦胆子油注射液治疗可增强子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功能。
张杰朱彩丹叶朝辉
关键词:免疫疗法
区域人群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的筛查、基因检测
2023年
目的 揭示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3-methylcrotonyl-coenzyme A carboxylase deficiency, MCCD)区域新生儿人群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采用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S/MS)技术对宁波地区5年间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 IMD)筛查,通过尿气相色谱质谱和基因分析对MCCD筛查阳性病例进行临床确诊。结果 2018年-2021年宁波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275 850例,筛出MCCD可疑阳性76例,筛查阳性率为0.28‰。阳性召回后16例选择基因检测,同时行尿液GCMS检测,确诊阳性病例7例,均有筛查指标特征性改变,其中MCCC1和MCCC2基因纯合突变3例,复合杂合突变4例。除此之外,还发现MCCC1和MCCC2基因变异携带7例。MCCC1基因共检测到11个变异,其中3个(c.1377+87C>T,c.1259T>A,c.830G>A)是目前为止未见文献报道的。结论 宁波地区MCCD的发生率约为1/39 407(7/275 850);相关基因变异频率最高的是MCCC1基因的c.1679dup(p.N560Kfs*10),占所有变异的19%(4/21),其次为c.639+2T>A,占14.3%(3/21);发现3个新的MCCC1变异,扩展了MCCC1变异谱。
庄丹燕张杰王飞杨香春李海波余颀
关键词:串联质谱技术新生儿筛查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07例诊断为NEC(Ⅰ期)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2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5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观察两组治疗期间胃肠道功能变化、症状改善时间、住院天数及总体疗效。结果第1周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呕吐、腹胀、腹泻以及肠鸣音差等发生率分别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周治疗结束后,两组呕吐发生率较前一周有明显好转,观察组的呕吐发生率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发生率也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周的治疗,两组腹胀发生率和肠鸣音情况较第1周有好转趋势,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以明显减轻NEC患儿的发病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增加治愈率,值得临床的推广和深入研究。
张杰董卓亚陆晓东叶朝辉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泻
小儿消食颗粒对小儿厌食症相关因子影响及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分析小儿消食颗粒对小儿厌食症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对患儿血清微量元素、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7月到海南医学院附属儋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厌食症患儿,按照自愿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小儿消食颗粒组各30例,常规治疗组予以多酶片联合赖氨葡锌颗粒治疗;小儿消食颗粒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予以小儿消食颗粒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和体质量变化,比较干预前、后血清中胃肠激素、微量元素和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常规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3.33%(22/30),小儿消食颗粒组的有效率为93.33%(28/30),小儿消食颗粒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给药完成后,小儿消食颗粒组的食欲不振、腹胀以及恶心等主要症候积分水平相较于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P<0.05);与给药前比较,小儿消食颗粒组给药后的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口臭、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臭秽、倦怠、口渴的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给药完成后,小儿消食颗粒组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水平相较于常规治疗组均明显升高,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水平明显降低(P<0.01)。给药完成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小儿消食颗粒组的血清Zn^(2+)、Ca^(2+)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给药前两组的血红蛋白和体质量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完成后,相较于常规治疗组,小儿消食颗粒组的HGB和体质量指数(BMI)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小儿消食颗粒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提高厌食症患儿的临床疗效,减轻中医症候,提升体质量和血清中血红蛋白、微量元素含量,并对患儿的胃肠激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白飏李海平李恒张杰
关键词:厌食症临床疗效微量元素血红蛋白
散结消瘿颗粒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散结消瘿颗粒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CD)、丙二醛(MDA)以及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gp91phox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评价其对氧化应激的改善和治疗作用。方法建立EAT大鼠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散结消瘿颗粒高(SJ XY 39.2 g·kg·d^(-1))/低(SJXY 4.9 g·kg·d^(-1))剂量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和SOD、MDA含量,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甲状腺p22phox、gp91phox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gAb、TPOAb水平、p22phox、gp91phox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1)SOD/MDA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SJXY高、低剂量组TgAb、TPOAb水平和p22phox、gp91phox基因和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5),SJXY高剂量组SOD/MDA水平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SJXY高剂量组TgAb、TPOAb、p22phox、gp91phox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呈下降趋势,SOD/MDA水平呈上升趋势。结论散结消瘿颗粒具有显著降低EAT模型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甲状腺组织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gp91phox基因和蛋白表达,调节SOD/MDA水平平衡,同时降低TgAb、TPOAb水平来实现,且试验显示高剂量优于低剂量。
张杰余跃俞璐杨涛涛胡静波李艺萱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氧化应激
精细化管理模式在三级甲等医院药房中的应用
2017年
药房作为医院重要的中转枢纽,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低工作效率成为阻碍医院发展的绊脚石。本文分析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探求出一个更合理的药房管理模式,以期提高我院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1资料与方法1.1对象与分组我院药房2015年3—12月使用传统管理模式,2016年1—10月使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上述期间无人员调动,男5名,女7名,平均年龄(36.3±5.9)岁,平均工作时间(6.3±1.7)年。1.2方法传统模式为单纯的按方给药。精细化模式具体如下:1.2.1结合互联网管理患者就诊后将病历本交至收费处,收费人员录入信息,药师根据联网信息配制药物,存档打印药物名称、使用数量和收费,然后将打印清单和药品交给患者。药师在配置药品过程中如有疑问,及时向主治医师询问。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态度,耐心讲解患者的问题,必要时可单独讲解[1]。
张杰
关键词:医院药房三级甲等收费人员药物名称医院发展
宁波地区重症感染患儿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和毒力特征
2023年
目的探讨宁波地区重症感染患儿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和毒力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感染患儿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98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菌株血清型及毒力基因分布,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筛查采用药敏纸片法.结果98株肺炎克雷伯菌分型包括K1、K2、K3、K20、K54、K57型,占比分别为36.73%、19.39%、7.14%、5.10%、13.27%、14.29%,未分型4株,占4.08%;96株拉丝实验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97.96%;K1型菌株携带rmpA、wcaG、aerobactin、kfu和allS毒力基因,K2、K3、K20、K54和K57型携带rmpA、aerobactin基因,K2型还携带wcaG、kfu、allS基因;9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46株,检出率为46.94%.结论宁波地区重症感染患儿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分型主要有K1、K2、K3、K20、K54、K57型,毒力基因有rmpA、wcaG、aerobactin、kfu和allS,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较高.
张杰吴军华陈杨福
关键词:血清分型耐药性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和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对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讨影响布洛芬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PDA早产儿为对象,所有患儿都给于布洛芬治疗,收集患儿相关临床资料,运用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17例诊断为PDA的早产儿,有效组173例,无效组44例,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总关闭率为79.7%。整个用药期间,所有患儿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Apgar评分、生后给药时间和给药体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各种如性别、是否小于胎龄、窒息或者呼吸窘迫、多胎、妊娠情况、是否使用利尿剂、伴有感染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有效组尿量/入量值高于无效组(P<0.05);给药后,两组尿量/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对用药前和给药首日的尿量/入量比值变化进行分类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治疗第1天/治疗前(尿量/入量)比值分布越小,关闭率越高(P<0.05),有效组患儿脑室内出血(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均低于无效组(均P<0.05)。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可显著增加PDA关闭率,改善心肺功能,进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布洛芬越早期给药治疗效果越好,且患儿的治疗效果与患儿成熟度和循环水平呈正相关。
叶朝辉姜林燕张杰吕勤
关键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布洛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