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符小文

作品数:20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9篇大豆
  • 11篇夏大豆
  • 11篇复播
  • 9篇土壤
  • 9篇复播大豆
  • 6篇施氮
  • 5篇轮作
  • 5篇干物质
  • 5篇干物质积累
  • 4篇滴灌
  • 4篇冬小麦
  • 4篇伊犁河谷
  • 4篇小麦
  • 4篇轮作体系
  • 4篇耕作
  • 3篇周年
  • 3篇光合特性
  • 3篇不同耕作
  • 2篇氮肥
  • 2篇氮量

机构

  • 20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作者

  • 20篇徐文修
  • 20篇符小文
  • 16篇张永杰
  • 6篇张娜
  • 5篇陈佳君
  • 4篇唐江华
  • 4篇陈传信
  • 2篇李亚杰
  • 1篇苏丽丽

传媒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新疆农业科学
  • 3篇核农学报
  • 3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土壤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0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种植方式对北疆滴灌复播大豆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以黑河45号大豆为材料,在新疆伊宁县研究滴灌条件下,同一密度不同株行距对复播大豆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设定5种行距×株距种植方式:A处理(30cm×6.0cm)、B处理(40cm×4.5cm)、C处理(60cm×3.0cm)、D处理[(15+30)cm×8.0cm]、E处理[(15+15+60)cm×6.0cm],结果表明,宽窄行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势均优于等行距处理。宽窄行处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高于等行距处理,尤以宽窄行处理D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最大,宽窄行处理D的最大积累速率最大,出现时间也最早,提前0.30~3.65d。宽窄行处理的单株荚数、粒数比等行距处理平均值增加了19.83%和12.83%。宽窄行处理D和处理E的产量分别是3 469.54、3 387.27kg/hm2,平均产量比等行距处理的平均值增加24.51%。本试验条件下,宽窄行种植是提高夏大豆产量的有效种植方式之一。
陈传信唐江华王娜符小文陈佳君苏丽丽杜孝敬徐文修
关键词:夏大豆
不同耕作措施对伊犁河谷夏大豆农田土壤碳排放、碳平衡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为探明北疆伊犁河谷滴灌条件下促进夏大豆增产增效且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适宜耕作措施,于2017年在滴灌条件下,设置翻耕(T)、深松(ST)、翻耕覆膜(TP)与免耕(NT)4种土壤耕作措施,研究4种耕作措施对北疆夏大豆农田土壤呼吸、碳排放量、植株固碳量、经济效益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均出现在花期至结荚期,各处理间夏大豆土壤呼吸速率、呼吸总量、植株固碳总量和产量均以翻耕覆膜最高,深松次之,并均显著高于翻耕与免耕,免耕最低;不同耕作措施夏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均表现为正碳平衡,在农业生产资料的各项投入中,均以灌溉用电的投入排碳量最高,占各处理的生产资料总排碳量的54.33%~65.24%,其中翻耕覆膜又因增加了地膜的投入,致使其农业生产资料排碳量和成本投入与其余3种处理呈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深松处理的经济效益与净碳吸收量最高,翻耕覆膜次之,使得碳的生产力、碳的经济效益、碳的生态效益均以深松最好,总体表现为ST>TP>T>NT;深松与翻耕覆膜均能够显著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固碳与增产增效。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产投入以及地膜的回收率,深松具有最大净碳吸收量、最优经济效益与碳效益值,可以优先作为该地区农田实现增产增效以及固碳增汇的耕作措施。
安崇霄张永杰杜孝敬符小文徐文修厍润祥房彦飞
关键词:耕作措施土壤呼吸碳平衡
周年土壤耕作组合对伊犁河谷冬小麦-夏大豆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周年不同土壤耕作组合对冬小麦-夏大豆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为选择有利于北疆冬小麦-夏大豆作物生长的土壤耕作组合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滴灌条件下设置裂区试验,主区为冬小麦播前土壤耕作,分别为深松(S)和翻耕(T)处理;副区为冬小麦收获后在冬小麦2种处理原区位上再分别采取翻耕(T1)、翻耕覆膜(TF)和免耕(N)3种土壤耕作处理。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新冬42号’,夏大豆品种为‘黑河45号’,测定其干物质和氮素含量以及产量。[结果]S处理比T处理能显著提高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使冬小麦增产9.58%,还能显著提升T1和N处理夏大豆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使夏大豆产量分别增加17.54%和24.67%;但STF与TTF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当秋季采取同一耕作措施时,TF处理的夏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显著高于T1和N处理,而且干物质积累总持续时间比T1和N处理分别延长5.27和11.65 d。[结论]秋季深松对冬小麦-夏大豆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优于翻耕,若考虑深松作业的周期性与高耗能性,也可以采取秋季翻耕与夏季翻耕覆膜的耕作组合措施。
安崇霄杜孝敬徐文修符小文黄红梅房彦飞
关键词: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氮素利用
伊犁河谷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对深松与留茬的响应被引量:2
2019年
探究北疆伊犁河谷地区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的生理指标及主要农艺性状对深松与冬小麦收获后留茬的响应。于2017年设置滴灌条件下翻耕(T)、深松50 cm留茬(S1)、深松50cm灭茬(S1P)、深松30 cm留茬(S2)与深松30 cm灭茬(S2P)5种土壤耕作处理,分析了上述5种不同耕作处理对北疆复播大豆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干物质与产量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翻耕或深松30 cm而言,深松50 cm可以有效促进群体叶面积指数,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进而增加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促进大豆增产。深松50 cm留茬,植株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以及干物质积累进一步有效得到提升,且获得较多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并保持较高的粒重,其产量比深松50 cm灭茬、翻耕、深松30 cm留茬与深松30 cm灭茬处理的分别高出9.92%、17.14%、23.96%和39.05%(P<0.05)。北疆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深松耕作方式宜采用深松50 cm留茬耕作措施。
安崇霄杜孝敬符小文张永杰徐文修房彦飞厍润祥
关键词:深松留茬复播大豆光合特性
不同水氮管理措施下复播大豆农田碳平衡被引量:6
2019年
为探究北疆伊犁河谷地区不同水氮管理措施对复播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提出有利于北疆复播大豆高产固碳减排的水氮措施,于2013年在伊宁县进行复播大豆水、氮二因素裂区试验,设置3000(W1)、3600(W2)、4200(W3)、4800(W4)m^3·hm^-24个灌水水平,0(N0)、150(N1)、300(N2)kg·hm-2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不同水氮组合对大豆固碳量及产量、农田生产资料碳排放量、土壤呼吸碳排放量和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W2、W3、W4灌水水平下,大豆总固碳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大豆总固碳量以W3N1处理最高,为13902.53 kg CO2·hm^-2,分别比低水低肥(W1N0)、高水高肥(W4N2)处理高出16.4%和6.5%;灌溉用电的碳排放量是农业投入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占生产资料总排碳量的58.0%~77.1%,其次为化肥,占生产资料总排碳量的6.0%~21.6%,且农田生产资料投入越多,生产资料总排碳量也越高;各处理复播大豆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吸收量均为正值,表现为固碳,且以W3灌水量下的平均净碳吸收值最高。综合考虑认为,灌水量为4200 m^3·hm^-2、施氮量为150 kg·hm^-2的水氮管理组合有利于大豆获得高产和高固碳量,提高农田净碳吸收量。
李玲李亚杰张永杰符小文杜孝敬徐文修
关键词:水氮管理复播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
冬小麦施氮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为揭示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后效影响,于2017-2018年在小麦季设置0、225、375和525 kg·hm^-2 4个施氮处理,分别记作CK、N1、N2和N3,采用稀释平板法和MPV稀释法研究冬小麦不同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季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具有显著的后效作用。随着麦季施氮量的增加,复播大豆产量、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及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麦季适宜的施氮量(N1、N2)更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总数的生长繁殖,优化菌群结构,提高后茬大豆产量;而过量施氮(N3)刺激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增加,降低大豆产量,加速土壤中氮素损失,降低氮肥利用率。综合考虑冬小麦季施氮量为375 kg·hm^-2时,复播大豆产量达到最高,平均为2 988.93 kg·hm^-2,两年大豆平均增产23.59%,并有利于改良后茬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调节土壤生态环境。本研究结果为周年轮作模式下后茬大豆合理施氮提供了理论依据。
房彦飞徐文修符小文张永杰杜孝敬张娜安崇霄
关键词:施氮水平复播大豆后效作用土壤微生物区系
周年施氮对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产量及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为探讨周年不同施氮组合对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及产量影响规律,于2017—2018年,在伊宁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开展大田试验,以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为研究对象,在前茬麦季设置4个施氮水平:0(N0)、104(N1)、173(N2)、242 kg·hm^(-2)(N3);后茬大豆设置3个施氮水平:0(S0)、69(S1)、138 kg·hm^(-2)(S2),研究周年不同施氮组合对两季作物收获后农田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无机氮残留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土壤NO3^(-)-N及NH4^(+)-N含量均在20~4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且N3的土壤NO3^(-)-N和NH4^(+)-N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4.65 mg·kg^(-1)和4.26 mg·kg^(-1),土壤NO3^(-)-N含量平均分别较N0、N1、N2增加了92.86%、44.69%和17.03%,土壤NH4^(+)-N平均依次增加了69.95%、26.10%和8.46%;而冬小麦施氮量越高,其土壤无机氮残留量越大,以麦季N3平均最高,为200.62 kg·hm^(-2)。此外,前茬麦季施氮还能影响后茬大豆土壤中NO3^(-)-N、NH4^(+)-N含量及无机氮残留量;夏大豆的土壤NO3^(-)-N和NH4^(+)-N含量也在20~4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且N3S2的土壤NO3^(-)-N、NH4^(+)-N含量及无机氮残留量最大,平均分别为18.61 mg·kg^(-1)、5.10 mg·kg^(-1)、258.36 kg·hm^(-2)。在麦季施氮173 kg·hm^(-2)时(N2),冬小麦产量最高,平均为7828.64 kg·hm^(-2),平均分别较N0、N1、N3增加35.45%、16.77%、6.26%;且在此基础上夏大豆当季再施氮69 kg·hm^(-2)时(S1),夏大豆获得产量最高,平均为2988.93 kg·hm^(-2),其周年总产量也达到最高平均,为10817.5 kg·hm^(-2)。综上所述,麦季施氮173 kg·hm^(-2),豆季施氮69 kg·hm^(-2)既有利于提高麦豆周年产量,又能减少土壤氮素的残留量,可为当地一年两熟制高效施氮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
房彦飞符小文徐文修刘文黄红梅张娜杜孝敬张永杰
关键词:土壤氮素
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对麦-豆轮作体系周年施氮量的响应
2023年
为了揭示周年施氮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后效及叠加效应,于2017—2019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麦–豆周年轮作体系下,设置不同施氮组合(麦季施氮0、104、173、242 kg/hm^(2),分别标记为N0、N1、N2、N3;复播大豆施氮0、69、138 kg/hm^(2),分别标记为S0、S1、S2),探究豆茬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土壤菌群结构和氮素生理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前茬麦季施氮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显著的后效;复播大豆不施氮条件下,麦季N2~N3施氮范围有利于增加豆茬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氮素生理群数量。在冬小麦不施氮条件下,当季豆茬施氮较不施氮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3大类微生物和氮素生理群数量,但豆茬施氮量较高反而显著降低氨化细菌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麦季各施氮处理与豆茬S1处理组合下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细菌与真菌比值(B/F)及放线菌与真菌比值(A/F),氨化细菌、固氮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基本均高于与S2处理组合,其中N1S1施氮组合下豆茬土壤放线菌数量、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B/F和A/F值达到最高,N2S1施氮组合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氨化细菌数量基本达到顶峰,当季施氮或周年施氮量过高则增加了土壤反硝化细菌数量,显著降低B/F、A/F值,对土壤3大类群微生物及其他氮素生理群数量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前茬小麦和后茬大豆适量施氮是维持土壤优势菌群的重要措施,周年氮肥的优化施用要充分考虑前、后茬氮肥的叠加效应。在本研究条件下,麦季施氮104~173 kg/hm^(2)(N1~N2),大豆季增施氮肥69 kg/hm^(2)(S1)的周年施氮量组合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良化土壤质量,对提高土壤肥力及维持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房彦飞徐文修唐江华符小文张永杰杜孝敬张娜安崇霄
关键词: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
种植方式对夏大豆鼓粒期叶片光合能力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选用黑河45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5.5×10~5株·hm^(-2)密度下,设置等行距:30 cm(A)、40 cm(B)、60 cm(C)和宽窄行:"15 cm+30 cm"(D)、"15 cm+15 cm+60 cm"(E)5种种植方式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夏大豆鼓粒期叶片光合能力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宽窄行处理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比等行距处理分别增加16.92%~72.22%,12.50%~69.23%,7.73%~34.80%,1.13%~33.88%,5.87%~47.70%。宽窄行处理的籽粒阶段积累量、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时间平均值也高于等行距处理平均值。宽窄行处理的产量均高于等行距处理,宽窄行处理的平均产量比等行距处理的平均值增产24.51%。因此,宽窄行是促进复播大豆产量提高的最佳种植方式之一。
陈传信唐江华陈佳君王娜符小文杜孝敬徐文修
关键词:夏大豆光合特性灌浆特性
施氮量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转运规律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2015-2016年连续两年在新疆伊宁县研究了施氮对夏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夏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呈先增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150 kg/hm^2水平(N1)最大,施氮300 kg/hm^2水平(N2)次之。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夏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盛荚期达到峰值,即N1处理为5.59,分别较N0、N2提高了49.07%、13.39%。施氮提高了夏大豆干物质的最大相对生长速率及快速增长持续时间,两年平均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均以N1处理最高为15.70 g/株,较N0处理高出40.32%;施氮处理的转运量及贡献率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且两年均以N1最高,转运量分别较N0、N2处理平均高53.33%、12.47%,贡献率分别较N0、N2处理提高了17.97%,4.23%。N1处理两年平均产量最高达2929.56 kg/hm^2,较N0、N2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提高29.42%、6.53%,且各处理产量差异显著。
符小文徐文修李亚杰陈传信杜孝敬陈佳君
关键词:施氮量干物质叶面积夏大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