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银屑
  • 1篇蛋白
  • 1篇调蛋白
  • 1篇银屑病
  • 1篇真菌病
  • 1篇真皮
  • 1篇真皮乳头
  • 1篇乳头
  • 1篇受体
  • 1篇双调蛋白
  • 1篇浓缩丸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生长
  • 1篇细胞生长因子
  • 1篇细胞株
  • 1篇马拉色菌
  • 1篇菌种
  • 1篇菌种鉴定
  • 1篇甲真菌
  • 1篇甲真菌病

机构

  • 2篇十堰市太和医...
  • 1篇十堰市太和医...
  • 1篇深圳市宝安中...

作者

  • 3篇王恒
  • 2篇缪泽群
  • 2篇张霞
  • 2篇康晓晶
  • 1篇李敏
  • 1篇景海霞
  • 1篇段德鉴
  • 1篇陈少秀

传媒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世界中医药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银屑平丸对银屑病急性期患者表皮组织VEGF、KGF和AREG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银屑平丸对银屑病急性期患者表皮组织双调蛋白(AREG)、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316例银屑病急性期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银屑平丸组。对照组口服阿维A、窄谱中波紫外线局部(或全身照射)及外用卤米松软膏,银屑平丸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服银屑平丸。采用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对病变皮肤评分;ELISA法定量测定治疗前后表皮组织中AREG、KGF和VEGF蛋白量;测定表皮微血管密度(MVD),流式细胞仪检测静脉血清体外培养人永生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银屑平丸组AREG、KGF、VEGF和PASI均显著降低,HaCaT细胞抑制率提高、S期细胞数降低,有效率为83.5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屑平丸通过降低表皮组织AREG、VEGF含量,抑制KGF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来减少表皮细胞角化和皮下组织血管新生,降低微血管的异常增生而达到治疗银屑病急性期的目的。
张霞康晓晶缪泽群王恒
关键词:双调蛋白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
丹槐银屑浓缩丸联合阿维A对银屑病患者VEGF及受体FLT-1、KDR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丹槐银屑浓缩丸联合阿维A对银屑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及其受体1(Fms related Tyrosine-1,FLT-1)、受体2(Kinase Insert Domain-contaning Receptor,KDR)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十堰市太和医院皮肤科2014年1月以前收治的102例银屑病为对照组,按入院先后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06例银屑病病例分为丹槐组、阿维A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免疫调节、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对症治疗,阿维A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病损表皮涂抹阿维A软膏,丹槐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丹槐银屑浓缩丸,联合治疗组同时加用阿维A及丹槐银屑浓缩丸。检测治疗前后表皮病变组织VEGF蛋白及VEGF-mRNA表达,VEGF、FLT-1、KDR、表皮变组织真皮乳头血管密度(Skin Tissue Dermal Papillary Vascular Density,MVD),静脉血T淋巴细胞,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3.79%,VEGF蛋白质及mRNA、FLT-1、KDR、MVD表达均及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与阿维A及丹槐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丹槐银屑浓缩丸可降低VEGF过度表达,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抑制病变组织皮下血管新生、重建,进而降低真皮乳头微血管的异常增生,阿维A抑制T细胞增殖介导的炎性反应,减轻银屑病的病理改变,两药联合应用起到协同作用,可增强疗效。
张霞康晓晶陈少秀缪泽群王恒
关键词:受体
马拉色菌致儿童甲真菌病的临床与实验室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对3例马拉色菌所致儿童甲真菌病进行菌种鉴定及临床分析。方法刮取病甲甲屑,经真菌镜检和培养确定为马拉色菌属。生化鉴定后提取DNA,利用通用引物内转录间隔区1和4(ITS1、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NCBI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仅有例3在沙堡培养基上长出少量不明菌落,根据孢子和菌丝形态,不能判断菌种类型。在含菜籽油培养基上,第3天开始均有白色菌落生长,第10天有乳白色酵母样菌落,荧光染色后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出芽孢子。生化鉴定结果显示:例1、2为糠秕马拉色菌,例3疑似球形马拉色菌。DNA扩增产物测序比对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其中例3为混合菌种。结论 3例儿童甲真菌病致病菌均有马拉色菌,其中2例为糠秕马拉色菌,1例为含有球形马拉色菌的混合菌种,且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一致。
罗亭段德鉴景海霞景海霞王恒王恒
关键词:马拉色菌菌种鉴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