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会
-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还原叶酸载体(RFC1)在结直肠中的表达、相关信号通路及其与患者预后关系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还原叶酸载体(RFC1)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相关信号通路及其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在癌症基因组图集(TCGA)数据库中分析RFC1基因在多种实体肿瘤及CRC中的表达情况。采用检索相互作用基因的搜索工具(STRING)建立RFC1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使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比较RFC1高、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期差异。使用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肿瘤学(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分析CR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RFC1的免疫组化表达水平及其表达部位。结果RFC1 mRNA在各种人类实体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并不明显。在CRC组织中,RFC1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但RFC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肿瘤分期无关。RFC1蛋白间的相互联系指数为119,平均蛋白间区域聚类系数为0.836,RFC1及其相互作用基因间存在明显的蛋白网络富集(P<0.05)。RFC1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于DNA复制、半保守复制维持端粒活性、DNA代谢过程、无差错翻译合成、参与DNA修复的DNA合成等;细胞成分主要富集于复制叉、染色体、核质、DNA复制因子C复合物、Ctf18类RFC复合物等;分子功能主要富集于DNA结合核酸结合、DNA结合受损、DNA活性、催化活性等。对于KEGG信号通路,RFC1主要富集于DNA复制、核苷酸切除修复、错配修复和恶性肿瘤发生等。RFC1高表达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其中两者在总生存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C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阳性表达呈现黄褐色颗粒状,均匀分布于细胞内,且在结直肠癌组织中RFC1大多为高或中表达,而在正常肠上皮中低表达。结论RFC1在CRC组织中表达升高,其高表达与CRC患者的总生存率降低有关。RFC1可作为CRC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物,并可能成为CRC治疗的潜在靶点。
- 张静会闫瑞振魏志斌王宝占
- 关键词:还原叶酸载体生物信息
- 凝血纤溶标志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 2020年
- 20世纪以来,诸多学者发现各种血栓形成标志物,并已被临床所应用,且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临床干预治疗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该文主要对凝血纤溶标志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凝血纤溶标志物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等。
- 张静会岳福仁
- 关键词:血栓性疾病
- 骨科伤口分泌物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骨科住院患者伤口分泌物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临床送检的1269份骨科伤口分泌物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K-B法做头孢哌酮/舒巴坦体外药敏试验,运用WHONET 5.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69例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共分离出细菌443株,检出率为34.91%,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59株(58.46%),革兰阳性球菌178株(40.18%),真菌6株(1.35%)。革兰阴性杆菌中阴沟肠杆菌43株(9.71%),大肠埃希菌38株(8.58%),鲍曼不动杆菌36株(8.13%),肺炎克雷伯菌25株(5.64%)、铜绿假单胞菌25株(5.64%)。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9株(17.8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9株(13.32%)。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未出现耐万古霉素菌株,对利奈唑胺和呋喃妥因耐药率均为0%。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结论伤口分泌物分离的细菌呈现多样化,耐药问题严重,临床医生应及时进行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伤口感染率。
- 张静会岳福仁
- 关键词: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耐药性
- 血流感染患者血小板参数动态变化及其预后价值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观察血流感染(BSI)患者血小板参数动态变化,并探讨其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感染科和ICU收治的136例BSI患者,其中死亡组34例。采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数据,计算入院24 h内SOFA评分,收集患者5个时间节点/段(入院当天、BSI发生当天、BSI后1 d、BSI后2~4 d、BSI后5~7 d)的血小板参数数据。按住院结局将患者分生存组和死亡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MPV/PLT比值(MPR)与BSI临床结局的关联,绘制ROC曲线评价MPR对BSI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动态数据显示,BSI发生后第1天,2组患者PLT均呈下降趋势,MPV均呈上升趋势;第2~4天,PLT逐渐回升,MPV逐渐降低;于第5~7天,生存组PLT回升至基线水平以上,MPV降至基线水平,而死亡组PLT持续在较低水平(P<0.01),MPV(P=0.011)和MPR(P<0.01)维持在较高水平。ROC分析显示,BSI后第5~7天MPR(MPR5~7 d)对BSI住院死亡具有中等预测价值(AUC=0.706;95%CI:0.605~0.795;P=0.014),联合入院SOFA评分能够提高预测效能(AUC=0.812;95%CI:0.720~0.88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SOFA评分后,MPR5~7 d与BSI住院死亡风险独立相关(OR=1.155;95%CI:1.023~1.305;P=0.020)。结论MPR5~7 d与BSI住院死亡风险独立相关,对BSI预后具有中等预测价值,联合基线SOFA评分能够提高预测效能。
- 岳福仁闫瑞振魏志斌宗晓龙张静会
- 关键词:血流感染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培养SOFA评分
-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4064份住院患者血培养标本经Bac T/ALERT 3D自动化血培养仪及配套血培养瓶培养,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及真菌ATB FUNGUS 3进行菌株鉴定和耐药性检测。结果血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共517株,检出率为12.72%,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86株(55.32%),革兰阳性球菌214株(41.39%),真菌11株(2.13%),革兰阳性杆菌6株(1.16%)。检出率位于前9位的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链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均为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结论血培养病原菌种类较多,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性差异较大,应及时监测血培养病原菌菌种及耐药性的变化,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减少不合理的经验性治疗。
- 张静会
- 关键词:血培养病原菌耐药性
- 一种化学实验用多个杯体同时清洗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化学实验用多个杯体同时清洗装置,包括底板,两个侧板中部之间设置有多个夹紧外壳,每两个夹紧外壳的侧壁上均通过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顶板上设置有曲轴,曲轴的两端通过支撑架连接在顶板顶面上,曲轴的一端还设置有...
- 岳福仁张静会魏志斌闫瑞振李铮
- 文献传递
- 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现状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6年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门急诊及住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现状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至12月临床送检的10724例各种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K-B法做头胞哌酮/舒巴坦体外药敏试验,运用WHONET 5.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724例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3085株菌株,鲍曼不动杆菌151株,其中49株(32.45%)为多重耐药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广泛耐药,氨曲南、氨苄西林、头孢替坦、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林、呋喃妥因的耐药率高达100%,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大于60%;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1.32%)。结论我院分离出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比例较高,部位以下呼吸道多见,该菌对抗生素耐药形势严峻,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现状及耐药性,加强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 张静会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
- 一种用于保护内部标本的生物安全柜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保护内部标本的生物安全柜,包括下安装座,下安装座通过安装槽连接下护罩,下护罩顶部设有连接套,连接套顶部开设有连接槽,连接槽通过密封头连接上护罩,密封头设于上护罩底端,上护罩下部设有密封压盖,上护罩...
- 张静会岳福仁
- 文献传递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小板参数特征及其生理病理意义被引量:3
- 2021年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致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重症COVID-19患者多表现为高炎症、高凝状态,抗炎、抗凝治疗是临床集束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小板兼具生理止血和免疫调节功能,在炎症-血栓正反馈调节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诸多临床研究发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反应性、血小板微粒、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物等参数与COVID-19严重程度和预后存在关联。研究发现,血小板直接或间接参与COVID-19的病理进程,抗血小板治疗有望成为COVID-19的辅助治疗手段。该文对COVID-19患者血小板参数特征进行综述,并探讨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 闫瑞振张静会田瑞丽魏志斌毛索南措岳福仁宗晓龙
- 关键词:血栓血小板巨核细胞抗血小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