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群

作品数:103 被引量:654H指数:15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3篇生物学
  • 13篇农业科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医药卫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7篇细胞色素B
  • 16篇控制区
  • 15篇线粒体控制区
  • 15篇近海
  • 14篇中国近海
  • 12篇系统发育
  • 12篇基因序列
  • 10篇系统学
  • 10篇基因
  • 10篇基因序列分析
  • 9篇鱼类
  • 8篇线粒体
  • 7篇遗传多样性研...
  • 7篇线粒体细胞色...
  • 7篇RNA二级结...
  • 6篇遗传多样性分...
  • 6篇球形棕囊藻
  • 6篇棕囊藻
  • 6篇细胞色素B基...
  • 6篇DNA条形码

机构

  • 98篇暨南大学
  • 8篇中山大学
  • 4篇广东药学院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香港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环境保护部华...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国务院
  • 1篇中国长江三峡...
  • 1篇云南省石林县...
  • 1篇澳门自来水股...
  • 1篇中国长江三峡...

作者

  • 102篇章群
  • 11篇韩博平
  • 10篇曹艳
  • 10篇赵爽
  • 9篇乐小亮
  • 9篇谢数涛
  • 9篇吕金磊
  • 9篇马奔
  • 8篇杨泽民
  • 8篇钱开诚
  • 8篇薛丹
  • 7篇任岗
  • 7篇黄小彧
  • 7篇施苏华
  • 6篇司从利
  • 6篇刘海林
  • 6篇陈孝银
  • 6篇谢秋玲
  • 6篇陈迪
  • 5篇黄椰林

传媒

  • 24篇生态科学
  • 14篇海洋渔业
  • 12篇广东农业科学
  • 5篇海洋科学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海洋通报
  • 2篇湖泊科学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生物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11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肇庆星湖浮游生物及其与水质的关系被引量:27
2000年
1996年4月至1997年8月对广东肇庆星湖5个子湖泊的浮游生物进行6次调查.观察到浮游藻类82种,浮游动物中轮虫56种,枝角类19种,桡足类19种.不同子湖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及其季节变动均有不同.对星湖水生生物的分析可以得出,各子湖水质优劣程度为中心湖>青莲湖>里湖>波海湖.
陈菊芳王朝晖江天久章群杞桑齐雨藻
关键词:星湖浮游生物水质生物类群生态系统采样
大黄虫庶虫丸抑制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探讨破血逐瘀经典方剂“大黄虫庶虫丸”对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乙型慢性肝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大黄虫庶虫丸,对照组使用甘利欣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透明质酸(HA)、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蛋白(L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与球蛋白比(A/G),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血清LN、Ⅳ型胶原、ALT、AST均显著下降(P<0.01),但治疗组LN、Ⅳ型胶原水平下降较之对照组更明显(P<0.05),而对于ALT、AST,两组治疗后无差异;另经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A、PCⅢ水平下降(P<0.01),A/G水平升高(P<0.01),而对照组的血清HA、PCⅢ、A/G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黄虫庶虫丸对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陈孝银李恩庆沈强章群孙立徐云生
关键词:肝硬化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马鲅科鱼类DNA条形码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为明确中国马鲅科(Polynemidae)鱼类的分类地位,测定了中国7省10个地点马鲅科鱼类3属5种33条COI基因5′端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5属16种41条同源序列,共分析了6属20种马鲅科鱼类DNA条形码。结果显示,20种鱼类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9.6%,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9%的22倍;其中14种形成了单系分支,支持其物种有效性。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和多鳞四指马鲅(E.rhadinum)种间遗传距离(16.0%)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1.2%)的13倍,支持将二者作为2个独立物种的分类处理。多鳞四指马鲅种内遗传距离(2.3%)大于2%,形成了2个自展数据支持率为99%的分支,分支间遗传距离(4.8%)是分支内平均遗传距离(0.1%)的48倍,表明在中国沿海分布的多鳞四指马鲅有可能存在2个亚种或隐藏种。黑斑多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tarius)与马达加斯加多指马鲅(P.malagasyensis)外部形态极为相似,种间遗传距离仅为1.0%,且在分子系统树上镶嵌混杂为一支,仅根据分子数据结果,推测二者可能为同一物种;但由于没有可检视的标本,也不能排除GenBank序列种名注释中形态鉴定出错的可能。马伦氏多指马鲅(P.mullani)与七丝指马鲅(Filimanus heptadactylus)也混为1支,分支内遗传距离仅为0.1%;如果不是GenBank序列种名注释出错,则二者应为同一物种。GenBank序列中来源于北部湾的六丝多指马鲅(P.sexfilis),则可能是黑斑多指马鲅的错误鉴定。
王业磷章群邓春兴徐示裴丽梅黄志基罗纯
关键词:DNA条形码COI基因
中国近海细鳞鯻线粒体控制区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分析,研究采自中国南海及东海5个群体102尾细鳞鯻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在962 bp序列中有205个变异位点,其中135个为简约信息位点,共定义102个单倍型。中国近海细鳞鯻总体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特征(Hd=1.000,Pi=0.022),其中博鳌最高(Hd=1.000,Pi=0.028),平潭最低(Hd=1.000,Pi=0.014)。不同地理群体间无明显分化,基因交流频繁(Fst=-0.014—0.041,P>0.05);中性检验均为显著负值,推测在16.9万年—5.06万年前,即中-晚更新世出现种群扩张。系统邻接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均出现3个显著分化的谱系(谱系间Fst=0.508—0.698,P<0.001;净遗传距离Da=0.024—0.031),且各谱系中均有不同地理来源的群体。3个谱系间分歧时间大约在1.07百万年—0.24百万年前,推测可能是更新世冰期边缘海的出现导致群体隔离而产生分化。谱系A(Lineage A)包含85.3%的个体,其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Hd=1.000,Pi=0.012),其中平潭最高(Hd=1.000,Pi=0.014),合浦最低(Hd=1.000,Pi=0.010);群体间Fst在-0.021—0.068之间,P>0.005;AMOVA分析显示只有1.97%的变异来自于种群间,表明群体间也无明显分化;中性检验均为显著负值,推测在25.4万年—7.6万年前出现种群扩张。中国近海细鳞鯻主要受到中-晚更新世海侵和海退的影响而出现种群扩张使得谱系间发生二次接触,最终形成具有显著谱系结构但无地理分化的情况。
杨喜书章群薛丹吕金磊黄镇宇卢丽锋
关键词:线粒体控制区种群结构
一株海洋藻类的分子鉴定及分类被引量:6
2003年
海洋藻类种类繁多,由于形态的易变性和生活史的复杂性,传统的形态分类往往十分困难。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使DNA分子成为区分物种的有效手段,成功地解决了许多疑难藻种的分类鉴定问题。本研究测定和比较了一株海洋藻类ST3的18s rDNA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序列长度为1733bp,通过与GenBank中序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藻株ST3属于硅藻门海链藻目,与骨条藻属的亲缘关系较海链藻属为近,但与骨条藻属遗传距离远大于骨条藻属种间差异,说明ST3可能是硅藻门海链藻目新的藻属。18s rDNA可用于海洋藻类分子分类与鉴定。
陈丽芬章群谢秋玲骆育敏许忠能刘宁宁聂湘平
关键词:海洋藻类分子鉴定基因核苷酸序列
金缕梅亚科ITS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被引量:12
2001年
根据金缕梅亚科 2 2属 (活塞花属 Embolanthera除外 )代表种的 nr DNA ITS序列数据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合形态解剖证据 ,金缕梅亚科可分为 3个族 ,即 1木族Loropetaleae Zhang trib.nov.,包括蜡瓣花属 Corylopsis、Maingaya、Matudaea、活塞花属、四药门花属 Tetrathyrium和木属 L oropetalum;2 Dicorypheae Zhang trib.nov.,包括毛枝花属 Trichocladus、Dicoryphe、Neostrearia、Ostrearia、N oahdendron、秀柱花属 Eust igma、牛鼻栓属 Fortunearia、山白树属 Sinowilsonia、Molinadendron;3金缕梅族 Hamamelideae,包括Fothergilla、金缕梅属 H amamelis、Parrotiopsis、水丝梨属 Sycopsis、Parrotia、银缕梅属 Sha-niodendron、蚊母树属 Distylium和拟母树属 Distyliopsis。
章群施苏华黄椰林张宏达
关键词:NRDNAITS系统发育
中国胶州湾赤潮异弯藻rDNA ITS区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测定了采自中国胶州湾赤潮异弯藻X2藻株18S rDNA ITS区基因序列,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37条同源序列,分析序列特征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发现534 bp序列中有可变位点16个、简约信息位点1个,可变位点和简约信息位点分别占全序列的3.0%和0.19%,序列间相似性为97%,A+T含量(47.8%)略小于C+G含量(52.2%)。在分子系统树上,全部序列聚类在一起,遗传距离在0.0000~0.0242之间,说明全部赤潮异弯藻遗传多样性极低。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和繁殖受到外界环境因子的较大制约,而人为因素如船只压舱水等则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
黎瑞宝章群马奔邓春兴
关键词:赤潮RDNAITS
中国南海康氏马鲛线粒体COI序列遗传变异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在测定的采自广东饶平、阳江和广西东兴海域的62尾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线粒体COI基因711 bp序列中,共检测到26个变异位点,18个单倍型,总体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Hd=0.808±0.040)和低核苷酸多样性(π=0.004 0±0.000 6)的特点。邻接树上出现了3个分支,分支间Fst为0.811-0.833且P〈0.001,Nm为0.1-0.117;AMOVA分析显示分支间遗传变异占82.61%。表明3个分支间分化程度高,推测分歧时间为(89-22.67)万年前中更新世时期,可能原因是受到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影响。但分支内与分支间都有不同地理来源的个体,没有出现明显的地理聚群;不同地理群体间Fst为-0.027-0.066,Nm均大于4或小于0;群体内个体间变异为96.34%。均表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遗传分化程度并不高。3个分支中Clade A分支经历过种群快速扩张事件,可能是末次冰期期间康氏马鲛进入外海并受洋流及生存空间改变的影响。
曹艳章群宫亚运吕金磊杨喜书
关键词:种群结构
关于中国香鱼分类地位的线粒体DNA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测定了辽宁和广东香鱼的Cytb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日本和韩国香鱼分子数据合并比较。结果表明11尾香鱼402个碱基序列中变异位点8个,信息简约位点有2个,A+T与G+C含量分别为51.4%和48.6%,转换/颠换比为4.9。运用Kimura-2parameter模型,采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发现中国香鱼与日本和韩国香鱼聚类在一起,不同地理种群的香鱼均未单独分群,表明中国和日、韩香鱼亲缘关系相当近。根据日、韩香鱼的地理分布,推测所分析的辽宁和广东种群可能亦为香鱼指名亚种,但该推论尚需与琉球香鱼亚种的序列进行比较后才能确定。研究虽未发现辽宁香鱼和广东香鱼间存在明显的种群结构差异,但由于中国海域辽阔,生境多样,中国沿海是否会有其它种下群体发生,则需要采用进化速度适中的线粒体和核基因标记,对中国香鱼不同的地理种群进行广泛的大样本分析来确定。
陈泉梅鲁延付章群
关键词:香鱼细胞色素B
石鲈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兼论髭鲷属的分类地位被引量:6
2007年
通过线粒体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子标记,分析了石鲈科7属15种鱼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并通过对部分种类16SrRNA基因片段的RNA二级结构的分析,对髭鲷属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5种石鲈科鱼类分为3个类群,石鲈属Haemulon、Xenistius和Anisotremus属组成类群1,矶鲈属和胡椒鲷属组成类群2,髭鲷属组成类群3;在亲缘关系上类群1和类群2较近,它们与类群3相对较远;在遗传差异上,髭鲷属与其它6个属的遗传差异接近甚至超过其与外类群笛鲷科、鲷科和隆头鱼科种类的遗传差异。在NJ和MP系统发育树中,髭鲷属与外类群笛鲷科、鲷科和隆头鱼科种类聚集在一起,石鲈科鱼类未能构成单一分支类群;同时,横带髭鲷为代表的髭鲷属鱼类16SrRNA基因长度74bp的基因片段的RNA二级结构与其余石鲈科种类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因此,研究结果支持将髭鲷属从石鲈科中独立出来形成髭鲷科Haplogeniidae的观点。
任岗章群
关键词:线粒体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RNA二级结构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