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萍
-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网络协商民主的发展与完善被引量:4
- 2011年
- 网络协商是协商民主在新时期的重要实现形式,公民可以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近似地"实践协商民主的理想。鉴于网络协商民主中参与主体身份的开放、地位的平等、话语权的开放及网络本身的即时性等特征,公民参政的途径得以扩大,参政的热情和能力得以提高,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的公民参政逐步走向成熟,并最终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网络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正视这些缺陷,并通过进一步加大互联网硬件设施建设、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促使政府自觉发挥在网络协商民主中的功能等举措,使网络协商民主最终成为当前实现民主治理应该选择的方式之一。
- 王艳萍王平
- 公共行政的逻辑证明与历史演进——基于社会契约论的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公共行政基于社会契约而产生,由此对公共行政的存在进行逻辑证明,也就转换为对社会契约的存在进行论证。人类具有平等的权利及人的片面性、非自足性决定了社会契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处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立场的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能力和认知信心不一样,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分野,同时也导致了公共行政的二元分化。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未来社会,公共行政在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历史复归。这个历史复归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同时,公共行政自身也存在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演进逻辑。
- 王艳萍王平
-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历程解读被引量:1
- 2013年
- 政治文明是个系统工程,它由文明的政治理念和文明的政治制度共同构成。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倾向于政治理念文明的建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倾向于政治制度文明的建设。而邓小平以后的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开始自觉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理念文明的有机结合,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之新局面。
- 王艳萍
- 关键词:政治文明
- 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被引量:2
- 2002年
- 当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时代。面临着这一趋势带给我们的种种困境,就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因此,“回到马克思”已成为当今人们的普遍共识。重新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其中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对于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其科学的方法论来解读现实问题,其意义尤为深远。正如马克思早年的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两个论述就为我们今天研究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这一视角的科学理解和深层把握将引领我们这批时代的“弄湖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未来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 王艳萍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方法论
- 安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2004年,中央决定在全国部分农村地区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试点。安徽省芜湖市被国家确定为试点市,同年,定远县也被安徽省确定为试点县。2005年,试点工作在全国普遍推广,惠及安徽省的各个县市。本课题组对部分试点县进行实地调研,综合其他材料对安徽省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 王艳萍
- 关键词:奖励扶助
- 浅析生存哲学转向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 2006年
- 当代中国,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向生存本身,关注似有所闻而又感到陌生的生存哲学。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剖析生存哲学转向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进而论证生存哲学对于创造中华独特的生存智慧,构建本国生存方式的合理性的现实意义。
- 王艳萍
- 关键词:生存哲学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案例教学被引量:2
- 2011年
- 案例教学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来说,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这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为主线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展现了它强大的优势和功能。然而,案例教学在具体运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 王艳萍
-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
- 当代中国的生存哲学
- 本文把研究视点投向了当代中国许多人似有所闻而又感到陌生的一种哲学——生存哲学。通过阐释生存哲学的核心范畴,进而使生存的意义得以澄明;在探讨生存哲学学理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思想;论述了生存哲学在全球...
- 王艳萍
- 关键词:生存哲学
- 文献传递
-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2011年
-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3种政治文明:臣民社会(古代社会)政治文明、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明以及公民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以市民社会政治文明摧毁臣民社会政治文明,以公民社会政治文明取代市民社会政治文明,这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途径。
- 王艳萍
- “市镇村体制”下实现城乡和谐的路径探析
- 2010年
-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县乡村体制"正逐步向"市镇村体制"演变,这种演变的内在合理性从根本上言之在于改革开放让我国国力大增,从而有能力把"县乡村体制"改造成"市镇村体制"。要根据"市镇村体制"的四大功能即发展功能、服务功能、文化育民功能和民主法治功能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根据"市镇村体制"统一规模地来设计和谐统一的城乡运行制度,推进我国城乡统一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和谐。
- 王艳萍
- 关键词:城乡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