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静

作品数:92 被引量:550H指数:1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9篇污染
  • 28篇地下水
  • 15篇水污染
  • 13篇污染物
  • 11篇水污染物
  • 11篇人工回灌
  • 11篇回灌
  • 9篇总量控制
  • 8篇垃圾
  • 6篇渗滤
  • 6篇渗滤液
  • 6篇水处理
  • 6篇水质
  • 6篇污水
  • 6篇减排
  • 5篇有机污染
  • 5篇生物降解
  • 5篇水环境
  • 5篇水资源
  • 5篇排污

机构

  • 47篇吉林大学
  • 38篇中华人民共和...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上海市地质调...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武汉科技大学
  • 2篇长春工程学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沈阳地质矿产...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吉林建筑工程...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北京市城市规...

作者

  • 92篇张文静
  • 22篇吴悦颖
  • 13篇叶维丽
  • 11篇赵勇胜
  • 11篇苏小四
  • 10篇刘雅玲
  • 8篇王东
  • 8篇王强
  • 7篇文宇立
  • 6篇刘晨峰
  • 6篇韦大明
  • 6篇林学钰
  • 6篇何海洋
  • 5篇陈岩
  • 5篇焦珣
  • 5篇陈朱蕾
  • 5篇丁贞玉
  • 5篇宋宝华
  • 4篇谷小溪
  • 4篇王寒梅

传媒

  • 13篇环境污染与防...
  • 10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世界地质
  • 3篇科技创业月刊
  • 3篇节水灌溉
  • 2篇环境工程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水文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保护
  • 2篇给水排水
  • 2篇长江科学院院...
  • 2篇水资源保护
  • 2篇2017中国...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四川环境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化工环保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24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基于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统,包括太阳能供电单元和地表水质监测单元,所述太阳能供电单元的输出端与地表水质监测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地表水质监测单元的输出端与系统管理平台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张文静韦大明丁贞玉王东吴悦颖
文献传递
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被引量:40
2014年
针对我国在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储备不足的问题,提出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方法应遵循逐级筛选、分类分级评价的思路,突出对不同尺度的控制,将区域地下水尺度划分为区域(流域、平原)、局部地区(城市、单元)和场地(水源地、污染场地)3个层次.通过分析区域地下水环境中风险源—受体—危害分析—生态终点的暴露响应途径,提出适宜大尺度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的评价方法;选用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表征区域污染源,以地下水水质以及供水量变化为生态终点,采用相对风险模型分析大尺度区域环境风险.针对大尺度区域内高环境风险区,采用源—路径—受体控制模型建立城市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理论模型,并结合当地污染源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质现状进行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针对局部地区的高污染风险区,基于健康风险评价理论,突出水质安全保障,确定小尺度场地地下水健康风险的内涵与评价方法,提出场地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流程采用过程模拟方法确定污染物在包气带—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定量分析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下辽河平原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高环境风险区位于沈阳浑河冲洪积扇区域,而细河是区域内地下水高健康风险区,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滕彦国左锐苏小四王金生苏洁李仙波张文静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风险污染
一种兼顾水质目标和成本投入的流域减排措施优化方法被引量:1
2015年
综合考虑断面水质及治污成本,构建流域治污减排措施优化模型,分析单位污染物去除成本与断面水质改善间的关系,并以承德市武烈河流域治污减排优化为例,绘制治污减排措施优化曲线,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在达到流域水质要求的情况下,优化后,治污减排项目由34项缩减到22项,平均单位COD去除成本由1.44万元/t下降到0.65万元/t,同时实现了流域水质达标和降低投入成本的要求。
韦大明张文静陈岩郭黎卿赵琰鑫白辉
关键词:流域治污减排
中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特色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中国水环境管理的重要制度。阐述了美国、日本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特色和发展历程,详细梳理了中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发展变化情况,系统概括了"十二五"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实施体系,并在对比各国总量控制特点后,分析了中国总量控制的特点。
张文静王强吴悦颖叶维丽文宇立刘雅玲
关键词: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硝基苯在傍河地下水源地迁移转化的模拟实验被引量:2
2007年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傍河地下水源地为主要模拟对象,进行了硝基苯迁移转化的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吸附与生物降解作用是影响硝基苯在含水层中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淤泥介质对硝基苯的除去能力较高,砂砾介质对硝基苯的除去能力相对较弱。实验过程中,从进水口至出水口的各取样点依次出现硝基苯浓度峰值,并且随着硝基苯迁移路径的延长其浓度峰值相应变小。硝基苯的浓度峰值在含水介质中的持续时间并不很长,但由于硝基苯解吸附作用的存在,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存在较为明显的拖尾现象。
张文静林学钰张兰英苏小四仲建强吴晓芳
关键词:硝基苯
城市生态学基本概念与研究进展浅析被引量:1
2009年
文章基于现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从现代城市发展的困境的角度出发,以复合生态系统的视角审视城市的结构、功能和演替,浅析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尺度与方法及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工程设计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张文静
关键词:城市生态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
一种受污染岩溶水修复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受污染岩溶水修复装置,包括飘浮装置、太阳能电池、空气泵、空气导管、微生物群落管、承重绳、千斤坠,所述空气泵和太阳能电池直接固定到飘浮装置上面,空气导管一端部穿过飘浮装置中部的通孔并与空气泵的出口连接,空...
丁贞玉陈坚张文静朱岗辉张昭昱
文献传递
纺织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量的关键影响要素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分析了2005—2012年纺织行业单位产品的用水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排放浓度的变化趋势,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各要素与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2年中国纺织行业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显著下降,2012年COD和氨氮的排放强度分别为5.93、0.41kg/t,相比2005年分别下降了51.9%和39.7%。与纺织行业COD排放量变化最为密切的指标是单位产品的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品取水量与单位产品COD排放量,说明纺织行业生产工艺的提升对行业COD排放量的降低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与氨氮排放量变化最为密切的指标是单位企业产品产量、氨氮平均排放浓度与总量类指标,说明企业规模、末端治理工艺与氨氮排放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刘雅玲王强吴悦颖张文静
关键词:纺织总量控制
基于MAROS平台的地下水污染监测网优化设计被引量:5
2013年
以东北地区某石油烃污染场地为例,在充分掌握研究区内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相关污染监测数据的基础上,以最优化监测决策支持系统——MAROS为平台,对研究区内现有地下水污染监测网进行优化设计。在阐述数理统计方法、Delaunay方法以及修正的CES方法原理的基础上。分别对区内单井浓度变化趋势和监测网系统污染物质量的空间矩特征、监测井的冗余性以及单井监测频率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基于MAROS平台优化结果,并结合现有地下水污染监测网中取样点的冗余性、空间分布以及监测频率的有效性的分析,提出了该研究区的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分析了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现有地下水污染监测网中可以去除5口监测井,并根据每口井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及其冗余性调整为一年四次、一年一次、两年一次或不监测,进一步提高区内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的监测效率、降低监测费用,并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郭永丽张文静滕彦国
关键词:优化设计
顶部通风在渗滤液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通过对比实验,对顶部木屑层通风和添加活性污泥实现渗滤液循环原位脱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纯的渗滤液循环,在垃圾体顶部添加的木屑层中通风可以有效地解决渗滤液循环中NH+4N的积累问题,NH+4N的去除率达到77.83%,同时也将CODCr去除率提高了14.46%;在木屑层中加入活性污泥并通风不仅通过提高反应体系内的C/N比改善了微生物的生长环境,还向反应体系内引入了微生物,相比于顶部木屑层通风的渗滤液循环,其NH+4N的去除率提高了13.73%,CODCr的去除率提高了10.64%.
张文静赵勇胜孙景刚宋宝华
关键词:渗滤液循环活性污泥脱氮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