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 作品数:20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山东省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被引量:2
- 2023年
- 山东省夏季主要大气污染物为臭氧(O_(3)),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作为O_(3)生成的重要前体物,其排放量的准确计算将在大气污染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山东省9个优势树种降雨前后的BVOCs排放速率和相关气象因子进行实地监测,采用G95光温模型-遥感叶生物量校正法,结合树种蓄积量信息,计算得到山东省BVOCs排放总量.结果表明:(1)山东省2021年BVOCs总排放量为256837.21 t,排放物质以异戊二烯(25.75%)和含氧VOCs(36.61%)为主,单萜烯(18.20%)、倍半萜烯(5.83%)和其他VOCs(13.61%)相对较少.(2)森林和农田是主要的BVOCs排放源,排放量占比分别为58.81%和32.07%.(3)BVOCs排放量较大的4个城市分别为临沂市(11.92%)、潍坊市(9.81%)、济南市(9.53%)和烟台市(9.09%).(4)针叶树种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赤松(Pinus densiflora),阔叶树种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杨树(Populus tomentosa)、栎树(Quercus mongolica)、柳树(Salix babylonica)7个树种BVOCs排放速率在降雨后均显著降低,降幅在20.71%~93.94%之间.研究显示,山东省夏季BVOCs排放量较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降雨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植被BVOCs排放量,夏季O_(3)污染高发期可通过人工降雨或洒水降低O_(3)前体物浓度,削减O_(3)生成.
- 赵丹青伦小秀王强吴鞠王璇冯如帆
- 关键词:排放量降雨影响
- 新型含氧空位钴基催化剂的制备及甲苯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 对于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VOCs催化氧化的催化剂,其活性和热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报道了由LDH前驱体合成的含有大量氧空位的CuCoFeO混合金属氧化物可以作为一种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甲苯氧化催化剂。系统地...
- 黎哲高艳珊王强
- 关键词:类水滑石氧空位DFT计算
- 我国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不仅能够提供大气污染物排放源的基本信息,助力大气污染防治决策的制定,还能为空气质量模式模拟提供基础数据。排放清单的准确性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大气污染治理决策的有效性及模型建模的准确性,因此一份准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在大气污染防控工作中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我国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研究现状,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方法、不同尺度排放清单研究现状以及排放清单评估方法三个方面,同时提出我国排放清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减污降碳”防治需求,分别从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相结合,制定统一的减污降碳政策、建立即时更新的排放因子库、统一规范排放清单编制体系、统一各地精细化排放清单以及构建更精准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等方面对我国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黄浩瑜高艳珊王强
- 关键词: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排放因子不确定性
- 聊城市2020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为准确掌握聊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加强大气污染管控,本文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聊城市2020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020年聊城市SO_(2)、NO_(x)、CO、VOCs、NH_(3)、PM_(10)、PM_(2.5)、BC、OC排放量分别为11.70×10^(3)、61.28×10^(3)、285.19×10^(3)、28.43×10^(3)、66.87×10^(3)、47.83×10^(3)、17.15×10^(3)、0.751×10^(3)、1.07×10^(3)t.其中,SO_(2)最大排放源为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64.96%),移动源为NO_(x)排放第一大源(71.27%),CO排放主要来源于工艺过程源(45.71%)和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32.88%),VOCs的主要排放源为溶剂使用源(37.11%)与工艺过程源(22.86%),农业源作为NH_(3)的主要排放源(87.65%),主要由畜禽养殖贡献.PM_(10)与PM_(2.5)的主要排放源为扬尘源(62.02%)、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17.88%)和工艺过程源(17.29%),BC和OC的主要排放源分别为移动源(90.79%)和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65.09%).空间分布结果显示,聊城市除NH_(3)以外的污染物高排放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东昌府区与茌平区,而NH_(3)高排放区域则主要分布在农业较为发达的冠县和莘县.为尽可能地降低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需要在后续工作中优化活动水平数据质量,建立本地化排放因子数据库,为聊城市空气质量模拟预测与污染治理决策提供数据基础与科学支撑.
- 黄浩瑜高艳珊伦小秀伦小秀彭娜娜黄亮冯如帆李万勇菅月诚王强
- 关键词:排放清单大气污染物人为源排放特征
- 生物炭基固体胺材料的制备及CO_(2)吸附研究进展
- 2023年
- 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被认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兜底技术。在传统工业烟气CO_(2)捕集工艺中,第一代液胺吸收技术发展成熟,但存在再生能耗高等问题。本文围绕第二代生物炭基固体胺吸附法,对吸附剂的制备及改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着重介绍了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与有机胺的作用规律及对合成固体胺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此外还展望了生物炭基固体胺在工业烟气CO_(2)捕集的应用前景,旨在为我国固体胺基CO_(2)吸附材料的开发提供助力。
- 沈君儒赵世熙王磊明黄亮王强
- 关键词:生物炭生物质
- 聚砜-聚酰胺正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优化被引量:2
- 2017年
- 采用相转化的方法制备聚砜支撑层,在其表面进行界面聚合得到聚砜-聚酰胺正渗透复合膜。系统研究了聚砜浓度、溶剂比例、支撑层厚度对膜性能的影响,并且优化了测试条件(如:膜面流速、错流方向、原料液温度以及驱动液浓度)。结果表明,在聚砜含量为w=12%、NMP与DMF质量比为3∶1、刮膜厚度为150μm、膜面流速为2.47 cm/s、反向错流方式下,聚砜-聚酰胺正渗透膜性能为:FO模式下,水通量为12.69 L/(m^2·h),反向盐通量为5.55 g/(m^2·h);PRO模式下,水通量为21.48 L/(m^2·h),反向盐通量为9.18 g/(m^2·h)。此外,原料液温度升高和驱动液浓度增加有利于提高膜的性能。正渗透复合膜的形貌和表面粗糙度通过SEM和AFM进行表征。
- 逯鹏梁帅周团团梅雪怡王强
- “双碳”背景下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做出了“双碳”目标的承诺。目前,我国尚未从根本上解决PM_(2.5)污染问题,与此同时,O_(3)污染逐渐加剧,各地PM_(2.5)和O_(3)复合污染事件频发。因此,持续改善PM_(2.5)和O_(3)污染问题对保护人民健康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PM_(2.5)污染问题,本文概述了NO x和NH 3排放以及二次有机气溶胶对PM_(2.5)污染的影响;同时,总结了当前排放源(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气象要素(温度、相对湿度、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和边界层高度等)对O_(3)污染影响的研究,为改善我国O_(3)污染以及制定减排策略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撑。此外,综述了我国在PM_(2.5)和O_(3)复合污染区域研究、化学影响机制以及协同减排等方向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空气质量改善以及“双碳”背景下PM_(2.5)和O_(3)复合污染的协同治理提供相关参考和指导。
- 菅月诚彭娜娜高艳珊王强
- 关键词:大气治理协同治理
- 类水滑石衍生金属混合氧化物在汽车尾气NO_x存储/还原催化剂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7年
- 汽车尾气NO_x污染物的排放,不仅是造成城市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而且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类水滑石衍生NSR催化剂体系由于其优越的NO_x存储性能、热稳定性和抗硫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为促进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综述了类水滑石类催化剂应用于NSR技术的原理及研究成果,重点总结了化学组成、碱金属负载、贵金属负载、煅烧温度等因素对NO_x存储还原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类水滑石类催化剂应用于NSR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王强薛天山杨若研高艳珊
- 关键词:层状化合物煅烧温度
- MgO熔融盐改性及中温吸附CO2的机制效能研究
- 全球变暖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全球性气候问题,二氧化碳(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高达 55%,减少CO2 的排放是控制"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绝大部分CO2 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所以工业源CO2 ...
- 高婉琳王强
- 关键词:温室气体熔融盐
- Li_(4)SiO_(4)基CO_(2)吸附材料研究进展与趋势被引量:2
- 2022年
-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温室气体排放量随之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在所有温室气体中,CO_(2)占比最多、贡献最大,被认为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人为排放的CO_(2)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的燃烧,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增加植物碳汇等措施外,对工业排放的CO_(2)进行捕集封存必不可少。目前限制CO_(2)捕集和分离工艺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成本过高,为解决该问题,开发第2代低能耗固体CO_(2)吸附材料对推动工业源CO_(2)减排具有重要意义。Li_(4)SiO_(4)凭借较高的吸附容量、较低的再生能耗和成本在高温CO_(2)捕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推进Li_(4)SiO_(4)材料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工艺中的应用,综述了Li_(4)SiO_(4)基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合成方法及合成条件对Li_(4)SiO_(4)材料的影响,论述了材料的性能改性方法及其影响机制,归纳了近年来Li_(4)SiO_(4)材料的成型及应用技术,最后总结了目前Li_(4)SiO_(4)基吸附材料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Li_(4)SiO_(4)吸附CO_(2)的过程可分为化学吸附和孔内扩散,其中扩散过程是Li_(4)SiO_(4)吸附CO_(2)的决速步骤,通过调控合成工艺可获得具有更小粒径及多孔结构的吸附剂材料,从而促进CO_(2)扩散过程。此外,利用碱金属盐负载也可改善吸附剂表面活性点位,从而提高其吸附动力学。对于材料成型应用,传统挤压造粒易造成Li_(4)SiO_(4)颗粒孔道结构破坏和比表面积降低,一般可通过模板支撑和造孔剂添加进行改善,对于成型材料还需合适的反应器及吸脱附工艺匹配,目前这些研究有待进一步优化。Li_(4)SiO_(4)基材料处于从基础研究向工程应用过渡的阶段,除了对吸附材料有更高活性及稳定性需求外,其规模化生产及成型、合成成本、吸脱附能耗、�
- 胡希璇潘登薛天山黄亮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