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滨
- 作品数:4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健康与环境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温州市重大科技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理学更多>>
-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简易合成法被引量:5
- 2010年
- 从价廉的1,12-十二碳二醇出发,经单边酯化和Wittig反应,以45%的总收率合成了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顺反比为90/10。将所得化合物经构型转化,得顺反比为25/75的(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产物结构经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数据确证。
- 陈海滨杜永均
- 关键词:WITTIG反应性信息素
- 合成性信息素对柑桔潜叶蛾的田间引诱作用被引量:8
- 2011年
- 目前柑桔潜叶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而且生产中缺少有效测报技术。为此,我们于2009年6月30日至10月6日在浙江宁波通过有机合成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鳞翅目,细蛾科)的3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和顺7-十六碳烯醛,配制成不同浓度比例的混合物,进行田间试验比较其引诱活性。结果表明,单一的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对柑桔潜叶蛾雄蛾就可以显示较强的引诱作用,而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单一成分没有引诱活性,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与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的二元混合物30∶1~3∶1之间活性较强,而在30∶1的质量比例时诱虫量最高。含顺7-十六碳烯醛的三元混合物,当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顺7-十六碳烯醛三者比例为100∶10∶3时有显著增效作用。剂量与诱捕活性试验显示每枚诱芯1mg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的剂量引诱作用最强,随浓度降低,引诱作用下降。诱捕器在0.8~1.5m之间的不同悬挂高度对诱捕数量无显著影响。结果说明,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和顺7-十六碳烯醛组成的三元混合物诱芯可以作为柑桔潜叶蛾的诱杀技术并应用于其生物防治和预测测报。
- 钱皆兵陈海滨郑和斌潘烈明蓝海勇杜永均
- 关键词:柑桔潜叶蛾性信息素
- 豆野螟触角感器的电镜超微结构及嗅觉功能被引量:26
- 2008年
-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触角电位仪(EAG)对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触角感器的结构其及嗅觉功能进行了研究。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结构扫描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成虫触角上存在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5种,雄成虫触角除上述5种感器外,还分布有柱形感器。以基部(触角的1/3)、中部(触角的1/3)和端部(触角的1/3)为单位,对雌、雄成虫触角节的各种类型感器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在雌和雄虫触角上的分布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测定了豆野螟雄虫触角对性信息素化合物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醛和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1-醇以及雌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顺-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的EAG反应感应部位,结果表明EAG反应强弱与感器数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对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有反应的触角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存在差异,对信息素反应的感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的顶端24小节内(约占触角的1/3),而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反应的感器则分布于触角鞭节顶端48小节内(约占触角的2/3)。
- 王霞徐静刘凤英陈海滨吴降星杜永均
- 关键词:豆野螟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触角电位
- 对甲苯磺酸吡啶盐催化乙酸烯丙酯的烷氧基取代/重排反应
- 2008年
- 以对甲苯磺酸吡啶盐为催化剂,实现了乙酸烯丙酯的烷氧基取代/重排反应,收率60%~95%。产物的结构经^1H NMR表征。
- 吴鹏程陈海滨孙健
- 关键词:烷氧基对甲苯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