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涛
- 作品数:15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成因初探
- 2024年
- 为探究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过程的成因,于2022年4—9月进行了水质和赤潮生物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主要环境因子与赤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共发生8次赤潮,累计赤潮面积716.1 km^(2),根据赤潮藻种差异和暴发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夜光藻赤潮、硅藻-裸藻(中肋骨条藻、运动异双鞭藻、伪菱形藻属)赤潮和甲藻(锥状斯克里普藻和叉状角藻)赤潮3种主要的赤潮过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因子的主要作用时间为7—9月,氮磷营养盐因子的主要作用时间为4月和7月。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夜光藻喜低温,其赤潮发生时往往伴随有较高浓度的铵氮和活性磷酸盐;中肋骨条藻、运动异双鞭藻和伪菱形藻属对各类环境因子具有广泛的耐受性,但更喜高温和富氮海水;叉状角藻和锥状斯克里普藻在寡磷环境下生存竞争力更强。综合两种方法的结果认为,3种赤潮过程的成因各不相同:充足的饵料藻及适宜的水温是引发和维持夜光藻赤潮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温盐条件和富营养化环境是形成硅藻-裸藻赤潮的主要原因;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海水扰动促进了锥状斯克里普藻孢囊的萌发并引发赤潮;而磷限制是锥状斯克里普藻赤潮向叉状角藻赤潮转变并使之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
- 徐金涛姚远杨雯王众李欣阳谭法启李微微马继成马新
- 关键词:赤潮典范对应分析
- 常用中文专著中浮游甲藻学名使用的若干问题
- 2022年
- 学名是每个物种在国际上通用的唯一合法名称,且体现了物种的分类信息,如果使用有误会给学术交流和研究造成诸多不便,甚至造成混乱。为了促进中国海域浮游甲藻学名的规范使用,本文依据《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的规则要求,以AlgaeBase藻类数据库中的有效拉丁名为基础,对当前国内较常用的中文海洋生物分类学专著中的浮游甲藻学名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发现3类主要错误类型,即“一物多名”、种加词词尾使用不当及拼写错误。基于此,本研究厘清了相关专著中7个种的异名情况,更正了18个种的种加词词尾,纠正了24个种的学名拼写错误,以期为我国浮游甲藻的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基础性资料。
- 马新徐金涛庞敏潘玉龙姚抒含杨雯
- 沙蜇(Nemopilema nomurai)和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刺丝囊毒素的溶血活性、细胞毒性比较研究
- 水母刺丝囊含有毒性多肽或蛋白类物质,水母旺发增加了其毒害风险。本文以我国北方海域近年大型水母旺发的优势种——沙蜇(Nemopilema nomuraiKishinouye,1922)和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
- 徐金涛
- 关键词:水母毒素溶血活性细胞毒性
- 文献传递
- 沙蜇和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细胞毒性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分别自沙蜇和白色霞水母提取刺丝囊毒素蛋白,以小鼠皮下结缔组织细胞(A9)和人横纹肌瘤细胞(A-673)为受试对象,比较两种水母的刺丝囊毒素蛋白对其的细胞毒性,以期为评估和管理两种水母的毒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沙蜇和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培养中的A9和A-673细胞存活率都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呈显著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A9和A-673细胞毒性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A9和A-673的EC50-24h分别为49.8μg/mL和43.6μg/mL)低于沙蜇刺丝囊毒素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A9和A-673的EC50-24h分别为78.0μg/mL和70.1μg/mL);两种水母毒素对A-673或A9的细胞毒性强于已报道的根口类和旗口类水母毒素对哺乳动物肺、肝、血管平滑肌、神经、乳腺等的细胞毒性。由此可见,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细胞毒性更强,横纹肌、结缔组织对水母刺丝囊毒素作用敏感。研究结果对于评估水母毒害风险和制定防护对策有重要意义。
- 徐金涛张学雷庞敏
- 关键词:水母细胞毒性
- 网状原角藻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为明确海洋甲藻——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对海洋微藻的化感作用,揭示其化感物质作为植物源抑藻剂的开发潜能,本文探讨了网状原角藻藻细胞和无细胞滤液对几种海洋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选取东海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作为受体藻种,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作为阳性对照,比较了2种甲藻的藻细胞培养液和无细胞滤液对东海原甲藻、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差异。通过比较发现,网状原角藻的无细胞滤液比塔玛亚历山大藻能更明显的抑制东海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尤其是对东海原甲藻,基本阻断其生长。
- 庞敏屈佩徐金涛孙萍胡小颖张学雷王宗灵
- 关键词:化感作用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
- 汞、砷、镉在秦皇岛近海几种典型底栖生物体内的富集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采集秦皇岛港口附近海域的紫贻贝、太平洋牡蛎和脉红螺,对其体内富集汞(Hg)、砷(As)、镉(Cd)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比较3种生物对这3种元素的富集能力,并对Hg、 As、 Cd的质量分数与3种底栖生物的生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脉红螺更易富集Hg和As,而牡蛎对Cd的富集能力较强.紫贻贝和太平洋牡蛎体内Hg的质量分数受到生长参数的显著(P<0.05)影响;脉红螺对As和Cd的生物富集因子随其生长而显著(P<0.05)降低.考虑到富集能力和生长参数的影响,在秦皇岛海域,太平洋牡蛎和脉红螺分别具有作为Cd和Hg监测生物的应用潜力.
- 张玉龙尹晓斐屈佩王鹏功宋伟徐金涛宫于琛鲁世尧王宗灵张学雷庞敏
- 关键词:生物富集底栖无脊椎动物
- 2021年6月和9月唐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4年
- 依据2021年6月和9月唐山近岸海域的生态现状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21年6月和9月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39属79种;6月有4种优势种,以硅藻-甲藻混合占优;9月有5种优势种,均为硅藻;2个月无共有优势种。6月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7.48×10^(4)个·m^(-3),9月为316.99×10^(4)个·m^(-3),浮游植物丰度的空间分布整体均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2021年6月和9月唐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物种演替明显,且6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大于9月。冗余分析(RDA)显示,造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6月和9月间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盐度、温度、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6月海水环境特征为低温高盐水,磷酸盐质量浓度较低,而悬浮物质量浓度较高;9月海水环境特征为高温低盐水,活性磷酸盐较充足,悬浮物质量浓度较低。
- 马新姚抒含徐金涛张万磊杨雯王众李微微谭法启
-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素
- 海洋环境监测网现状与发展趋势
- 2020年
-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质量在不断提升,更多群众开始关注自身生活环境发展.在我国新时期生态环保社会建设中,相关环境监管部门开始认识到强化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开始逐步创新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应用,规范各项海洋环境监测行为,全面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建立安全稳定的海洋环境.本文对海洋环境监测网现状进行分析,探析今后发展趋势.
- 姚抒含刘楠徐金涛马新
-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网
- CO_2加富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毒的影响被引量:8
- 2016年
- 由大气中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洋酸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CO_2加富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毒特征的变化。调制叶绿素荧光结果显示,CO_2加富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 ETRmax)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Fv/Fm、r ETRmax均降低,对半饱和光强(Ik)、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却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说明CO_2加富能促进塔玛亚历山大藻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提高其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和相对最大电子传递效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结果显示,该株塔玛亚历山大藻主要产漆沟藻毒素1(GTX1)、漆沟藻毒素4(GTX4)、N-磺酰氨甲酰基毒素(C1)及N-磺酰氨甲酰基毒素(C2)四种PSTs毒素,CO_2加富不改变主要麻痹性贝毒(PSTs)的种类组成,但能显著提高氨基甲酸酯类毒素(GTX1、GTX4)产量(P<0.05),而降低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C1、C2)产量(P<0.05),说明加富能使塔玛亚历山大藻所产毒素发生转化,进而影响藻细胞的整体毒性。
- 徐金涛庞敏马新毛雪薇吴振兴陈洪举王燕张学雷
- 关键词:塔玛亚历山大藻CO2加富叶绿素荧光参数麻痹性贝毒
- 海洋浮游甲藻中文属名的研究
- 2023年
- 物种中文名,即物种学名的中文译名,在生物专业领域和科学普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对海洋浮游甲藻中文名的重视程度不够且拟定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现有海洋浮游甲藻的中文名比较混乱,甚至很多属缺少中文译名,不利于国内同行科研交流、管理部门决策处置及科普宣传等。本文以AlgaeBase藻类数据库中收录的海洋浮游甲藻的有效拉丁名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中文浮游植物文献书籍中的海洋浮游甲藻中文属名,参照已报道的中文拟名规则,通过溯源考证、参考形态学特征等方式规范了部分浮游甲藻的中文属名。结果显示,海洋浮游甲藻共计152个属,其中有77个属有唯一的中文名报道,且被广泛应用,予以保留;有12个属有两个及以上的中文名,且使用比较混乱,结合文献及这些属的形态特征,为之拟定了比较合理的中文名;有63个属暂无中文名,依据其建立时的文献资料,详细考证其拉丁属名的来源、原始含义及其形态特征描述,为其拟定了较为合理的中文属名,以供参考。
- 马新潘玉龙徐金涛
- 关键词:属名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