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文慧

作品数:9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荀子
  • 3篇伦理
  • 2篇明代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道德教育
  • 1篇德教
  • 1篇德育
  • 1篇性恶
  • 1篇言语观
  • 1篇以义制利
  • 1篇原罪
  • 1篇儒家
  • 1篇儒家道德
  • 1篇儒家道德教育
  • 1篇神形
  • 1篇生态
  • 1篇生态伦理
  • 1篇生态伦理意蕴
  • 1篇天人观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

作者

  • 9篇宋文慧
  • 3篇张晓东

传媒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中共南京市委...
  • 1篇武陵学刊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明代乡约的发展与乡治实践被引量:1
2016年
乡约是以地缘与血缘为纽带,以社会教化为主要目的的民间自治组织。以政府权力的普遍介入为分界点,明代乡约可分为嘉靖之前的民间自治乡约时期与嘉靖之后民办、官办、官督民办相结合的时期。前者起源于明朝"君—官—民"一元化政治统治秩序的解体以及非职役性地方精英的兴起,具有较强的自发性、自愿性与道德理想主义色彩;后者则在演绎圣谕,融入社仓、保甲制度的前提下日趋实用化、行政组织化。
宋文慧
关键词:明代乡约乡村治理民间组织
明代儒家道德教育的基层转向与实践被引量:1
2017年
伴随中国社会的近世转型,以"百姓日用即道"为基本理念的儒家道德教育,依靠宗族、乡约、讲会等平台的建构,发生了由贵族、知识精英阶层向基层社会的转向。这些依靠血缘、地缘与学缘关系建构起来的共同体组织,构筑了一个包含社会全体成员的教化网络,使儒家道德教育得以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的变革、熟人社会的分化以及士人群体的失落,使我们难以通过复制明代儒家的基层德育模式来解决今天道德教育的困境,但是其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教育理念以及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依然能够为今天道德教育的重建提供借镜。
宋文慧张晓东
关键词:明代儒家
荀子伦理思想的生态之维及现实价值被引量:1
2015年
理解荀子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必须从其思想的整体视域出发。作为荀子伦理思想的重要命题,"天人之分""以义制利"与"圣王之制"分别从形上之思、道德规约与法制规训等不同层面展现了荀子对生态问题的独到见解。"天人之分"突破了传统"天人合一"论混沌超越的思维模式,其理论旨归是人对自然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天人和谐;"以义制利"则意在以礼义节制人的求利之欲,从而使欲不穷于物,物亦不屈于欲;而"圣王之制"则试图以法制的强制力保障自然万物"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它集中体现了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
宋文慧
关键词:荀子伦理思想
关于恶的比较文化研究——以奥古斯丁与荀子为视角
2016年
奥古斯丁与荀子关于恶之存在问题的理念分歧,体现了人类在思考道德问题时所展现的宗教与世俗的不同面向。基于宗教的立场,奥古斯丁认为,恶起源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犯下的原罪,恶自身并不具有实体性,其本质乃是"善的缺乏",而人类通往善的路径只有一条,即上帝的救赎。与之相对,荀子则立根于俗世生活的经验观察,主张恶来自人的情欲之性,恶的本质是情欲的顺从和放纵,而化解恶的方式包括外在与内在两个维度,即圣人、君师之教化与人之自我修养。二者思维路向的分殊彰显了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
宋文慧张晓东
关键词:奥古斯丁荀子原罪性恶
荀子天人观的生态伦理意蕴
2013年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解百家之蔽,取诸子之长,其天人观所蕴含之深切的生态伦理关怀,映照今日生态文明建设之显题,启示我们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应明于天人之分,依循天道而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当制天命而用之,凸显人之主体;而达于天人合一,促进生态和谐当成为人与自然共处之要义。
宋文慧
关键词:荀子天人观生态伦理
主体性的实践与实践着的主体性的统一——论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被引量:4
2013年
马克思哲学始终以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全人类的解放为理论归旨,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从未淡出其研究视域。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几经转折,实践范畴的提出,是其主体性理论成熟的标志。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直观性、客体性"主体观"与唯心主义抽象思维主体性的批判,使主体性在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情境中实现自身。主体性在实践的两个维度—自然与历史中的展开,内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价值意味。
宋文慧张晓东
关键词:主体性
女神形塑与女性规训被引量:1
2016年
作为一种文化构想物,女神形象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塑造都是特定社会状况与民众文化心理的反映,负载着形塑者自身的情感欲求与思想观念。在传统社会,女神一词主要指神话中的女性神灵,到了现代社会,伴随着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浪潮的兴起,一些兼具美貌与气质的"普通"女子被推上了神坛,女神形象发生了神格断裂,经历了由圣而俗的历史剧变,并在资本、大众传媒与父权力量的合谋下异化为规训现代女性的中介力量,成为了女性自我形塑的参照指标。
宋文慧
关键词:女神形象女性规训
论孟子言语观的伦理向度
2013年
中国人自古重言,孔子有知言知人说,孟子则不仅传承孔子之衣钵,并且将其言语观与心性论相结合,求于心以寻言之本,道性善以明言之物,信义实以道言之则。他的言语观体现了鲜明的伦理指向性。
宋文慧
关键词:言语观伦理向度
微博“吐槽”现象的文化解读被引量:2
2016年
"吐槽"体现了现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以微博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广泛使用更使"吐槽"与公共空间、公共话语、公共意见、公共权力发生关系,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影响力。微博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体需要的推动以及大众文化、后现代精神的影响,催生了微博"吐槽"现象。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情绪发泄的渠道、一种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还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与此同时,情绪极化、过度娱乐化与围观"吐槽"等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社会危机。
宋文慧
关键词:公共话语大众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