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院利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小麦
  • 3篇养分
  • 3篇土壤
  • 2篇深耕
  • 2篇还田
  • 2篇耕层
  • 1篇氮磷钾
  • 1篇氮素
  • 1篇养分利用
  • 1篇有机肥
  • 1篇玉米
  • 1篇水分
  • 1篇土壤-小麦系...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土壤质地
  • 1篇培肥
  • 1篇培肥方式
  • 1篇小麦-玉米
  • 1篇小麦产量
  • 1篇小麦根

机构

  • 4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作者

  • 5篇赵院利
  • 4篇邵云
  • 3篇李春喜
  • 2篇张紧紧
  • 2篇张黛静
  • 2篇王小洁
  • 2篇胡永娟
  • 2篇姜丽娜
  • 1篇姚利娇
  • 1篇刘会娟
  • 1篇王钰亮

传媒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深耕和有机物还田对小麦氮、磷、钾分配利用的影响
探究深耕和有机物还田措施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分配和利用情况的影响,研究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矮抗58为供试材料,通过加深耕层、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几种处理措施,研究了N、P、K几种营养元素在小麦植株地上部分各器...
邵云赵院利姜丽娜张黛静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深耕有机肥养分
文献传递
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小麦系统水、氮时空分布影响的研究
针对我国高产农田长期种植导致的耕层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养分失衡等现实问题,本研究于2010-2011年在河南省获嘉县照镜镇前李村高产田进行,通过在田间实施深耕、有机物料还田技术等措施,选用矮抗58作为供试小麦品种,从0-...
赵院利
关键词:土壤-小麦系统水分氮素
文献传递
不同质地土壤中Cd胁迫对灌浆期小麦根际环境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网室盆栽试验,研究砂土、壤土、粘土3种质地土壤上不同w(Cd)胁迫对灌浆期小麦根际环境的影响,测定小麦根的形态生理指标(根长、根系活力)、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脲酶、土壤蔗糖酶)、土壤w(Cd)及其有效态w(Cd)、小麦根和籽粒w(Cd)。结果表明,当w(Cd)≤40mg/kg时,小麦根长、根系活力和土壤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当w(Cd)≥60mg/kg时,小麦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土壤酶活性均明显下降。对于不同质地土壤,壤土上小麦根长、根系活力及土壤酶活性较砂土和粘土高;对w(Cd)来说,土壤w(Cd)依次为壤土>粘土>砂土,土壤有效态w(Cd)为砂土>粘土>壤土,小麦根w(Cd)为砂土>壤土>粘土,籽粒w(Cd)为砂土>壤土>粘土。说明壤土和粘土对Cd的吸附性较高,土壤中Cd的可利用性较差,因而Cd从土壤迁移到植株中较少;而砂土对Cd的吸附能力最差,进入小麦植株中也最多。因此,在壤土和粘土上种植小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Cd的胁迫作用,能有效缓解Cd对小麦的毒害,而在砂土上种植小麦,Cd胁迫作用则表现的较为突出。
邵云王钰亮姜丽娜张黛静刘会娟赵院利李春喜
关键词:土壤质地CD胁迫小麦根际环境
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氮磷钾分配利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为了探究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在深耕、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性状及氮磷钾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器官氮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茎鞘>颖壳+穗轴,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植株氮素积累;地上部器官磷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颖壳+穗轴>茎鞘,有机肥还田促进了磷素向地上部分配,秸秆还田影响不如有机肥明显;地上部器官钾含量表现为:茎鞘>叶片>颖壳+穗轴>籽粒,有机肥还田可显著促进植株对钾素的吸收。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深耕+有机肥+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养分利用率最高。
邵云赵院利冯荣成王小洁张紧紧胡永娟
关键词:小麦深耕秸秆还田养分利用
小麦-玉米轮作区耕作及培肥方式对麦田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为了探索华北地区适宜的耕作培肥方式,通过在河南省获嘉县小麦-玉米轮作区高产农田4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耕(DT)与浅耕(ST)2种耕作方式和增施有机粪肥(OF)、秸秆还田(SF)、有机粪肥+秸秆还田(OSF)与对照(CK)4种培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耕作方式,耕层土壤的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ST>DT,而全磷含量变化不定;对于不同的培肥方式,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OSF>OF>SF>CK,但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则有所不同,深耕条件下为:OSF>OF>SF>CK,浅耕条件下则为:OF>OSF>SF>CK。耕作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极显著,对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培肥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极显著,对全磷含量影响显著。从小麦产量来看,无论深耕还是浅耕均以OSF处理最高,其中深耕+有机粪肥+秸秆还田(DTOSF)处理最高,单独深耕处理(DTCK)最低。此外,耕作方式对穗长的影响极显著,培肥方式对穗长、结实小穗、千粒质量、穗粒数的影响均为极显著,耕作与培肥互作对不孕小穗影响显著。综上所述,DTOSF处理是华北地区较好的增产耕作培肥方式。
邵云王小洁张紧紧胡永娟冯荣成姚利娇赵院利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耕作土壤养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