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珍
-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村庄舆论的变革——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视角(1960-2014)
- 本文以村庄舆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东沿海的一个小村庄的道德生活及其村庄舆论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和挖掘中国的乡村社会公共性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本文的研究范式是将村庄舆论放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二元关系框架中考...
- 杨玉珍
- 关键词:乡村社会道德生活
- “第三空间”视域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基于W市调研的调查被引量:5
- 2013年
- 通过访问调查、个别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地分析W市关于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运用"第三空间"理论分析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得出结论: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认同有其独特性———既不是农民身份,也不是市民身份,而是独特的农民工身份,为此,应有的放矢地规划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发现:由于行政操作偏差,政府意识不到农民工身份的独特性,使得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出现偏差,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民工的差异性文化需求,客观上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成了一句空话;此外,市民的无形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封闭"使得这一现状更为严峻。基于此,提出了政策调整的建议:明确常住地政府的主体责任意识、遵循服务逻辑、重视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机制化运作;创建需求、宣传、可触、互动等"四型"公共文化服务。
- 杨玉珍
- 关键词:农民工身份认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 “幸福村落”建设中乡村公共性再生产的内在逻辑被引量:4
- 2014年
- 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及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湖北省秭归县"幸福村落"的现状,研究发现这一创建工程为乡村公共性的再生产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提高了公共参与、激活了公益事业、繁荣了公共文化、净化了乡村风气等。基于传统乡村公共性逐渐消解的现状,从行政举措、利益效应以及村落记忆3个方面分析乡村公共性在"幸福村落"创建中得以再生产的内在逻辑。提出乡村公共性再生产的内在根源在于:完善的制度设计与群众的切身利益诉求实现对接,再辅之以村落记忆的粘合作用。
- 杨玉珍
- 关键词:公共参与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