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片段
  • 2篇肿瘤坏死因子
  • 2篇肿瘤坏死因子...
  • 2篇位点
  • 2篇位点基因
  • 2篇限制性片段长...
  • 2篇限制性片段长...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坏死因子
  • 2篇基因
  • 2篇合酶
  • 2篇TNF-Α
  • 2篇长度多态性
  • 1篇凋亡
  • 1篇多态性分布

机构

  • 2篇湖北中医学院
  • 2篇湖北中医药大...
  • 2篇武汉市妇女儿...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4篇孙玉洁
  • 2篇向萍霞
  • 1篇刘翎
  • 1篇刘胜武
  • 1篇胡晞江
  • 1篇杨超
  • 1篇胡晶琼
  • 1篇冷培
  • 1篇王宇学
  • 1篇罗敏
  • 1篇钱坤
  • 1篇陈晓红

传媒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无创基因检测技术对50例高危胎儿的产前诊断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分析应用无创基因检测技术对50例高危胎儿的产前诊断过程。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2月在该中心进行筛查的高危及可疑高危孕妇5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无创基因检测技术对其进行羊水细胞荧光原位杂交及培养/核型分析并确诊。结果羊水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到43例数目异常,其中2例经核型检测确认为[46,XX,+der(18;21)(p11.3;q11),+21]和[46,XX,rob(14;21)(q10;q10),+21];另外7例数目正常的胎儿经检测有3例核型异常,分别为[46,XX,22pstk+]、[46,XX,15ph+]、[46,XY,add(3)(p26.3)]。结论无创基因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能检测出易位型21-三体,有可能取代目前的产前筛查方式,并最终成为无创性胎儿非整倍体检测的产前诊断工具。
向萍霞孙玉洁冷培刘翎胡晞江
关键词:无创性产前诊断荧光原位杂交
中国汉族人群中TNF-α-1031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了解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启动子上游-1031位点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正常个体基因组DNA中TNF-α-1031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了观察,探讨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特点。结果正常汉族人群中TNF-α-1031位点基因型以TT型发生频率最高(64.4%),TC型较少(33.0%),CC型最少(2.6%),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80.9%,C等位基因的频率为19.1%,这种分布特点在正常男女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种族相比较,TNF-α-1031位点基因型在中国正常人群中的分布与日本人群中的分布相似(P〉0.05)。结论中国汉族正常人群中存在TNF-α-1031多态性,其分布特点与日本人群中的分布相似。
孙玉洁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TNF-α-103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103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21例冠心病患者和115例正常人的TNF-α基因型。结果TNF-α- 1031位点基因型TT、TC+CC频率在患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6.9%、33.1%和64.3%、35.7%;等位基因T、C频率在患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6%、17.4%和80.9%、19.1%。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TNF-α-103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孙玉洁向萍霞刘胜武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冠心病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脑胶质瘤细胞凋亡、侵袭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的培养上清的抗胶质瘤特性。方法:使用ASC培养上清培养胶质瘤细胞U251、U87,采用CCK-8检测ASC的培养上清抑制胶质瘤细胞U251、U87的增殖能力。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Ⅴ的表达分析U251、U87在ASC上清诱导培养后的凋亡程度。划痕试验、Matrigel侵袭试验检测ASC的培养上清降低U251、U87侵袭的能力。结果: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胶质瘤U251、U87细胞的增殖,Annxin-V和PI的凋亡检测表明ASC-CM能诱导U251、U87细胞凋亡。划痕实验和Metrigel实验显示U251、U87细胞的迁移性降低和侵袭能力减弱。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均能有效诱导胶质瘤U251、U87细胞的凋亡,并且均能降低胶质瘤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我们的发现提示ASC培养上清有良好的抗肿瘤的特性,并可能用于未来的胶质瘤的治疗。
胡继军胡晶琼罗敏王宇学孙玉洁陈晓红钱坤杨超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胶质瘤细胞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