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涛
- 作品数:23 被引量:134H指数:6
-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无控制定位改进模型及应用被引量:3
- 2010年
- 本文从单线阵CCD推扫式成像机理出发,以SPOT5卫星为例,充分利用其辅助数据。阐述了利用改进椭球体模型进行无控制点定位算法,按照构建的成像模型对某地区一景SPOT-5影像进行无控制对地目标定位,获得了实地上41.70298m的平面精度;利用两个控制点对其进行修正后达到了17.1677m的平面精度。
- 陈利奇唐新明翟亮吴荣涛苏文博
- 浅议中原城市群国土规划编制问题
- 编制和实施中原城市群国土规划,对保障河南省经济协调、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中原城市群国土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围绕国土规划的本质要求,讨论了中原城市群国土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河南省实际,提出了推进中原城市群...
- 吴荣涛黄茜闫艳伟
-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国土规划
- 做好规划间的协调衔接保障土地规划顺利实施
- 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做好规划间的协调衔接,对于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提高土地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本文...
- 王西同吴荣涛白世强
- 关键词: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资源管理
- 文献传递
-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演进模式探析——以商城县上石桥镇为例
- 2011年
- 为了摸清农村居民点的演进模式,进而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基于GIS方法,从上石桥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农村居民点空间及属性信息、路网和水系等资料,并结合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料,对镇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探析农村居民点的演进模式。经过分析得出,上石桥镇农村居民点的演进模式为自然演进模式,这种演进模式是该镇农村居民点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通过空间分析找出这个根源,并为当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规划与调控提供参考。
- 代杉杉吴荣涛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演进模式地理信息系统
- 山西煤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工程技术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山西是产煤大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山西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会引发一系列诸如矿区土地破坏、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山西煤矿区土地的破坏,提出相应的预防、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等措施,并针对山西煤矿区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工程设计。
- 蔡慧敏吴荣涛李晓伟
- 关键词:工程设计
- 关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考
- 2004年
- 吴荣涛彭悫
-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SPOT-5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的几何精度分析被引量:14
- 2006年
- 新一轮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即将开始,SPOT-5遥感数据易获取、价格适宜,但是对其几何精度能否满足1∶1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要求存在争议。本文从遥感混合像元成像原理及随机误差的概率分布规律等方面定量分析了SPOT-5遥感数据的误差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应用SPOT-5遥感数据可解译识别宽度≥0.75m的线状地物,面积≥0.0225ha(公顷)的面状地物,面积≥0.75ha的图斑解译量算面积误差<5%,其几何精度能满足1∶1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要求。
- 吴荣涛詹莉朱嘉伟
- 关键词:SPOT-5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伊川县耕地地力评价被引量:5
- 2013年
- 根据伊川县土地资源和耕地土壤养分的特点,利用伊川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划分法确定评价单元3 565个.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选取了剖面性状、立地条件、耕层养分3个方面10个影响因子,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加法模型计算综合分值,按一定规则划分耕地地力等级.结果表明,伊川县1级农用地面积为3 215.7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17%;2级耕地面积8 296.1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3.35%;3级耕地面积26 624.88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2.84%;4级耕地面积22 668.4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6.48%;5级耕地面积1 340.2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16%.在此基础上提出伊川县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及指导农业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 李雯雯吴荣涛
- 关键词:耕地地力层次分析法
- 耕地利用多功能权衡关系测度与分区优化——以河南省为例被引量:45
- 2018年
- 研究目的:分析河南省耕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多功能权衡关系区域差异,提出分区优化管控措施。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方法、权衡强度方法。研究结果:(1)河南省各县(区)耕地利用多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原城市群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优势明显,黄淮平原生产—生态功能强;(2)多功能协调度、权衡强度空间差异明显,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协调程度高、权衡强度低;(3)全省可耕地划分为多功能高协调区、多功能低协调区、单功能主导区、生产—生态协调区、生产—社会保障协调区、生态—社会保障协调区6大区域。研究结论:研究结果与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相符,揭示河南省耕地利用多功能分布和权衡关系,划分不同类型区并提出优化建议,为河南省农业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 方莹王静孔雪松吴荣涛李保莲刘晶晶
- 关键词: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
- 河南省土地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 司喜云唐伟刚冯进城刘庚寅高树青吴荣涛高彦伟樊林京李丽娟贺传阅
- 该课题分析提出了现阶段影响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人口承载力、集约用地、生态稳定性和和谐利用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体系;对未来土地供求形势进行科学预测;分析确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需采取得指导思想...
- 关键词:
-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