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丽

作品数:42 被引量:30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3篇中华鲟
  • 9篇繁殖
  • 9篇长江
  • 5篇水生
  • 4篇水生生物
  • 4篇产卵
  • 3篇养殖
  • 3篇野化
  • 3篇水产
  • 3篇水生动物
  • 3篇水下
  • 3篇群落
  • 3篇自然繁殖
  • 3篇产卵场
  • 3篇长江中游
  • 3篇长江鲟
  • 2篇电阻
  • 2篇行为学
  • 2篇蓄水
  • 2篇蜘蛛

机构

  • 36篇中国水产科学...
  • 10篇华中农业大学
  • 9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四川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西南大学
  • 2篇贵州大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北京海洋馆
  • 2篇中国科学院精...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井冈山大学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作者

  • 40篇沈丽
  • 25篇危起伟
  • 24篇杜浩
  • 17篇张辉
  • 16篇吴金明
  • 12篇刘志刚
  • 9篇李君轶
  • 8篇王成友
  • 7篇罗江
  • 5篇陈细华
  • 4篇李罗新
  • 3篇周运涛
  • 3篇张书环
  • 3篇郭聪
  • 3篇刘鉴毅
  • 3篇蒋平
  • 3篇杨德国
  • 3篇王劼
  • 3篇吴金平
  • 3篇甘芳

传媒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水产学报
  • 3篇淡水渔业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四川动物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兽类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利渔业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经济动物学报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水产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第八届全国环...

年份

  • 3篇2024
  • 7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上游新市至江津段大型底栖动物漂流调查被引量:4
2009年
2008年3月20日至5月4日,在金沙江下游水电站尚未导致径流改变的情况下,采用D形江底定置网对长江上游新市至江津段约420km江段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103网次,累计时间222h,获得底栖动物4267只个体,隶属于27科28属29种。其中水生昆虫13种,分属7目13科,占总种数的44.8%;甲壳动物5种,分属于3目4科,占总种数的17.2%;螺类4种,分属2目4科,占种数的13.8%;贝类共采集到3种,分属2目3科,占总种数的10.3%;水生寡毛类2种,分属1目2科占总种数的6.9%;另外还有蛭类和线形动物各1种。纹石蛾(Hydropsyche)幼虫、石蝇幼虫(Perla)、钩虾类(Gammaridae)为主要优势种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不同江段之间,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漂流密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漂流密度与水体流速呈负相关(y=511.08e-0.094x,R2=0.67),底栖动物的漂流密度随着水体流速的减小而增加。
刘向伟杜浩张辉沈丽刘志刚危起伟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长江上游
用于水生动物栖息水层与垂直迁移行为的试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生动物栖息水层与垂直迁移行为的试验装置。该装置在混凝土固撑台上装有透明水柱,在透明水柱内装有滤水筛管和喷水管,滤水筛管的底部与排水底管相连接,排水底管与储水池相通,储水池内装有立式潜水泵,立式潜...
李艳华危起伟张辉杜浩李罗新沈丽
文献传递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2017—2021)被引量:1
2023年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农业农村部统筹部署设立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2017—2021)。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总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技术总协调,联合流域内外2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及分布、鱼类资源量、濒危鱼类、长江江豚、渔业生态环境、消落区、捕捞渔业和休闲渔业等7个专题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长江历史(2017年前)分布鱼类记录有18目37科163属443种,本次调查中有135种鱼类未采集到,新采集到15种外来鱼类;(2)当前鱼类资源数量约为8.86亿尾,重量约为12.48万t,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27.3%、80年代的58.7%,流域性优势种为鲤、鲫、鲢、黄颡鱼、短颌鲚、鲇、蛇、草鱼、光泽黄颡鱼、䱗、鳜、铜鱼、翘嘴鲌、鳊、鳙,重量占比达50%,数量占比达45%;(3)长江流域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鱼类29种(属),本次调查共记录到15种,白鲟已被IUCN认定灭绝,鯮和鲥已多年未见野生个体,长江鲟被IUCN认定野外灭绝,中华鲟、胭脂鱼和松江鲈多年未见自然繁殖;(4)2017—2021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长江江豚个体数量整体稳中有升,分布范围有所扩大;(5)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较好,整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6)长江流域重点水域2019—2020年最大水面19663 km^(2),最小水面14281km^(2),消落区总面积6337 km^(2),其中反季节性消落区633 km^(2);(7)禁捕前,长江捕捞渔业从业者以初中学历以下的中老年为主。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全面禁捕退捕是长江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的生态工程,更是渔民产业转型生存条件改善的民生工程,禁捕后鱼类资源将有显著恢复,长江江豚种群规模也有望稳中有升,但濒危鱼类的处境依然堪忧,衰退的消落区将成为制约未来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限制性因素。作为长江流域重要�
杨海乐沈丽何勇凤田辉伍高雷吴金明梅志刚魏念王琳朱挺兵胡飞飞龚进玲杜红春段辛斌邓华堂王导群朱峰跃李云峰吴凡茹辉军张燕李君轶杨俊琳周运涛方冬冬王银平蔺丹清杨彦平李佩杰刘思磊杨健庄平王思凯张涛杨刚杨文波袁立来曹坤徐硕
关键词:水生生态系统本底调查长江水系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特征和资源量
2024年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基于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用流刺网在宜昌江段收集的9120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物学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对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宜昌江段铜鱼体长分布范围分别为118~416、111~409和107~380 mm,平均体长(平均值±标准差)为(230.7±49.8)、(217.5±54.3)和(267.2±34.1)mm;体重分布范围分别为10~1000、19~889和16~816 g,平均体重(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95.8±123.6)、(153.2±118.6)和(250.3±84.2)g;生长指数b值分别为3.0151、3.0319和2.9775,均属匀速生长型。由Powell-Wetherall plot法和ELEFANⅠ法拟合渐进体长L_(∞)分别为535、530、500 mm;生长系数k值分别为0.18、0.14和0.15,属中等速率生长型;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1.14×10^(6)、1.89×10^(6)和2.10×10^(6)尾。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江段铜鱼为匀速生长型,资源数量增加明显,但生长速率减缓,存在小型化趋势。研究结果将为长江禁渔后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盖帅帅李君轶沈丽方冬冬危起伟
关键词:铜鱼种群参数资源量
三峡蓄水以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变化规律
2024年
为探究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变化规律,研究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影像分析三峡蓄水以来现有数据(2004—2020年),研究底质表观特征与水声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产卵场底质特征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硬度、粗糙度和分形维数分别与河床质充塞度、粒径和主要组成相关;(2)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底质特征参数在2004—2020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硬度、粗糙度和分形维数三种特征均值在2004—2012年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P<0.01),在2012—2019年均显著增加(P<0.01),在2019—2020年显著减少(P<0.01);(3)产卵场含沙的底质比例在2004—2008年减少33.08%,在2008—2012年增加12.69%,在2012—2015年减少33.83%,此后其持续减少至2019年,在2019—2020年增加39.37%,期间的底质变化可能与三峡蓄水、泥沙调度、新修水坝的蓄水运行及期间发生的洪水有较大关联,且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明显受河床质变化影响。研究结果为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的推演和产卵场的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
刘文成李君轶李鹏程班璇吴金明张辉沈丽刘志刚杜浩
关键词:产卵场河床质分形维数中华鲟
天然水域长江鲟野化繁殖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公开了天然水域长江鲟野化繁殖方法及应用。申请人通过多年的仿生研究,探寻了长江鲟野化繁殖时所需的关键因素,例如水温,基底,水体流速等,据此在天然水域开展长江鲟繁殖试验,首次实现了长江鲟的野化繁殖,为...
杜浩李鹏程李君轶吴金明罗江吴金平沈丽周琼
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与气象状况之间的关系
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历史(1963~1965年,1970~1975年)及现存(1983~2006年)产卵场共55次自然繁殖活动发生起始日的天气类型和气象要素(包括风、降水量、气温、气压、日照时...
张辉危起伟杜浩沈丽
关键词:中华鲟自然繁殖气象要素阴雨天产卵场
文献传递
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格局被引量:2
2023年
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000 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5638.57×10^(-5)mg/L,中游、下游和金沙江明显高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4)优势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恩茨筒壳虫、淡水麻铃虫、普通表壳虫,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桡足类广布中剑水蚤、特异荡镖水蚤,无节幼体等。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呈现典型河流特征,种类和数量较贫乏,群落以轮虫和原生动物等小型个体为主,河流中、下游丰度高于上游,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吴湘香王银平张燕吴凡魏念杨海乐沈丽朱挺兵茹辉军刘凯段辛斌倪朝辉李云峰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长江干流金沙江三峡库区
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的技术指标建议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确定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对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评估的有效性,于2021年5—7月在长江中游10个站位开展了鱼类资源捕捞监测,每个站位连续监测15 d,从日捕获量、物种记录数、渔获物群落结构等3方面着手,对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等的设置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连续11 d捕捞监测所得累计日均渔获量基本达到稳定,连续15 d捕捞监测可以记录到站位近70%的鱼类种类数,所得累计鱼类群落结构基本达到稳定。网具类型、规格的使用覆盖对监测结果中鱼类种类记录数、鱼类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网具使用量对监测结果中日均渔获量有明显影响。10个监测站位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结合监测站位间的空间距离来看,鱼类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为了保障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原始监测数据进行相关评估之前,有必要对监测数据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检验,网具类型、规格和使用量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应予以适当考虑,各具体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评估应由相应具体江段的监测结果来支撑。本研究将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后的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杨海乐杨俊琳方冬冬朱传亚沈丽张辉吴金明危起伟
关键词:群落结构长江中游
长江中下游区增殖放流现状与对策研究被引量:9
2021年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修复、维持和扩增物种自然种群规模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信息系统采集的基础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区2016-2019年增殖放流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近4年在长江中下游区的89处河流、湖泊、水库进行了增殖放流,涉及72种水生生物,隶属于21目31科,其中鱼类55种、贝类7种、虾3种、蟹2种、龟鳖类2种、两栖类2种,水母类1种。2016-2019年累计放流水生生物134.3亿单位(尾/粒/只),累计投入资金6.3亿元,年均放流水生生物34.0亿单位(变幅22.0亿~39.4亿单位),年均投入资金1.6亿元(变幅1.2亿~1.8亿元)。主要放流经济种包括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鲢(H.molitrix)、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3种鱼类放流数量占经济种的82.0%),主要放流珍稀濒危种为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放流数量占濒危种的82.0%)。按放流数量统计,以渔民增收、生物净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分别占69.9%、57.2%、0.08%。为提高长江流域禁捕后增殖放流工作的成效,建议:减少或停止在天然水域放流经济性物种,增加濒危物种放流比例;研究优化放流时间、地点、规格和方法,兼顾放流成本和成活率;科学开展放流物种遗传管理,提高放流物种种质质量;加强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切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放流成效。
张照鹏董芳杜浩蔡志宇沈丽张辉
关键词:长江增殖放流渔业资源水生生物渔业管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