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玉 作品数:8 被引量:37 H指数:3 供职机构: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济宁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细胞周期相关激酶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相关激酶(CCRK)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原发性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以配对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CRK mRNA和CCRK蛋白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CCRK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0.00%(30/50),癌旁结肠组织阳性率为40.00%(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9,P<0.05);CCRK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2.69±0.87,癌旁组织为1.0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P<0.05)。CCRK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4.00%,癌旁组织为4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7,P<0.05);CCRK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2.45±0.92,癌旁组织为1.0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P<0.05)。PT3-4期大肠癌组织CCRK mRNA阳性率为85.70%(12/14),PT1-2期大肠癌组织阳性率55.56%(2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9,P<0.05);PN1-2期大肠癌组织CCRK mRNA阳性率为87.50%(14/16),PN0期为52.94%(1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0,P<0.05)。结论 CCRK的高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及其TNM分期有关,检测CCRK蛋白和CCRK mRNA表达可以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王茜 杨景玉 曲锦 黄炳成 魏庆宽 李瑾 王一波 尹立新 孔令斌关键词:大肠癌 RT-PCR WESTERN BLOT 临床病理 沙棘干乳剂对小鼠食管上皮内瘤变的阻断作用初探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建立化学致癌剂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小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探讨沙棘干乳剂对食管上皮内瘤变的阻断作用。方法选取145只健康昆明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空白对照组,n=10,正常饮食、饮蒸馏水,不施加干预)、B组(4NQO诱癌组,n=45)、C组(沙棘干乳剂治疗组,n=45)和D组(全反式维甲酸组,n=45)。B、C、D 3组均于实验开始第1天至第14周末,自由饮用浓度0. 1 g/ml的4NQO水溶液,直至第14周末时小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建立成功,B、C和D组分别给予蒸馏水、沙棘干乳剂和全反式维甲酸灌胃,分别于第19周末处死解剖小鼠A组2只,B组、C组和D组小鼠各20只,第24周末处死解剖小鼠A组2只、B组16只、C组25只和D组25只,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病理组织学检测方法观察并比较各组小鼠食管上皮黏膜组织变化情况,分析沙棘干乳剂对小鼠食管上皮内瘤变的作用。结果小鼠喂养19周前B组、C组和D各组小鼠食管上皮黏膜组织增生变化不明显。24周后C组和D组小鼠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率分别为60. 00%(15/25)和52. 00%(13/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85,P>0. 05),但均明显低于B组93. 75%(15/16)(χ~2=3. 97,4. 22;均P <0. 05); C组和D组小鼠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率分别为40. 00%(10/25)和48. 00%(12/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68,P>0. 05),均明显高于B组6. 25%(1/16)(χ~2=5. 66,7. 86;均P <0. 05)。结论沙棘干乳剂对食管上皮内瘤变有一定的阻断作用,可阻断其向高级别瘤变发展,但还不能明确沙棘干乳剂对上皮内瘤变有治疗或逆转作用。 陈星宇 孔令斌 张帆 方萧 张永超 杨景玉关键词:沙棘干乳剂 食管肿瘤 上皮内瘤样病变 阻断 小鼠 芪莲舒痞颗粒对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芪莲舒痞颗粒对食管鳞状上皮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治疗作用,探讨在食管癌高发区开展中药预防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经我院明确诊断的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治疗组)口服芪莲舒痞颗粒,每次2袋,日3次冲服,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每次4片,日3次,疗程均为6个月,服药期间,每天监测副作用和服药顺从性。结果:芪莲舒痞颗粒与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胃镜下组织黏膜图像变化,治疗前后组织粘膜变化明显,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芪莲舒痞颗粒对食管鳞状上皮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有明显的逆转作用。 杨景玉 孔令斌关键词:芪莲舒痞颗粒 食管鳞状 不典型增生 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6 2016年 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肝炎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由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引起,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目前临床多以骨髓移植、免疫调节为首选治疗方案。笔者就近年来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吴瑞丽 杨景玉关键词:肝炎 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疗 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017年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及胃相关性淋巴瘤的主要病因之一,1994年被WHO列为1类致癌因子。其在世界范围有约50%的感染率,在2014年的京都共识上建议所有的Hp感染患者均需要根治。但是,随着近年来其耐药率的不断增加,传统三联疗法的根治率正逐渐下将,因此,一直迫切需要寻找到更好的替代或者辅助疗法。而益生菌因其本身较高的安全性以及在提高根治率、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应从性等方面表现出的优势,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益生菌治疗幽门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齐从虎 杨景玉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益生素 替代疗法 CRISPRi在体抑制肝脏miR-122的表达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索CRISPR干扰(CRISPR interference,C R I S P R i)能否实现在体抑制肝脏m i R-122表达.方法:针对m i R-1 2 2启动子区设计sg RNA(sg T1和sg T2),并分别将其与无DNA切割活性仅保留识别活性的d Cas9-KRAB载体通过尾静脉流体力学法注射到8-10 wk龄小鼠,注射1、2、4 wk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方法检测肝脏mmu-mi R-122的表达;设计不同的sg RNA浓度梯度,探索CRISPRi在体抑制肝脏mi R-122表达是否存在剂量依赖性;通过q 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mi R-122靶分子HOMX1和Cyclin G1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注射1 wk和2 wk后,sg T1介导的C R I S P R i在体抑制肝脏m i R-12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3%(P<0.05)和16%(P<0.05);随sg RNA的剂量升高,肝脏mi R-122表达降低,当lenti Guide-Puro-sg T1质粒为120?g时,可将mi R-122的表达抑制约30%;CRIPSRi在体抑制肝脏mi R-122表达的同时,上调了mi R-122下游靶分子HMOX1和Cyclin G1的表达.结论:本研究利用CRISPRi实现了在体抑制肝脏mi R-122的表达,为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的在体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赵洪礼 杨景玉 李桂玲 毛德华 李洪运关键词:MI 肝脏 FGFR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检测FGFR2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揭示FGFR2蛋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收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133例患者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均为鳞状细胞癌术前未行化放疗)。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62例,患者平均年龄61.4岁。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分析FGFR2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FGFR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5.11%(60/130),正常食管组织为12.5%(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R2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食管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等相关(P〈0.05),而与年龄、肿块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相比正常食管组织,FGFR2在食管癌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食管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张霞 杨景玉 李洪运 黄勇 董向关键词:食管癌 FGFR2 免疫组化技术 白介素6、白介素10在大肠息肉癌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在大肠息肉癌病变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测量癌旁正常组织、大肠息肉组织、大肠癌组织中IL6和IL10表达量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L6mRNA在腺癌中的相对表达量为2.951±0.474,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组织(其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00、1.603±0.136、1.660±0.119和1.763±0.143,F=27.309,P<0.05),而后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10,P>0.05);癌旁正常组、增生性息肉、锯齿状息肉3组IL6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F=1.234,P>0.05),IL6蛋白在腺癌组织组阳性率为72.41%(21/29),与癌旁正常组织10.34%(3/29)、腺瘤性息肉43.24%(32/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16,P<0.05);癌旁正常组织与增生性息肉14.29%(3/21)、锯齿状息肉25.00%(4/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6,P>0.05)。IL10mRNA在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3.516±0.337,也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管状腺瘤、管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1.000±0.000、1.473±0.134、1.538±0.077、1.577±0.160,F=89.919,P<0.05),并呈现递减趋势;癌旁正常组织、增生性息肉、锯齿状息肉3组IL10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F=0.175,P>0.05)。IL10在癌旁正常组织阳性率为13.79%(4/29),明显低于腺瘤性息肉阳性率为44.59%(33/74)和腺癌阳性率为82.76%(24/29,χ2=27.923,P<0.05);癌旁正常组织与增生性息肉14.29%(3/21)和锯齿状息肉18.75%(3/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0,P>0.05)。结论 IL6、IL10可能作用于正常组织-腺瘤性息肉-腺癌的癌变过程,而正常组织-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癌变过程中无明显作用,提示抑制炎症反应不能阻止组织癌变。 李锦 杨景玉 张秋生 黄炳成 魏庆宽 吴瑞丽 孔令斌关键词:白介素6 白介素10 大肠息肉 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