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春水

作品数:197 被引量:774H指数:1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67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10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89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14篇成像
  • 84篇磁共振
  • 67篇磁共振成像
  • 47篇多发
  • 47篇多发性
  • 47篇多发性硬化
  • 26篇张量成像
  • 24篇扩散
  • 20篇弥散
  • 20篇扩散张量
  • 20篇脊髓炎
  • 17篇影像
  • 15篇视神经
  • 15篇皮质
  • 15篇综合征
  • 15篇弥散张量
  • 13篇膝关节
  • 13篇扩散张量成像
  • 13篇关节
  • 12篇视神经脊髓炎

机构

  • 130篇首都医科大学...
  • 50篇天津医科大学...
  • 24篇天津医科大学
  • 2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1篇中国科学院自...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北京中医药大...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京军区南京...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南昌大学第一...
  • 2篇天津市安定医...
  • 2篇西门子迈迪特...
  • 2篇保定市第一中...
  • 2篇北京丰台医院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197篇于春水
  • 95篇李坤成
  • 76篇秦文
  • 24篇蒋田仔
  • 16篇宣芸
  • 14篇张帆
  • 14篇张海琴
  • 13篇段云云
  • 13篇林富春
  • 12篇马佳
  • 11篇常丽荣
  • 11篇李云生
  • 10篇童隆正
  • 10篇张云亭
  • 9篇李永忠
  • 9篇刘亚欧
  • 9篇梁志刚
  • 9篇朱朝喆
  • 9篇陈彪
  • 8篇张敬

传媒

  • 46篇中国医学影像...
  • 14篇临床放射学杂...
  • 13篇医学影像学杂...
  • 11篇中华放射学杂...
  • 7篇放射学实践
  • 7篇国际医学放射...
  • 6篇中华神经科杂...
  • 6篇中国临床解剖...
  • 5篇中国临床医学...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北京生物医学...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中国医疗设备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医学综述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第一届放射青...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8
  • 8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10篇2011
  • 11篇2010
  • 15篇2009
  • 22篇2008
  • 18篇2007
  • 21篇2006
  • 13篇2005
  • 9篇2004
1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巨噬细胞活性MRI对多发性硬化大鼠模型中枢神经系统病灶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2010年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活性成像(MAI)对多发性硬化(MS)模型大鼠脑和脊髓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20只正常Lewis大鼠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实验组15只,对照组5只.应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多肽35-55(MOG35-55)致敏实验组大鼠制备MS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首次急性发病后第3天行MR检查.分别对大鼠脑和脊髓行T2WI、T1WI和Gd-DTPA增强T1WI的三维容积扫描.经大鼠尾静脉注入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24 h后行USPIO增强T2WI(即MAI).利用工作站专业软件获得大鼠脑和脊髓冠状面、横断面和矢状面的重组图像,并与常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成功建立MOG35-55-EAE模型大鼠15只.MOG35-55-EAE大鼠急性发病期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灶多数分布在脑内(58/63),少数位于脊髓(5/63).常规MRI上病灶表现为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部分出现Gd-DTPA强化.在MAI图像上病灶呈低信号,部分USPIO强化病灶在T2WI上呈等信号,病灶的USPIO强化与Gd-DTPA强化表现不完全一致.T2WI(14/15)和MAI(13/15)对MOG35-55-EAE大鼠急性期病灶的敏感度高,两者联合对病灶的检出率高达100%(15/15),增强T1WI的敏感度相对较低(7/15).对照组大鼠MAI未见异常.结论 MAI弥补传统MR检查技术的不足,能监测EAE的炎症反应,与常规T2WI联合能提高MOG35-55-EAE大鼠病灶的检出率;Gd-DTPA增强能显示EAE血脑屏障破坏的早期活动性病灶,MAI与之联合成像对EAE病灶的诊断和监测有互补作用.
张海琴李坤成于春水马佳秦文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磁共振成像
临床孤立综合征和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表现正常脑白质及脑灰质的MR扩散张量直方图比较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评价扩散张量成像(DTI)对临床孤立综合征(CIS)的研究价值,了解CIS的病理变化机制及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的关系。方法选择19例CIS患者(CIS组)、19例RRMS患者(RRMS组)和19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1.5T超导型MR机采集数据,经图像后处理得到表现正常脑白质(NAWM),表现正常脑灰质(NAGM)的平均扩散率(MD)、各向异性分数(FA)直方图,其中提取出下列指标:平均值、直方图峰高和峰位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并对3组NAWM、NAGM的MD、FA值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RRMS组患者表现正常脑白质MD为(0.83±0.04)×10^-3mm^2/s,较正常对照组(0.78±0.02)×10^-3mm^2/s、CIS组(0.79±0.02)×10^-3mm^2/s均显著增高(F=15.304,P〈0.01),但CIS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图峰高CIS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RRMS组平均FA值(0.36±0.03)较正常对照组(0.41±0.01)及CIS组(0.40±0.02)均降低(F=17.965,P〈0.01),但CIS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FA图峰位置CIS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左移。NAGMMD在正常对照组、CIS组、RRMS组分别为(1.03±0.05)、(1.08±0.06)、(1.18±0.12)×10^-3mm^2/s,依次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261,P〈0.01)。CIS患者的各项DTI指标与EDSS评分均无显著性相关。RRMS患者NAGM的MD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r=0.568,P〈0.05)。结论DTI直方图可以敏感的显示及量化CIS及多发性硬化(MS)NAWM、NAGM的异常,作为MS最早期表现的CIS患者NAWM、NAGM均已发生了病理改变,但较MS病变轻。
刘亚欧于春水李坤成林富春段云云秦文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弥散
Guo腓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功能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观察国人Guo腓韧带的形态及特点,探讨其对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侧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对Guo腓韧带的形态、位置、大小、起止点、走行、毗邻关系和紧张度进行观测。结果:Guo腓韧带是位天膝后外侧部关节囊外的一个斜方形的致密纤维束,起自腓骨头尖,向内上方连接到Guo肌腱。其后内侧缘长度为(7.75±2.00)mm,前外侧缘长度为(14.59±2.84)mm,宽度为(8.56±1.52)mm,厚度为(2.93±0.44)mm。该韧带恒定存在,在膝伸直、外旋、内翻时紧张。结论:Guo腓韧带对维持膝后外侧稳定起重要作用。
宣芸于春水
关键词:膝关节解剖学
Mn^(2+)增强磁共振大鼠皮质脊髓束追踪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Mn2+增强在中场磁共振扫描中对活体大鼠皮质脊髓束的显示,为活体状态下广泛开展含Mn2+对比剂增强神经纤维解剖束路的追踪提供依据。方法:10只Wister大鼠,皮质内注射0.8M Mncl21μl,用1.5T超导磁共振扫描,观察皮质脊髓束的走行。结果:Mncl2皮质内注射24h后行磁共振扫描,完整地显示了活体大鼠的皮质脊髓束从皮层、丘脑、大脑脚、桥脑、延髓至上颈段脊髓的走行。结论:在中场磁共振成像系统下能够清晰的显示Mn2+增强神经传导束路。Mn2+增强后的皮质脊髓束的冠状位解剖定位与三维坐标图谱的解剖定位一致。
张帆李坤成于春水常丽荣秦文
关键词:皮质脊髓束磁共振成像
四肢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探讨四肢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例由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神经鞘瘤 8例 ,神经纤维瘤 2例 ,恶性神经鞘瘤 3例。神经源性肿瘤多表现为卵圆形或梭形 ( 9/13 ) ,边界清楚 ( 13 /13 ) ,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 ( 10 /13 ) ,T1WI为均匀等信号 ( 8/13 ) ,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 ( 13 /13 ) ,Gd DTPA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 ( 13 /13 )。结论 结合肿瘤的形状、信号及与周围神经毗邻等特点 ,提示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 ,而肿瘤大小、形状、信号均匀度、有无囊变 ,以及强化特点等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
于春水李坤成杨小平李大胜赵欣
关键词:神经源性肿瘤软组织磁共振成像
视神经脊髓炎皮质脊髓束与胼胝体的DTI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扩散异常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9例脑MRI正常的NMO患者及19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进行DTI检查。重建出皮质脊髓束(CST)和胼胝体,并测量其平均扩散率(MD)、分数各向异性(FA)、最大本征值(λ1)和横向本征值(λ2-3)。然后,分析大脑脚、内囊和侧脑室水平CST感兴趣区(ROI)的扩散指标的异常变化。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NMO患者CST的MD(P<0.001)和λ2-3(P=0.002)明显增加,而胼胝体的MD、FA、λ1和λ2-3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NMO患者,沿着CST的ROI分析显示在大脑脚和内囊水平CST的MD和λ2-3明显增高,FA轻度降低,而λ1无显著变化。在侧脑室水平CST的所有扩散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表现为局部受累模式。继发于脊髓病灶的逆行性变性可能是NMO患者CST扩散异常的原因。
于春水林富春李坤成蒋田仔朱朝喆秦文陈彪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皮质脊髓束扩散张量成像
回波时间对脑组织弥散张量成像定量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回波时间对脑弥散张量成像定量指标有无影响。方法对7只健康成年恒河猴用3.0T磁共振设备行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固定其他参数的情况下改变回波时间(75~160ms,共13个采样点)。选择双侧内囊后肢和壳核分别作为白质和灰质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测量该ROI内的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最大本征值(λ1),中间本征值(λ2)和最小本征值(λ3)。使用Pearson回归分析这些弥散指标与回波时间(TE)的线性关系。结果恒河猴脑灰质区MD与TE正相关(P〈0.001),白质区MD与TE相关性不显著(P〉0.05)。两ROI内的FA和λ1均与TE正相关,λ3与TE负相关(P〈0.001)。灰质区λ2与TE正相关,而白质区λ2与TE负相关(P〈0.001)。结论回波时间可影响DTI定量指标的测量。在临床多中心研究中,需要对之进行控制。
秦文李坤成于春水张帆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回波时间信噪比
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脑区灰质容积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技术探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与慢性疼痛相关的脑结构改变。方法:选择左侧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行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后疼痛减轻>75%的患者,共10例,以及10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疼痛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半年采集MRI数据,同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尔顿抑郁(HADD)和焦虑评分(HADA)。用统计参数图5(SPM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患者中,灰质容积减低的脑区为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和患肢同侧的海马;灰质容积增高的脑区为患肢同侧的前扣带回(BA24)、对侧的额下回(BA47)。而术前疼痛和术后半年疼痛消失的两组之间比较发现,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的脑区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研究提示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患者存在皮层或皮层下脑组织结构上的重组,这些改变可能在疼痛的慢性化中发挥作用。
陈富勇陶蔚秦文于春水胡永生李勇杰
CT灌注成像鉴别兔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鉴别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将14只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建立腋窝炎性增生性淋巴结模型和VX2种植性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模型,建模成功后行CTPI。分析两组淋巴结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各CT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间的差异,并以病理为基础初步对BF、BV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转移组淋巴结BF值明显高于炎症组(P=0.004),分别为(150.00±70.00)ml/(min.100g)、(75.00±40.00)ml/(min.100g);BV、PS及MTT值与炎症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淋巴结的TDC呈速升速降型,炎症组淋巴结的TDC以缓慢上升型为主。两组淋巴结的BF、BV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821,P<0.001;r=0.519,P=0.001)。结论 CTPI可在毛细血管水平反映兔淋巴结的血流灌注状况,推测淋巴结内血管生成状态,有助于鉴别良。
廖茜汪俊萍白人驹于春水张云亭
关键词:淋巴结灌注成像
磁共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2013年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筛选合格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析大鼠脑缺血再灌损伤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制作SD大鼠MCAO模型,根据是否再灌注分为永久闭塞组和缺血再灌组,每组各9只,另设假手术组2只作为对照。对大鼠行磁共振T2、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扫描,重建脑血管及计算相对ADC值和FA值,比较两组的相对ADC值和FA值。结果 MRA可以显示大鼠脑血管的堵塞与再通,T2加权像可以观测到蛛网膜下腔出血。永久闭塞组比缺血再灌组的相对ADC值高,差异有显著性(0.657±0.140vs0.588±0.132,t=2.27,P=0.048);相对FA值高,差异有显著性(1.010±0.143vs0.915±0.111,t=2.89,P=0.02)。结论利用MRA和T2加权像扫描可以筛选出合格的MCAO模型,MCAO永久闭塞组相对ADC值和FA值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
韩伟秦文薛蓉于春水张云亭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成像表观弥散系数部分各向异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