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林
- 作品数:12 被引量:45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影响树鼩体内慢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因素的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索影响树鼩体内长期感染HBV的因素。方法77只新生期和49只非新生期树鼩,分别以不同的感染源和注射方式接种HBV,部分动物加以辅助措施。接种后定期获取动物血和肝组织,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Southemblot和dotblo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子和光学显微镜等多种方法,长期动态观察动物体内HBV感染标志的消长。结果新生期接种的树鼩中6只确定、7只疑似为持续感染,非新生期接种的树鼩无一为持续感染。单份的HBV患者或树嗣血清为效果较好的感染源;皮下注射为较好的接种途径;接种用血清先经纯化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联合检测树嗣血清的HBV免疫学标志和肝组织的HBVDNA为较好的检测方案。结论不同的接种年龄、感染源、接种方法、辅助措施可影响树鼩体内慢性感染HBV的效果,合适的检测方案有助于判断和预测树鼩的感染状态。
- 王琦杨春苏建家曹骥欧超杨芳张晶晶史俊林汪多平王晓娟王佳阮萍李瑗李瑗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树鼩
- 肿瘤微环境促进骨髓播散肿瘤细胞(DTCs)形成的机制研究
- 目的:揭示肿瘤微环境启动前列腺癌细胞发生EMT并形成DTCs的分子机制,对该过程进行阻断,以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方法:运用慢病毒转染法构建稳定表达luciferase的前列腺癌细胞系(PC3-luc,C4-2B-l...
- 史俊林
- 关键词:前列腺癌细胞转移分子机制肿瘤微环境
-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不同种属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进一步验证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piderm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E-FABP)在不同种属的肝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探讨E-FABP在肝癌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E-FABP在人、低等灵长类动物树鼩和啮齿类动物大鼠的肝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应用反转录-聚合酶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技术检测E-FABP mRNA在60例人肝癌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E-FABP mRNA表达水平改变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E-FABP蛋白在人、树鼩和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上调(F值分别为12.314、11.387和11.206,P值均<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E-FABP mRNA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F=12.815,P<0.05);E-FABP 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显示E-FABP在肝脏组织的高表达可能与肝癌的转移有关、E-FABP和AFP联合检测有可能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结论:E-FABP有可能作为新的生物标志应用于肝癌的预测转移和早期诊断;E-FABP在不同种属的肝癌组织中共同高表达这一现象,提示其可能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之一,有可能作为防治肝癌的分子靶标.
- 史俊林曹骥苏建家杨春欧超汪多平李瑗
- 关键词:肝癌
- “精准医学”模式下肿瘤学研究生培养途径的探讨被引量:2
- 2018年
- 尽管肿瘤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其形势依旧非常严峻。"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有望解决肿瘤治疗的瓶颈,并开启肿瘤治疗的新局面。在"精准医学"的大背景下,具有精准化思维模式的肿瘤学人才储备尤为重要,这也对肿瘤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文章从肿瘤学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等方面阐述了肿瘤学研究生精准化培养的可行途径。
- 史俊林
- 关键词:肿瘤学
- 应用跨种属筛选策略探寻人类肝癌的关键分子及候选分子E-FABP的差异表达验证
- 目的:应用跨种属策略筛选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候选关键分子,并通过对候选分子的差异表达验证和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定位出关键分子,从而为肝癌的防治和早期诊断提供分子靶标、为阐释肝癌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1.对本课题组前...
- 史俊林
- 关键词:肝癌关键分子分子靶标
- 文献传递
- 新生期树鼩接种人乙型肝炎病毒的长期实验观察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观察新生期树鼩接种HBV后体内HBV感染标志物的长期动态。方法6只树鼩于新生期接种人HBV DNA阳性血清,每4~6周抽血1次和每6~12周做肝活体组织检查1次,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South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动态观察血清和肝组织中HBV感染标志物的消长,用电镜寻找肝组织内的HBV颗粒和用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新生期树鼩接种后48周,3只动物(1、2和6号)血清和肝组织标本经多对引物进行的nPCR,均稳定显示HBV DNA阳性,肝组织HBV cccDNA阳性;FQ—PCR显示血清和肝组织HBV DNA的拷贝数分别为10^3~10^4/ml和每微克肝组织总DNA 10^7~10^8拷贝;Southern blot检测显示肝组织存在HBV复制中间体HBV cccDNA和HBV单链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显示血清HBsAg持续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数量逐步增多的HBsAg阳性肝细胞。其中的1号动物至接种后2年每做克肝组织总DNA仍可测得10^7~10^8拷贝的HBV DNA,电镜下可见疑似HBV颗粒。另3只动物除nPCR显示肝组织HBV DNA阳性条带和FQ—PCR显示低拷贝数(每微克肝组织总DNA10^3拷贝)HBV DNA外,其余的HBV感染标志物均为阴性或一过性阳性。结论新生树鼩能够长期感染HBV,并且HBV能够在树鼢体内稳定复制和长期存在。
- 杨芳曹骥张晶晶王琦苏建家杨春欧超史俊林汪多平李瑗
- 关键词:树鼩
- 新生期树鼩接种人乙型肝炎病毒的长期实验观察
- :用多种检测方法对新生期树鼩接种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后体内HBV感染标志进行长期动态观察。 方法:6只树鼩于新生期接种人HBV阳性血清,定期抽血和肝组织活检,应用巢式聚合酶...
- 杨芳李瑗曹骥张晶晶王琦苏建家杨春欧超史俊林汪多平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树鼩
- 基于RNA-Seq技术的跨种属跨病因肝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运用全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和跨种属、跨病因筛选策略,定位出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方法:运用RNA-Seq技术,对人肝癌、癌旁和正常肝组织,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s,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癌旁和正常肝组织标本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和比较;分别筛选出人肝癌差异表达分子、HBV和AFB1致癌的树鼩肝癌差异表达因子,最后定位出跨人和树鼩两个物种、跨HBV和AFB1两种致癌因素的肝癌共同差异表达分子.结果:各标本总RNA提取质量合格,RNASeq测序数据质量合格,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对比匹配率合格,样品间基因表达相关性合格.人肝癌差异表达基因有68个,其中上调基因14个,下调基因54个;HBV诱发的树鼩肝癌差异表达基因有314个,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差异表达基因有20个,HBV和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共同差异表达基因11个,均为下调基因.人肝癌和树鼩肝癌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为2个,分别是载脂蛋白F(apolipoprotein F,APOF)和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酸不稳定亚基(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acid labile subunit,IGFALS),其mRNA表达水平在肝癌中均下调.结论:运用RNA-Seq技术,跨种属、跨病因筛选肝癌关键基因的研究策略有可能推动肝癌关键基因的定位;APOF和IGFALS有可能是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
- 史俊林罗旺李瑗杨春唐艳萍李科志曹骥
- 应用跨种属肿瘤基因筛选策略探寻肿瘤关键分子被引量:8
- 2010年
- 随着肿瘤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领域的快速深入发展,与各种肿瘤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已有大量报道,如何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鉴定出相关肿瘤的关键分子以用作肿瘤的防治靶点或据此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是肿瘤研究面临的挑战.跨种属肿瘤基因筛选策略是指通过比较不同种属同种肿瘤的基因表达谱间的相似改变,来探寻在该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本文对跨种属肿瘤基因筛选策略的意义及其在肝癌、肠癌和其他几种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概述.
- 史俊林李瑗
- 关键词:肿瘤关键分子
- 肝癌发病机制和化学预防的研究及其相关动物模型的优化
- 李瑷苏建家杨春曹骥欧超段小娴班克臣覃柳亮岳惠芬黄国华罗丹陈茂伟焦杨秦雪梁宏洁张晶晶蒿艳蓉韦薇梁亮岳海英李翠云王琦史俊林王晓娟杨芳
- 肝癌是是影响我国尤其是广西地区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杀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和广西地区肝癌的最重要病因之一。本项目为1992~2011年期间项目组承担的10余项国家和广西资助课题的综合,主要内容为在构建动物实验...
- 关键词:
- 关键词:肝癌发病机制化学预防蛋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