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倩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姜堰区农业委员会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扬辐麦4号小麦不同产量群体氮素吸收利用特性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分析扬辐麦4号小麦不同产量群体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为高产群体氮肥调控提供技术依据。【方法】2008~2010年,在稻麦两熟条件下,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设N 187.5、225和262.5kg/hm^2 3水平,以氮肥运筹比例为裂区,设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7:1:2:0、5:1:2:2和3:1:3:3三个水平。分析了不同产量群体阶段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输出量与氮肥利用率。【结果】扬辐麦4号小麦高产群体(产量≥7500 kg/hm^2)与中高产群体(7000~7500 kg/hm2)和中低产群体(产量≤7000 kg/hm^2)相比,出苗至越冬期、越冬期至拔节期和拔节期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量适宜,开花期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高;高产群体100 kg籽粒吸氮量2.87~3.01 kg、氮收获指数0.71~0.80、氮肥吸收利用率为44%~47%;其氮肥农学效率(17.69~17.96 kg/kg)和偏生产力(34.70~36.07 kg/kg)较高。【结论】扬辐麦4号采用基本苗150×104/hm^2,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采用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配比例为5:1:2:2、3:1:3:3的氮肥运筹方式,可获得最高的花后氮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以及氮收获指数,较高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实现高产高效。
- 李春燕于倩倩贾晴晴张玉雪朱新开封超年郭文善
- 关键词:稻茬小麦高产群体氮素吸收氮素利用率
- 泰州市姜堰区绿色植保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2018年
- 摘要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逐步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植保服务的对象、体系、机制等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四化结合”的农业规模经营新型服务体系成为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迫切需要[1-2].近年来,姜堰区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为契机,就构建绿色植保服务体系探索全程社会化服务和农企合作等模式进行了-定的尝试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 马超黄奇吴惠秋于倩倩张圆
-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
-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通南地区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通南地区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不施氮肥会使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显著减少,最终导致水稻严重减产;有机无机肥配施与常规施氮相比水稻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2种处理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不施氮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均会导致水稻籽粒和秸秆含氮量显著降低,进而降低植株吸氮量。有机无机肥配施与单纯施用化学氮肥相比氮肥吸收利用率平均显著降低了约15%,但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提高约18%,2种施肥方式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影响不大。[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维持水稻高产稳产,且可以提高氮肥生理利用率,在通南地区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 于倩倩王会方赵信林朱德进张辉
- 关键词:水稻有机肥氮肥利用率有机无机肥配施
- 秸秆还田后水稻生长需氮量研究
- 2017年
- [目的]筛选秸秆还田配施化学氮肥最佳方案。[方法]试验设置7个秸秆还田配施化学氮肥方案,考察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后施纯氮315 kg/hm^2时,产量最高,达9 600.90 kg/hm^2。[结论]秸秆还田后配施315 kg/hm^2氮能满足秸秆腐解与水稻生长的需要,该方案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许爱霞于倩倩王艳蓉李莲
- 关键词:秸秆还田氮肥水稻生长
- 氮素营养水平对中筋小麦扬麦16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2010—2011年,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三野村潮土上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中筋小麦扬麦16籽粒产量、氮素积累与运转,以及氮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超过适宜值则下降。实现7 000 kg/hm2左右产量水平时,施氮量宜控制在243.75 kg/hm2,氮肥表观利用率为46.57%。
- 钱宏兵朱德进于倩倩
- 关键词:小麦施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