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文

作品数:8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理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包合
  • 2篇衍生物
  • 2篇吲哚
  • 2篇咪唑
  • 2篇羟丙基-Β-...
  • 2篇糊精
  • 2篇活性
  • 2篇活性研究
  • 2篇分子
  • 2篇包合物
  • 1篇动力学
  • 1篇延胡索
  • 1篇延胡索乙素
  • 1篇阳离子化
  • 1篇乙素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活性
  • 1篇生物活性
  • 1篇生物活性研究
  • 1篇生物碱

机构

  • 8篇云南大学
  • 5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昆明贵金属研...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陈文
  • 3篇张洪彬
  • 1篇杨丽娟
  • 1篇周备
  • 1篇羊晓东
  • 1篇陈兴
  • 1篇王少杰
  • 1篇张向阳
  • 1篇李艳
  • 1篇夏沙
  • 1篇张朝波
  • 1篇刘洋
  • 1篇刘正芬

传媒

  • 2篇分析化学
  • 2篇有机化学
  • 2篇中草药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长春胺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理论研究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制备长春胺(VIN)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物(VIN/HP-β-CD),并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和性能测定,采用量化计算与分子模拟方法从理论角度研究其包合机制。方法通过饱和溶液法制备VIN/HP-β-CD;以包合物的载药量为指标,选用正交试验筛选VIN/HP-β-CD包合物制备处方与工艺;运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研究VIN与HP-β-CD之间的包合行为,用Job曲线法确定其包合比。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吸收光谱(IR)、热分析技术(TG、DSC)和核磁共振(1H-、2D-NMR)对VIN/HP-β-CD包合物进行表征。测定VIN/HP-β-CD包合物的水溶性,并在模拟人体胃液和肠液环境下测试包合物稳定性,进一步采用理论计算研究VIN/HP-β-CD超分子体系的形成机制。结果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该包合物的最优条件为投料比VIN与HP-β-CD 1∶1,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为7 h,甲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6作为溶剂。包合物的包合比为1∶1,VIN与HP-β-CD形成包合物后,其水溶性从原来的0.04 mg/mL提高到了16.5mg/mL,VIN的热分解温度从240.5℃提高到了306.1℃。1H-NMR与NOESY谱表明包合物是VIN的a环从HP-β-CD的大口端进入而形成的,量化计算与分子对接表明最优包合模式与核磁共振研究结果一致;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表明,在水环境中VIN能深入HP-β-CD的疏水空腔,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空间尺寸匹配较好。结论 VIN与HP-β-CD形成包合物后,水溶性和热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疏水作用、氢键作用和范德华力为包合物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杨云汉赵雪秋杜瑶杨俊丽陈文李燕华杨丽娟钏永明
关键词:长春胺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
新型二氢化茚-咪唑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从1-茚酮出发,通过简洁的路线合成了15个结构新颖的二氢化茚-咪唑衍生物,并对合成的新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和抑菌活性的筛选.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7、15、16和18具有较好的抗肿瘤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5对白血病(HL-60)、肝癌(SMMC-7721)及肺癌(A-549)的细胞毒活性甚至优于阳性药物DDP;化合物7、10、14、15、16和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sutbilis)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化合物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出较好的选择性抑制活性.
陈兴夏沙王少杰陈文周备杨丽娟
关键词:咪唑衍生物抗肿瘤活性抑菌活性
吲哚生物碱Vindoline与Vindorosine的合成研究进展
2022年
Vindoline与Vindorosine是从长春花中分离得到的Aspidosperma型吲哚生物碱.两个化合物都具有高度官能团化的五环吲哚啉骨架,且具有包含3个季碳在内的6个连续的手性中心.由于这两个分子复杂而有趣的化学结构,至少有15个课题组对其进行了合成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对以上两个分子的合成进展进行综述.
孔祥凯张逸鹏党菱婧陈文张洪彬
关键词:全合成
吲哚并四氢呋喃-咪唑盐杂合物的合成及细胞毒活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从色醇出发,通过Sharpless环氧化、酰胺化、偶联和成盐四步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吲哚并四氢呋喃-咪唑盐杂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NMR,HRMS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对合成的新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1-((3aR,8aS)-3,3a-二氢-3a-羟基-2H-呋喃并[2,3-b]吲哚-8(8aH)-基)乙酮-3-(2-(萘-2-基)-2-氧乙基)-5,6-二甲基-1H-苯并[d]咪唑-3-溴盐(20)和1-((3aR,8aS)-3,3a-二氢-3a-羟基-2H-呋喃并[2,3-b]吲哚-8(8aH)-基)乙酮-3-(2-萘甲基))-5,6-二甲基-1H-苯并[d]咪唑-3-溴盐(22)具有较好的体外肿瘤生长抑制活性,对SMMC-7721、MCF-7和SW-480肿瘤细胞株的活性均优于顺铂(DDP),1-((3aR,8aS)-3,3a-二氢-3a-羟基-2H-呋喃并[2,3-b]吲哚-8(8a H)-基)乙酮-3-(2-溴苄基))-5,6-二甲基-1H-苯并[d]咪唑-3-溴盐(24)对SW-480肿瘤细胞株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细胞毒活性,其IC_(50)值约为顺铂的2.0倍.
刘正芬张朝波段胜祖刘洋陈文李艳张洪彬羊晓东
关键词:咪唑盐细胞毒活性
松属素与甲基化-β-环糊精的分子识别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热分析、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光谱以及分子对接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松属素(PIN)分别与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和2,3,6-三甲基-β-环糊精(TM-β-CD)的包合行为、包合能力以及包合模式。结果表明,PIN/DM-β-CD和PIN/TM-β-CD包合物的包合比均为1∶1,PIN形成包合物后,其溶解度分别提高817倍和575倍。分子对接显示,PIN从DM-β-CD分子的大口端进入并贯穿在其空腔中,PIN的A环和B环分别位于环糊精分子的大口端和小口端;而对于TM-β-CD,仅有PIN的A环和C环进入到环糊精的空腔内。
杜瑶周树娅杨云汉杨俊丽陈文杨丽娟
关键词:包合物分子识别
新型含吡啶基手性配体的合成
2016年
改进了高收率、高选择性的手性叔丁基亚磺酰亚胺与2-吡啶基格氏试剂的不对称加成方法,合成了11个含吡啶基胺类手性配体,建立了手性叔丁基亚磺酰亚胺与2-吡啶基格氏试剂的不对称加成立体构型的预测模型.
党菱婧张向阳谭文云陈文张洪彬
关键词:吡啶手性配体
延胡索乙素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合行为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制备延胡索乙素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合物,并对其包合行为和性能进行研究。方法通过饱和溶液法制备了延胡索乙素(THP)与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和三甲基-β-环糊精(TM-β-CD)的包合物;采用Job曲线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确定包合物的包合比和稳定常数;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重分析(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运用分子对接探讨了THP与β-CD及其衍生物的包合模式;测定了包合物的水溶性,在模拟人体胃液和肠液环境下进行了稳定性测试。结果 THP与β-CD及其衍生物的包合比均为1∶1;分子对接表明,THP从大口端进入并贯穿在β-CD和DM-β-CD的空腔中,THP的2个芳香环分别位于大口端和小口端;而对于HP-β-CD和TM-β-CD来说,THP的2个氮杂环呈"V"字型镶嵌到环糊精的空腔内,且2个芳香环都位于环糊精的大口端。结论 THP与β-CD、HP-β-CD、DM-β-CD和TM-β-CD形成包合物后,其溶解度从0.30 mg/m L分别提高到了1.60、3.40、9.13、4.02 mg/m L,且其热稳定性及生物环境稳定性都得到明显提高。
赵芳杨云汉赵雪秋杨俊丽杨丽叶艳青陈文杨丽娟
关键词:延胡索乙素羟丙基-Β-环糊精
阳离子化柱[5]芳烃改性沸石对溴甲酚紫的吸附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制备了阳离子化柱[5]芳烃改性沸石(CP5A/NZ),采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吸收光谱(IR)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CP5A/NZ进行表征,将其应用于阴离子染料溴甲酚紫(BCP)的吸附。考察了NZ粒径、改性时CP5A的浓度、吸附时间、BCP初始浓度和溶液pH值对BCP清除率的影响,分析了CP5A/NZ吸附BCP的动力学过程和吸附等温线,探讨了其吸附机制。SEM表征结果表明,经CP5A改性后,NZ具有的鳞片状结构消失,呈现体积增大的包块状结构;IR谱图中可以观察到CP5A/NZ中出现了CP5A中CH3N+和CH2N+的振动吸收峰;XRD揭示了NZ经CP5A改性后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上述结果均表明CP5A成功负载到NZ上。吸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电荷斥力,NZ对BCP没有清除能力,但使用10 g/L的CP5A溶液改性粒径为0.42~0.59 nm的NZ时,其对BCP的清除率达94.0%,且吸附在300 min时达到平衡,而CP5A/NZ处理低浓度(<100 mg/L)BCP溶液时具有较高的清除率。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型等温线能更好地描述CP5A/NZ对BCP的吸附过程。推测CP5A/NZ对BCP的吸附机理为:CP5A中的CH2N+与NZ发生阳离子交换后, CH2N+与NZ表面的负电位点结合,使NZ表面的正电荷活性吸附位点增加,从而对阴离子染料BCP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
杨云汉杨俊丽鲁佳佳李灿花古捷陈文杨丽娟
关键词:沸石芳烃溴甲酚紫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