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乐
- 作品数:8 被引量:43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蛋白1、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卷曲螺旋结构域67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及癌旁腺体组织中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蛋白1(MTA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卷曲螺旋结构域67蛋白(CCDC67)表达水平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61例PT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石蜡切片MTA1、MMP-2及CCDC67蛋白的表达。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CCDC67过表达的TPC-1细胞株。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TC细胞株中MTA1、MMP-2及CCDC67 mRNA的表达。结果MTA1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3.9%(39/61),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8.0%(11/61);MMP-2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2.3%(38/61),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4.8%(9/61);CCDC67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9.1%(30/61),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96.7%(59/61)。CCDC67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与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因素中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1、7.289、10.353、8.826,P=0.048、0.007、0.001、0.003),MTA1和MMP-2的表达与TNM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因素中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3、12.752、4.665,P=0.013、0.000、0.031;χ2=5.026、5.026、6.036,P=0.025、0.025、0.014)。TPC-1细胞株中,MTA1和MMP-2 mRNA均有表达,未检测到CCDC67 mRNA表达。在构建的CCDC67高表达的TPC-1细胞株(OE组)中,MTA1与MMP-2 mRNA水平较正常TPC-1细胞株(CON组)及转染了空载体的TPC-1细胞株(NC组)中均呈现相对低表达。结论MTA1、MMP-2、CCDC67蛋白与PTC的转移和侵袭密切相关,CCDC67基因的抑癌功能可能与其抑制细胞转、移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 殷德涛张乐乐马润声李红强王勇飞柳桢雷梦园余坤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基质金属蛋白酶-2
-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014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显示,双叶癌灶,浸润性生长,肿瘤直径>2cm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BRAFV600E突变阳性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结论BRAFV600E突变阴性,双侧腺叶发生,癌灶浸润性生长,直径>2cm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出现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更大,此时若术前彩超提示可疑的侧区淋巴结肿大或转移,建议采取更积极的手术策略,进行侧区淋巴结清扫。
- 邱贝赵波董烨尧张乐乐张乐乐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 Cep63表达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凋亡功能的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研究中心体蛋白Cep6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细胞系TPC-1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PTC病例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组织Cep6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本实验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C)、低表达组[Cep63(-)]和过表达组[Cep63(+)],将Cep63慢病毒转染野生型TPC-1细胞系,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B)和qRT-PCR验证Cep63的干扰效果。通过平板克隆实验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WB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差异。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均数差异的比较,病理因素关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相比NC组,Cep63(-)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3.18±0.07比2.14±0.09,t=8.54,P<0.01),Cep63(+)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提高(3.18±0.07比3.58±0.10,t=3.21,P<0.05);NC组、Cep63(-)组和Cep63(+)组凋亡率分别为3.03%±0.24%、8.66%±0.44%和1.17%±0.44%,流式结果表明Cep63的低表达使TPC-1细胞的凋亡水平明显提高(F=157.7,P<0.001);NC组、Cep63(-)组和Cep63(+)组Bcl-2表达量分别为1.07±0.03、0.49±0.01和1.99±0.09,BAX表达量分别为0.64±0.02、1.06±0.01和0.21±0.03,WB结果表明,Cep63的低表达使TPC-1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F=183.2,P<0.001),同时BAX表达明显上调(F=283.7,P<0.001)。结论Cep63可能通过Bcl-2/BAX通路调控了PTC细胞系TPC-1的凋亡过程,Cep63可能是PTC的一个潜在癌基因。
- 刘晨光余芳沁马润声张乐乐王美棋冯凯祥王涛殷德涛
- 关键词:中心体甲状腺肿瘤
- 双源CT肺动脉血管成像双能量模式联合高级模拟迭代重建的图像质量对比价值分析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 定量评价低剂量双能量(70 kVp/sn150 kVp)肺动脉成像中高级模拟迭代重建(ADMIRE)联合70 kVp、线性融合图像的质量。方法 收集2015—2017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的体质指数正常患者共7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70 kVp/sn150 kVp扫描模式,一组为100 kVp/sn140 kVp扫描模式,对比剂用量均为30 ml。比较70 kVp+ADMIRE(组1)、线性融合+ADMIRE(组2)、100 kVp+SAFIRE(组3)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干、左肺上叶动脉的CT值、SD值、SNR、CNR值及辐射剂量参数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1肺动脉CT值显著高于组2和组3(均P〈0.05)。组2肺动脉SD值低于组1和组3(均P〈0.05)。肺动脉干及左肺动脉干SD值组1高于组3(P〈0.05),而叶动脉SD值组1与组3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SNR、CNR值组1与组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组3(均P〈0.05)。有效剂量较100 kVp/sn140 kVp组降低了46%。结论 ADMIRE联合70 kVp、线性融合图像质量优于100 kVp联合SAFIRE图像,且辐射剂量降低,是一种可行的双能量肺动脉扫描模式。
- 梁晓雪梁丽丹张乐乐高剑波张亚歌刘星池卿
- 关键词:肺动脉血管造影术
- 双源CT单能量优化技术在双能量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定量评价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单能量优化后低单能谱图像对于提高肺动脉显示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2016年9月-2016年12月行双源CT低剂量(对比剂用量30 ml)双能量肺动脉成像的患者,扫描模式100/sn140 kVp,选择其中融合图像中肺动脉及其分支CT值低于300 HU且远端分支显示欠佳的30例患者。扫描获得3组不同能量、优化单能谱及非线性融合图像。分别测量非线性(A组)、100 kVp(B组)、优化低单能谱(40+、50+、60+keV,分别为C、D、E组)图像中肺段、亚段及亚亚段动脉的CT值、SD值,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比较5组图像肺动脉的CT值、SD值、SNR及CNR值。结果 C^E组肺动脉的CT值均显著高于A、B组(P<0.05)。C组肺段动脉的SNR值高于A组(P<0.05)。C、D组亚段动脉的SNR值高于A组(P<0.05)。C^E组段和亚段肺动脉的SNR值均高于B组(P<0.05)。C^E组亚亚段动脉的SNR值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和A组的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B组的CNR值(P<0.05)。结论双能量肺动脉成像中低单能谱联合单能量优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肺动脉CT值,充分显示远端肺动脉分支,同时图像质量与非线性融合图像相当,优于低能量(100 kVp)图像。
- 梁晓雪高剑波梁丽丹张乐乐刘杰付立
- 关键词:X线计算机肺动脉双能量
- SQSTM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究SQSTM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集2019年4至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切除手术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检测组织中SQSTM1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转染在TPC-1细胞中构建SQSTM1缺失细胞系SQSTM1-KD-TPC-1,RT-qPCR从基因水平检测SQSTM1在TPC-1和SQSTM1-KD-TPC-1细胞中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SQSTM1敲低前后TPC-1侵袭和迁移的变化情况;MTT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QSTM1敲低后TPC-1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RT-qPCR检测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从基因水平进一步验证肿瘤细胞对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QSTM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癌旁组织,有76.2%(16/21)的患者mRNA呈现高表达;敲低SQSTM1明显抑制肿瘤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能力,且增殖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减小(P均<0.01),表明SQSTM1参与增殖相关通路机制的调控。结论SQSTM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TPC-1中明显促进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可能是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 余芳沁刘晨光马润声张乐乐杜公博牛东鹏殷德涛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迁移增殖
- 卷曲螺旋结构域67蛋白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及癌旁甲状腺组织中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67(CCDC67)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水平。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57例PT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石蜡切片CCDC67蛋白、bcl-2蛋白的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57例PTC组织石蜡切片凋亡指数(AI)。结果CCDC67蛋白在PTC组织的表达率为43.86%(25/57),在癌旁组织中高表达(96.49%,55/57),bcl-2蛋白在PTC组织表达率为57.89%(33/57),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5.79%(9/57)。CCDC67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因素中表达率有关(x^2=3.944、4.711、6.068、7.143,P=0.047、0.030、0.014、0.008)。bcl-2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TNM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因素中表达率差异有关(x^2=8.757、4.765、8.449,P=0.003、0.029、0.004)。CCDC67蛋白和bcl.2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相关(r=0.400,P=0.003)。PTC组织中CCDC67蛋白阳性表达组AI高于CCDC67蛋白阴性表达组(t=12.812,P=0.000)。结论CCDC67蛋白和bcl-2蛋白和PT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CDC67基因抑癌功能可能与其产物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 殷德涛马润声李红强王勇飞雷梦园柳桢余坤张乐乐
- 关键词:甲状腺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究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临床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536例,所有患者均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以是否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组,分别比较性别、年龄、癌灶数量、肿瘤突破包膜、BRAF^V600E基因突变、肿瘤最大直径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上的差异,运用t检验、x^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央区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转移组与非转移组在性别、年龄、BRAF^V600E基因突变、肿瘤最大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46)、年龄(P<0.001)、肿瘤最大直径(P<0.001)及BRAF^V600E基因突变(P=0.016)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1)、BRAF^V600E。基因突变(P=0.043)及年龄大小(P<0.001)为PTMC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BRAF^V600E基因突变、年龄<45岁及肿瘤直径较大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发生转移的风险增加,手术时建议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 赵波邱贝董晔尧李红强张乐乐马润声殷德涛
- 关键词:淋巴结切除术外科手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