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霞
- 作品数:5 被引量:247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被引量:51
- 2012年
- 设2个秸秆覆盖时期(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和3个覆盖量(3000、6000和9000kg·hm-2),以全程不覆盖为对照,研究陕西渭北旱塬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小麦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40cm土层,随土层的加深,>5mm径级的土壤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5mm径级的土壤团聚体含量逐渐减小;各覆盖处理中,>0.25mm径级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分别增加13.0%~26.4%和18.6%~45.6%,其中,6000kg·hm-2秸秆覆盖处理的增幅最大;秸秆覆盖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与>0.25mm径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各秸秆覆盖量处理均降低了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以6000kg·hm-2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最小.表明秸秆覆盖可显著增加0~40cm土层>0.25mm径级的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并且以6000kg·hm-2覆盖量的处理效果最佳,该覆盖量可以作为渭北旱塬小麦田合理的秸秆覆盖模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 王海霞孙红霞韩清芳王敏张睿贾志宽聂俊峰刘婷
-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小麦旱地土壤团聚体
-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宁南旱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101
- 2011年
- 为了给有机培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在宁南旱区4年有机培肥定位试验中,以不施有机肥作为对照(CK),设置了3种有机肥施用量处理(高90000 kg/hm2、中60000 kg/hm2、低30000 kg/hm2),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土壤养分、酶活性、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冬小麦收获后,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高、中量有机肥>低量有机肥>不施有机肥,各施肥处理较CK差异显著(P<0.05)。随有机肥施肥量由高到低,产量分别较CK提高35.05%、20.77%和11.51%;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38.26%、22.61%和11.88%,差异均极显著。说明在宁南半干旱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
- 张鹏贾志宽路文涛张晓芳孙红霞杨保平
- 关键词:有机肥宁南旱区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
- 渭北旱塬区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3
- 2012年
-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半湿润易旱区土壤团聚体分布状况和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在渭北旱塬设置三种覆盖还田量(SM1:13 500 kg/hm2、SM2:9 000 kg/hm2、SM3:4 500 kg/hm2),以不覆盖为对照进行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数量、大小及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后,土壤容重随秸秆覆盖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小,0~20 cm土层土壤容重较对照降低了2.00%~5.28%(P〉0.05);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在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10.82%~23.93%。10~30 cm土层,SM2处理下〉0.2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高于SM1、SM3,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0~40 cm土层,各处理〉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较CK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均可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SM2团聚体分形维数D最小,其次为SM1、SM3。可见,秸秆覆盖还田可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以SM2覆盖还田的效果最佳。
- 李涵张鹏贾志宽孙红霞韩丽娜杨保平聂俊峰
- 关键词:秸秆覆盖还田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
- 不同轮耕模式对旱地土壤结构及入渗蓄水特性的影响被引量:65
- 2012年
- 为了探索免耕与深松隔年轮耕对土壤结构及入渗蓄水性能的影响,2007-2010年在宁南旱区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与连年翻耕3种耕作模式,对土壤体积质量、团聚体、入渗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连年翻耕相比,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处理使0~60cm各土层土壤体积质量平均降低3.5%、6.2%(P<0.05);使0~20cm土层>0.2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数量平均分别增加10.3%(P<0.05)和20.3%(P<0.01),>20~40cm土层分别平均增加17.2%(P<0.05)和23.6%(P<0.01)。免耕/深松/免耕处理0~10cm和>30~40cm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稳定率分别比连年翻耕提高35.1%和45.8%(P<0.05),深松/免耕/深松处理>10~20cm和>20~30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率分别提高101.7%和61.7%(P<0.01)。不同轮耕模式显著增强了土壤的入渗性能,提高对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及降水利用率,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处理降雨入渗率较连年翻耕分别提高35.2%和15.3%(P<0.05),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7.2%和7.7%(P<0.05),降水生产效率平均提高9.6%和10.7%(P<0.05)。
- 侯贤清贾志宽韩清芳孙红霞王维聂俊峰杨宝平
- 关键词:土壤水分入渗水分利用效率宁南旱区
- 秸秆覆盖旱作瓜田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及对西瓜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为了探明秸秆覆盖栽培对西瓜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选用玉米秸秆在生育期设置地表全覆盖(WM)、行间覆盖(SM)和根域覆盖(RM)3个覆盖处理,以不覆盖为对照(CK),研究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对旱作西瓜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总贮水量、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地表全覆盖和根域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西瓜全生育期根域和行间0~120 cm的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且伸蔓后期以后的土壤贮水量根域高于行间;秸秆覆盖处理对西瓜伸蔓后期至膨大前期的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随着西瓜的生长发育,秸秆覆盖处理提高根域土壤含水量的幅度增加,深度下延.秸秆覆盖处理提高西瓜产量主要受根域土壤水分条件改善的影响;各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西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M、SM和RM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24.8%、11.5%和15.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2.7%、24.3%和29.4%.以地表全覆盖13500 kg·hm-2秸秆量的处理蓄水保墒、提高西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最显著.
- 孙红霞王维张鹏王智威贾志宽杨宝平韩清芳
- 关键词:秸秆覆盖土壤水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