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新亚

作品数:9 被引量:6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急性
  • 3篇梗死
  • 2篇蛋白
  • 2篇蛋白激酶
  • 2篇蛋白激酶C
  • 2篇血性
  • 2篇治疗急性脑梗...
  • 2篇水通道
  • 2篇水通道蛋白
  • 2篇水通道蛋白4
  • 2篇通道蛋白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后脑
  • 2篇激酶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MRI
  • 1篇选择素

机构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皖南医学院弋...
  • 3篇南京明基医院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8篇刘新亚
  • 4篇储照虎
  • 4篇叶民
  • 3篇倪红
  • 3篇张正祥
  • 2篇杜丽
  • 2篇徐德友
  • 2篇张莺芳
  • 2篇张莉文
  • 1篇钱坤
  • 1篇徐家立
  • 1篇丁小牛
  • 1篇陈丽华
  • 1篇李冠宇
  • 1篇傅新民
  • 1篇朱文斌
  • 1篇沈华超
  • 1篇龚大伟
  • 1篇丁新生
  • 1篇何冬梅

传媒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7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及MRI表现(附1例报告)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DE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头昏、恶心、呕吐;头部MRI显示双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白质区见多发圆形、不对称长T1、长T2信号灶。病理检查示脑组织有炎症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形成。经部分病灶切除术、脱水、抗感染等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对有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MRI出现大脑白质多灶性损害者,应考虑ADEM的可能,本病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刘新亚储照虎倪红杨倩丁小牛
关键词: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MRI
快速MRI指导下扩大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缺血性卒中是一个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四高"疾患,只有rt-PA超早期溶栓治疗有效.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5h之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非常有效的治疗办法,这一治疗方法的临床益处需要存在可挽救的半暗带.但由于时间窗的限制,能得到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很少.探讨在快速MRI指导下扩大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评价其疗效及出血的不良反应.
傅新民朱文斌张莉文张莺芳刘新亚张正祥叶民钱坤陈丽华杜丽
关键词:MRI急性脑梗死
脑血康胶囊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脑血康胶囊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其中10%的总剂量注射用阿替普酶加入10 mL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在10 s内静脉推注;然后将剩余90%的阿替普酶加入10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低于6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脑血康胶囊,3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大脑平均血流速度、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05%、92.6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康胶囊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提高脑组织的血流速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血液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李康睿叶民刘新亚
关键词:脑血康胶囊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
选择素与缺血性脑卒中被引量:1
2006年
选择素属于细胞间黏附分子家族,包括P-选择素(CD62P)、E-选择素(CD62E)、L-选择素(CD62L)三个成员。选择素家族始动了白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参与了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对选择素的结构、分布及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和机制作了简要介绍。
倪红储照虎刘新亚
关键词:选择素缺血性脑卒中
美多芭联合盐酸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39
2017年
目的:探讨美多芭联合盐酸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PD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给予美多芭治疗)和观察组68例(给予美多芭联合盐酸普拉克索治疗),比较2组PD非运动症状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符号数字转换测试(SDMT)、Rey文字记忆测试(RAVLT)、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和韦氏智力测试-积木测验(BD)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感觉异常、尿频尿急等非运动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多芭联合盐酸普拉克索治疗PD效果确切,能够显著优化患者非运动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张正祥杜丽杜丽张莺芳刘新亚丁新生
关键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盐酸普拉克索美多芭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评估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发病6h内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53例,其中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27例患者为溶栓组,不接受溶栓、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的26例患者为非溶栓组。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史、用药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基线、24h、7d、1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早期改善及脑出血转化发生率和12周患者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24h、7d后,溶栓组NIHSS改善分值(分别为11.1±10.1和9.0±9.9)与非溶栓组(分别为7.3±6.8和7.1±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溶栓组早期改善百分比(分别为25.9%和48.1%)明显优于非溶栓组(均为0,P=0.01)。发病12周,溶栓组NIHSS改善分值与非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溶栓组出血转化情况:发病24h、7d后,溶栓组(11.1%)均高于非溶栓组(3.8%),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发病12周,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患者死亡例数分别为5例和6例(P=0.68)。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能够提高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与非溶栓组比较,有增加出血转化的趋势及减少患者中远期死亡的风险。
张莉文徐家立刘新亚何冬梅李冠宇龚大伟徐德友沈华超郭彦勇李康睿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
水通道蛋白4与蛋白激酶C在缺血性卒中后脑水肿中的作用
2006年
水通道蛋白4(AQP4)是中枢神经系统水调节和运输的重要结构基础,参与脑脊液重吸收、渗透压调节、脑水肿形成等生理和病理学过程;蛋白激酶C(PKC)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催化各种蛋白质底物上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后AQP4与PKC的表达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文章就AQP4与PKC的分布、功能、功能调节及其在缺血再灌注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刘新亚储照虎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4蛋白激酶C脑水肿脑缺血再灌注
AQP4与PKC在大鼠CIR后脑水肿模型中的变化及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水通道蛋白4(AQP4)、蛋白激酶C(PKC)表达水平的变化,来探讨两者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CIR)。参照Garcia JH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Elliot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检测AQP4及PKC的表达。结果 CIR后6h即有神经功能缺损,脑含水量在CIR12h明显升高,1~3d时达到高峰;AQP4表达在早期水平降低,从12h逐渐升高,至CIR 24h明显升高,3d达高峰;PKC在CIR后6h开始持续性升高,至第5d仍保持较高水平。结论早期的细胞源性脑水肿可能和PKC的升高有关,后期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可能和AQP4的升高相关。
刘新亚储照虎叶民倪红徐德友张正祥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4蛋白激酶C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