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春华
- 作品数:4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黄土丘陵区铁杆蒿群落和长芒草群落地上生物量及土壤养分效应被引量:10
- 2011年
- 为了明确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互动效应,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实验方法,结合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该区铁杆蒿群落和长芒草群落随着恢复演替的进行,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2种群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铁杆蒿和长芒草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种群落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也都呈增加的趋势,且同群落生物量的变化趋势步调基本一致;全磷和硝态氮也表现了总的增加趋势,但与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不太一致。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表明,对铁杆蒿群落地上生物量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有机质、黏粒质量分数和水分含量,其中有机质质量分数和水分含量表现为正效应,即生物量随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土壤黏粒质量分数表现为负效应;对长芒草群落影响较大的是海拔、坡位、年限和全氮质量分数。
- 张婷陈云明武春华
- 关键词:群落生物量土壤养分效应通径分析黄土丘陵区
- 黄土丘陵区典型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控制水土流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依靠植被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演替进程是植被快速恢复的最有效途径。了解当地典型植物群落特征和环境因子的相...
- 武春华
-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地表植被植物群落植被演替
- 文献传递
- 黄土丘陵区典型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2
- 2008年
- 研究了安塞县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群落分布、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所选群落的盖度和地上、地下生物量随退耕年限增加而明显增加,土壤水分、粘粒含量也有增加趋势;典范对应、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群落的分布及变化受环境因子综合影响,土壤有机质、恢复年限、粘粒含量、坡向、海拔、硝态氮含量等是影响退耕地典型群落特征及分布的主要因子;土壤全磷含量对生态优势度,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对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最大正效应。本研究为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退耕地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 武春华陈云明王国梁
-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黄土丘陵区
- 黄土丘陵区典型植物群落根系垂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6
- 2008年
- 深入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根系与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对于当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有关林草措施的配置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采用对应分析(CA)和典范对应分析(EtA)方法研究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物群落的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所选群落的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小,0~40cm土层根系生物量超过总根量的85%。借助CA分析将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分为T1、T2和T3,其中大多数群落属于T1型,即表层根量聚积型,0~20cm土层根量远高于其他层次;T2和T3型为深根与浅根型根系的组合类型,层次变化相对缓和。群落根系的垂直分布及变化受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T1型分布在硝态氮含量较高且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低的地段;T2和髓型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硝态氮含量较低;土壤水分含量、密度、硝态氮是影响退耕地典型植物群落根系垂直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 武春华陈云明王国梁卢建利
- 关键词:根系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黄土丘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