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雅丽

作品数:5 被引量:134H指数:4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碳排放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生态
  • 1篇生态赤字
  • 1篇生态足迹
  • 1篇碳源
  • 1篇土地承载力
  • 1篇土地生态
  • 1篇热岛效应
  • 1篇亮度温度
  • 1篇LANDSA...
  • 1篇城市热岛
  • 1篇城市热岛效应
  • 1篇承载力评价

机构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苏雅丽
  • 2篇任志远
  • 2篇张艳芳
  • 2篇王建洪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西安市土地承载力定量评价与动态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以2009年为例,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并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对西安市1997—2009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盈余进行了测算,建立了生态压力指数模型以及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和生态压力指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1997—2009年西安市生态足迹呈增加趋势,人均增加幅度为0.509 7 hm2;(2)生态承载力呈降低趋势,人均降低幅度为0.152 0 hm2;(3)生态压力指数上升幅度很大,由1.45上升到3.88,上升幅度为2.43;(4)西安市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现象,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西安市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王建洪任志远苏雅丽
关键词:土地承载力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碳源”时空演变与预测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着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国际性议题,有关碳的研究也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 就碳排放而言,国外学者对碳排放的研究角度较丰...
苏雅丽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
文献传递
基于Landsat TM/ETM^+的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被引量:15
2011年
为了对西安市城市热岛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以1990,2002,2007年三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分别反演出1990,2002,2007年西安市亮度温度,并对其进行极值归一化处理。将处理结果分为6个等级,对比分析西安市3个时期的城市热岛比例指数(URI)。通过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植被覆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07年,西安市城市热岛比例指数不断上升,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逐年增强;(2)1990—2007年,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呈现出散点状—片状—连片状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并由莲湖区、新城区、雁塔区、碑林区向未央区、灞桥区扩散;(3)NDVI与城市热岛效应呈负相关性,适当增加城市绿地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积极作用。
苏雅丽张艳芳
关键词:亮度温度城市热岛效应
基于生态足迹的1997—2009年西安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被引量:21
2012年
以2009年为例,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并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西安市1997—2009年的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处于一个逐年增加的阶段之中,由1997年的0.7634 hm2增加至1.2731 hm2,并且近年来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5251 hm2减少至0.3731 hm2,可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的趋势。1997—2009年间,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大大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由0.2383 hm2增加至0.9000 hm2;表明西安市人口对自然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西安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影响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王建洪任志远苏雅丽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赤字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研究被引量:91
2011年
以陕西省为例,运用1989-2008年全省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面积数据和全省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耗数据以及2006年11个地级市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数据,采用回归分析、IDW插值和Hopfield神经网络对其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1989-2008年,全省的碳排放总量大体呈增加的趋势,年均增加178.869万t。(2)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林地和草地是主要碳汇。(3)2006年的断面数据表明,陕西省碳排放总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3大区域中,关中地区碳排放最大,陕北地区次之,陕南地区最小;在地级市中,渭南市的碳排放量最高,杨陵区的碳排放量最低。(4)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在林地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土地利用结构中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比例越大,则碳排放量越大。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变化中低碳减排的相关建议。
苏雅丽张艳芳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
共1页<1>
聚类工具0